林麗敏 李 錦 蘇 卉 韋冰霞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廣西崇左 532200
左江花山巖畫文旅景觀是我國巖畫類首個世界文旅遺產,是壯族先民的真實生活寫照,蘊含著豐富的駱越文旅內涵,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民族文旅元素?!捌洚嬅嬉幠V?,圖像之多,形體之多,氣勢之雄偉壯觀,在中國已發現的巖畫中是首屈一指的,國外亦為罕見[1]。”左江花山巖畫文旅景觀自2016年申遺成功以來,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對其的保護與傳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動其發展。2018年崇左市政府成立了崇左市廣西花山景區管理委員會,負責左江花山巖畫文旅景區和遺產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以設立專門機構的方式對左江花山巖畫本體進行保護,對其承載的花山文旅進行活態傳承與傳播。
所謂花山文旅活態傳承,即在左江花山巖畫文旅生成發展的環境中進行保護與傳承,在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當中進行傳承與傳播[2],通過將左江花山巖畫元素注入文創產品、舞蹈等途徑實現活態傳承。花山文旅的傳播分為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目前其主要是對內傳播,對外傳播還有待加強。
因此,崇左市人大常委會及相關部門自2018年起正式實施《崇左市左江花山巖畫文旅景觀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文件,促進花山巖畫的保護及其文旅的傳承與傳播。
當前花山文旅只在當地小有名氣,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的知名度還不夠高。此外,其宣傳力度還不夠,其突破性研究有待提高。在訪談中,對花山文旅頗有研究的資深專家表示,目前當地居民還沒有做到真正去了解以及傳承與傳播花山文旅。大部分人只知其存在,對花山巖畫起源、繪制技法等知識并不了解,更不必談理解花山文旅內涵。因此,為確切了解居民對花山文旅的了解程度,項目組進行了問卷調查(見表1),發放問卷88份,收回有效問卷88份,回收率100%。
當地群眾對花山文旅的傳承與傳播關注度不高。老一輩較熟知的花山神話故事在中年人這輩的傳承已經開始變淡,他們對故事已經不太了解,更別談年輕一代了。傳統文旅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對年輕人吸引力有限,進而在使其在傳承與傳播方面面臨更大挑戰。
在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教師以及博物館工作人員訪談過程中,受訪者均提到當地居民大多缺乏對花山文旅的認同感,對花山巖畫保護意識不強,對花山文旅的傳承與傳播沒有概念。他們不愿去想如何讓左江花山巖畫走出廣西乃至世界,認為這是政府的責任。
左江花山巖畫文旅景觀雖申遺成功,政府及相關部門也加大了宣傳力度,但花山巖畫及其承載的花山文旅知名度仍不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景區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景區交通不便。游客們從市內到左江花山巖畫景區的交通工具選擇有限,現僅有公車、轎車這兩種比較可行的方式。其二,道路網修建尚未完善。目前通往左江花山巖畫景區的道路較狹窄,部分路段崎嶇不平,易給游客帶來不好的游玩體驗。其三,巖畫的觀賞方式單一。目前為了保護左江花山巖畫本體,游客們只能在游船上觀賞花山巖畫,或到花山巖畫崖壁下觀賞巖畫,參觀方式單一,較難滿足游客尋求多樣化的游玩需求。其四,娛樂方式選擇有限。景區中除乘船觀賞左江花山巖畫及周圍山水外,少有其他能夠滿足游客娛樂的項目。因此,游客的受眾群體較有限。其五,景區周邊環山,開發難度大,可利用的娛樂場地有限。左江花山巖畫文旅景觀由山體、河流、臺地共同構成,其中包含約105公里左江、明江河段,遺產區面積為6621公頃,但花山巖畫景區中可游玩的場地較小,較難滿足游客途中憩息的需求。
花山文旅產業鏈需以創意為主導,以內容為核心,從而推動其文旅產品的發展,進而推動花山文旅傳承與傳播。但基于目前左江花山巖畫的發展,還未形成與當地旅游業相輔相成的文旅產業鏈。
調研中發現,花山巖畫景區中少有售賣與花山巖畫元素相關的手工藝產品,花山巖畫周圍文創產品未形成產業鏈,售賣的相關手工藝品品類較少,“如繡有花山圖案中具有代表性的蛙形人、犬類動物、銅鼓等的荷包、挎包、頭巾等絲織品、日常用品等尚未出現[3]?!贝送猓F有花山巖畫手工藝產品銷售形式單一,未形成線上線下、售后服務一體化的產業鏈。
實地考察發現,大多數當地居民對花山巖畫起源、內涵等了解還不夠全面,并且,隨著時代發展及外來文旅沖擊,目前只有少數年老者能道出其起源傳說、巖畫包含的元素等部分信息。在快餐式文旅背景下,許多人忙于工作、生活,只在表面上了解花山巖畫文旅,鮮有人愿意靜下心去深究其文旅內涵。“較典型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旅廳和崇左市政府聯合主辦的‘我與花山巖畫’主題征文活動,面向全區征集與花山巖畫相關的民間記憶。但形式陳舊,并沒有很好地實現其為征集與花山巖畫相關的民間記憶、探尋花山巖畫文旅內涵的初衷[4]。”而網絡上,存在的也僅是關于花山文旅的簡單介紹,內容單調且同質化嚴重。例如左江花山巖畫網,設置欄目眾多,有花山巖畫、花山申遺等18個欄目。但其中有許多欄目對花山文旅少有觸及,更談不上深入解讀與傳播花山文旅內涵。
文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部分,是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標志之一?;ㄉ轿穆檬菈炎迦嗣窈蛷V西人民的瑰寶,更是中國文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花山文旅也在不斷地得以傳承與傳播,但由于外來文旅逐漸在中國盛行,外來文旅正逐漸對本國文旅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影響。
自左江花山巖畫文旅景觀申遺成功,對其的宣傳力度較之前相比有所提高,但其知名度還遠遠不夠。因此,加大其宣傳力度是重中之重。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海內外各種網絡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微博、微信公眾號、快手、抖音、Tiktok、YouTube、推特和臉書等。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網絡媒體息息相關,相關部門以及民間力量可借助網絡媒介的力量,將花山文旅創新并融入微視頻中,進行國內外宣傳與傳播,進一步打響花山文旅的名聲。當前花山文旅非遺保護和傳承主要依靠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參與度不高。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這種保護體系在國家管理機制上有效保護了非物質文旅遺產,但在具體實踐中,“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傳承”“重技術輕文旅”“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地方保護經常與生活脫節[5]。
在做好對外宣傳的同時,要培養民眾文旅保護意識。培養和提高民眾文旅保護意識不是一蹴而成,而是要從細微做起,一點一滴將文旅保護意識深入人心。例如,“申遺成功后的2017年,崇左市政府部門為進一步宣傳花山巖畫文旅,舉辦了‘壯族三月三·相約看花山’崇左花山文旅節,通過開展中國—東盟民族文旅論壇、花山文旅網絡文藝創作大賽、駱越根祖祭祀系列活動等,并與中國巖畫學會聯合舉辦了‘亙古天書—中國巖畫藝術展·崇左市巡展’[6]?!钡鄶诞數鼐用駥ㄉ轿穆玫膫鞒小鞑ヅc保護意識不夠強。因此,相關部門在做好對外宣傳的同時,也要注重積極引導當地居民,以正確的態度看待本民族文旅,培養當地民眾的民族文旅自信、自豪感與認同感。
文旅傳播是文旅傳承的基礎和重要的媒介,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文旅的傳承離不開其傳播。因此,基于目前花山文旅的發展現狀,以傳承傳播花山文旅為目的,構建傳承人培養體系能使其更為系統地傳承和發展。
一是培養花山文旅傳承人。在當地挑選出擅長講花山故事、制作花山巖畫圖案手工藝品、對花山文旅有一定研究的民間代表,將其培養成花山文旅傳承人,以助游客切身地感受花山巖畫文旅的藝術魅力。
二是“建立健全符合本民族文旅發展的文旅傳承人管理制度和命名制度。結合我國現有的其他民族文旅傳承人管理制度模式,建立國家的民族文旅傳承人命名制度,使民族文旅傳承人在法律上具備地位和身份?!泵贫鹊慕y一管理,使文旅傳承人的身份得到正式的肯定,增強文旅傳承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旅保護意識,也方便政府管理文旅傳承人。
充分發揮申遺效應,大力推動文旅旅游融合發展。深入實施“發現山水崇左·圓夢別樣桂林”文旅旅游發展戰略,打造“駱越根祖 巖畫花山”文旅品牌及新的經濟增長點。
左江花山巖畫是壯族人與東南亞各族民眾共同的祖先駱越人創造的寶貴文旅遺產,東南亞各族人也會在重大節日之時來花山巖畫尋根。通過這種能吸引東南亞各族來與壯族人加強文旅交流的方式,可以增強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文旅聯系。應借此機會充分利用每年的中國—東盟博覽會,進一步加強與東盟國家文旅交流,推動花山文旅走進東盟、走向世界,建立起一個強而有力的花山文旅品牌。在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搭起與其他文旅的橋梁,加強廣西區域、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聯系。利用東南亞等各盟國到會開會及參觀期間,展示、售賣天琴、銅鼓等具有花山巖畫元素的產品,并有意識地將左江花山巖畫文旅與其他地方的巖畫文旅進行對比,挖掘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差異性,與盟國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傳播文旅,從而建立起強有力的花山文旅品牌。
花山文旅中蘊含多樣元素,各種各樣的元素形成了特色產業鏈,使文旅影響力不斷擴大。左江花山巖畫申遺成功后,當地的旅游業及文旅產業得到發展,但目前來看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各項文旅產業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挖掘新型元素來發展。
一要通過文旅創意產品傳播花山文旅。在對崇左市壯族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訪談中,文創多次被提及。即把花山文旅運用到日用品、紀念品等包裝盒中,以此更好地傳承與傳播花山文旅。
二要擴展相關產業鏈,如制造與花山文旅相關的服飾旅游紀念品、進行花山巖畫專題藝術照拍攝等。把傳統文旅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并為大眾接受是一項用智慧攻克的難關,需要各方不懈努力。
左江花山巖畫是壯族先民的精神財富,是花山文旅的載體。文旅的發展離不開文旅的傳承與傳播,因此探索并優化花山文旅傳播路徑十分重要。當前,花山文旅在傳承與傳播方面雖有了一定進步,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大、保護制度不夠完善、未深入挖掘花山文旅內涵、群眾保護意識淡薄等問題,花山文旅的傳承與傳播效果還不夠理想,因此,繼續探索花山文旅傳承與傳播路徑優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提到了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傳承與傳播左江花山巖畫文旅:如加大宣傳與研究力度、培養民眾文旅意識與認同感、構建傳承人培養體系、加強與當地學校合作、加強與其他文旅聯系性、形成與發展文旅產業鏈。但是,在探索左江花山巖畫文旅傳承與傳播路徑優化的道路上仍需不懈努力。
在研究的過程中,項目組選取的樣本量尚不夠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希望本研究能拋磚引玉,給未來相關的研究提供借鑒,有助于有關部門決策。崇左市文化和旅游局、崇左市壯族博物館、崇左市廣西花山景區管理委員會都對項目組的研究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加上韋冰霞老師的協助,使本項目得以順利完成,特此感謝上述各位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