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明川
棉花作為博州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著全州1.8萬植棉戶的根本利益、棉花及紡織產業的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掌握本轄區棉花品質整體情況,了解棉花質量動態,博州纖維檢驗所以2020年度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數據為基礎,通過與2018年度、2019年度公證檢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尋找質量變化原因,提出意見建議,為政府相關部門及涉棉企業分析棉花供需形勢、研究棉花改革政策、服務棉花產業發展提供重要依據。
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情況:2020年度全州(含第五師)共有54家棉花加工企業參加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博樂實驗室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工作于2020年10月1日開始,截至2021年1月25日,檢驗棉花共1324663包、29.96萬噸。其中:地方815835包、18.45萬噸;兵團第五師508828包、11.51萬噸。
棉花質量總體情況:軋工質量“好”幾乎為0,“中”占99.9%,“差”占0.1%。顏色級:白棉所占比例為92.29%(白棉二級0.73%、白棉三級72.24%、白棉四級19.28%),淡點污棉所占比例為6.88%,淡黃染棉所占比例為0.81%,黃染棉所占比例為0.02%。平均長度28.5mm,其中28mm級以下21.22%,28mm級54.36%,29mm級22.47%,30mm級及以上1.95%。馬克隆值級A級1.59%、B級36.41%、C級62.00%。平均斷裂比強度27.9cN/tex(中等)。長度整齊度指數82.2%(中等)。
(一)2020年度與2018、2019年度各項指標對比。軋工質量“好”所占比例較前兩年分別下降0.27和0.06個百分點,軋工質量“中”較前兩年分別上升1.00和0.33個百分點,軋工質量“差”較前兩年分別下降0.73和0.27個百分點;顏色級白棉所占比例較前兩年分別下降5.68和6.56個百分點,淡點污棉較前兩年分別上升5.02和5.77個百分點,淡黃染棉較前兩年分別上升0.66和0.77個百分點,棉花顏色級總體較大幅度弱于2018、2019年度;馬克隆值A級所占比例較前兩年分別下降23.31和9.75個百分點,B級所占比例較前兩年分別下降37.19和49.54個百分點,C級明顯分別上升60.5和59.29個百分點;棉纖維平均長度較前兩年分別下降0.7mm、0.9mm,長度整齊度指數較前兩年均下降0.5個百分點,斷裂比強度較前兩年分別下降0.3cN/tex、1.0cN/tex。
(二)地方棉花質量情況。軋工質量“好”幾乎為0,“中”占99.84%,“差”占0.16%。顏色級:白棉所占比例為93.09%(白棉二級0.78%、白棉三級67.41%、白棉四級24.89%),淡點污棉所占比例為6.06%,淡黃染棉所占比例為0.84%;馬克隆值級A級2.10%、B級43.52%、C級54.38%;平均長度28.6mm;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82.2%(中等);平均斷裂比強度27.8cN/tex(中等)。與2018、2019年度各項指標對比:軋工質量“中”所占比例較前兩年分別上升1.19和0.42百分點;顏色級白棉所占比例較前兩年分別下降3.85和5.54百分點,白棉二級和三級比例均有下降,白棉四級、淡點污棉和淡黃染棉所占比例明顯上升,顏色級總體明顯弱于前兩年度。平均長度較前兩年分別下降0.5mm、0.8mm,長度整齊度指數較前兩年均下降0.4%,斷裂比強度較前兩年分別下降0.4cN/tex、1.0cN/tex。
(三)第五師棉花質量情況。軋工質量“好”幾乎為0,“中”占99.99%,“差”幾乎為0。顏色級:白棉所占比例為91.01%(白棉二級0.66%、白棉三級79.98%、白棉四級10.30%),淡點污棉所占比例為8.19%;馬克隆值級A級0.75%、B級25.00%、C級74.22%;平均長度28.4mm;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82.3%(中等);平均斷裂比強度28.0cN/tex(中等)。與2018、2019年度各項指標相比:軋工質量“中”所占比例較前兩年分別上升0.65和0.05百分點。顏色級白棉所占比例較前兩年分別下降8.73和8.32百分點,白棉二級和三級有明顯下降,白棉四級、淡點污棉和淡黃染棉所占比例明顯上升,顏色級總體明顯弱于前兩年度。平均長度較前兩年分別下降1.0mm、1.0mm,長度整齊度指數較前兩年均下降0.5%,斷裂比強度較前兩年分別下降0.4cN/tex、1.2cN/tex。
(四)地方、第五師、“五統一”企業棉花質量對比。隨著第五師棉花“五統一”全面放開,兵團棉花質量下滑明顯,與地方棉花質量基本持平。反而部分地方企業開始整合土地、統一品種,沿用“五統一”棉花種植模式。2020年度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將博州棉花質量納入新疆棉花質量監測試點之一,選擇棉花供給側改革試點企業——博樂市聚鑫棉業有限公司、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中亞有限責任公司2020年的兩個種植品種,與地方、第五師作對比。 通過對比可明顯看出,統一品種棉花內在品質均好于地方、第五師棉花,棉花長度整齊度高,一致性好,紡織企業選用意愿強烈。
(一)檢驗量高峰期相對集中的原因。一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度春耕期間短工緊缺,及時播種受限,故大部分農戶在選種時優先選擇生長周期較短的棉種;二是本轄區的棉花加工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加工能力迅速提升;三是自新棉上市開始,期貨價格波動上升,導致出現抬價搶收現象,棉花加工企業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通過“搶收快產速賣”的戰略來加快資金流轉,從而獲得期望利潤。
(二)棉花顏色級大幅下降的原因。通過2020年度與2018、2019年度棉花顏色級對比可直觀看出,2020年度全州(含第五師)的棉花顏色級明顯弱于前兩年度,具體原因:一是機采棉噴灑脫葉劑期間,氣溫較低,棉花脫葉效果不好,采摘籽棉中混有大量綠色棉葉,嚴重污染棉花本色;二是地方棉農棉花脫葉過程中,為了節約成本減少脫葉劑次數、脫葉濃度,棉花采摘時還有部分葉片未與棉株脫離;三是部分棉農使用草甘膦、百草枯等農藥當作脫葉劑,直接將葉片、棉株打死,棉葉不能正常從棉株上脫離;四是棉花加工企業的“搶收快產速賣”的戰略,一方面導致棉農為了快速采摘而沒有避開有露水的時候和陰雨天氣,另一方面有部分濕度較大的棉花沒有及時曬晾和翻垛,出現籽棉焐垛變質。
(三)棉纖維品質劣于前兩年度的原因。一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度棉花播種較晚,大部分農戶在選種時優先選擇生長周期較短的棉種,前期氣溫偏低,后期高溫天氣持續時間較長,導致今年的馬克隆值明顯偏高;二是在棉花收購初期,因價格持續上漲,導致部分棉農為了在高價時機交售棉花,提前對棉花噴灑落葉劑,導致棉纖維在一定程度上受損;三是加工廠在收購時期采取的“搶收”策略,農戶在利益的驅使下,為了增加籽棉重量,人為在陰雨天氣或者夜間采摘棉花,導致部分摻雜棉花和濕度較大的棉花進入加工廠,在加工環節采取的“快產”策略,不能及時攤曬和烘干指標未達到或者過度烘干,導致棉纖維品質下降。
(一)品種繁雜。博州地區棉花種子市場一直處于“多、亂、雜”狀態,種子企業和經銷商提供的種子良莠不齊,而棉農選購往往只注重產量和衣分、抗病性,而忽略棉花內在質量;其次第五師放開“五統一”,以往的主摘品種被遺棄,農戶又重新選擇了價格便宜、產量高的品種,同時棉農選種隨意性大、自主性強,同一塊地中幾個品種混種的現象較為普遍,致使棉花內在質量一致性差,從而導致棉花質量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棉花加工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嚴重。全州共有棉花加工企業57家、75條生產線,2020年投產54家、72條生產線,生產線現均配備有快速打包機、96片以上鋸齒軋花機,生產加工速度快,棉花加工企業均處于“吃不飽”狀態,加工企業為攤薄生產成本只能降低門檻收購籽棉,搶收現象嚴重。籽棉混入砂石、籽棉打水、頭采二采混合銷售等現象嚴重,增加雜質清理成本,過度清理導致棉纖維強度、長度降低。
(三)棉纖維過度加工,內在質量下滑明顯。加工企業為了滿足用棉企業需求,生產加工過程中,大部分企業皮棉含雜率控制在2.5%以下,回潮率控制在6.0%以下。更有部分企業追求棉花軋工質量,含雜率控制在2.0%以下,回潮率控制在5.0%左右,斷裂比強度僅有25.0cN/tex、長度小于26.0mm。
(四)棉花質量與產量矛盾依舊凸顯。精河縣2017年作為“質量與補貼掛鉤”試點縣市,優先將棉花補貼與質量掛鉤,符合“雙29,馬值A級,單一品種面積1000畝以上”可多補0.3元/公斤,申報質量補貼數量極少。原因一,高溫天氣及疫情期間澆水不及時,造成棉纖維馬克隆值普遍偏高,達不到補貼要求;原因二,優良棉種較高產棉種收益偏低,影響植棉戶種植積極性。博州境內轄區現已成功大面積種植中長絨棉種,棉花質量優良,市場供不應求,但產量表現一般,畝產280~320公斤左右,按照今年平均產量計算,植棉戶種植優質棉種比普通棉種少收益(含棉花補貼、質量補貼)400~500元/畝,很大程度上影響植棉戶種植優良品種積極性。
(五)棉花種植、采摘環節需進一步加強管理。博州機采棉種植已接近10個年頭,種植、采摘技術已初步完善,但受市場價格、收購環境的影響,棉花資源浪費情況嚴重,一是農戶為節約成本,少打或不打脫葉劑,取而代之的是草甘膦等除草劑。但噴灑草甘膦等除草劑直接將棉花打死,棉纖維停止生長,棉籽停止養分積累,嚴重影響棉纖維長度、強力以及棉籽出油率,生產出皮棉不好銷,棉籽不出油。二是棉農受利益驅使,采摘過程中人為屏蔽濕度傳感器,經常在陰雨天氣或者夜間采摘棉花,采摘籽棉出現“夾心”、回潮率高等現象,棉花加工企業近幾年雖通過設備更新、工藝提速等方法使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但收購的回潮率高、雜質大的籽棉又不得不通過多道烘干、清理加工銷售,嚴重損傷棉纖維,降低皮棉質量,浪費棉花資源。三是種植大戶坐地要價,價格談攏采棉機下地進行采摘,價格談不攏換下一家,會錯過棉纖維最佳采摘期,造成棉纖維過度成熟,降低棉纖維內在質量。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一方面相關部門認真研究“質量補貼”“價格保險+期貨”政策,制定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補貼機制,徹底扭轉“產量高、收入高、利潤大”的觀念,從選種、種植、田間管理、采摘、交售等各環節鼓勵廣大棉農統一種植優良品種、做好棉花“四分”,做到優棉優價、優質優補。另一方面引導棉花加工企業增強質量意識,嚴格按照棉花國家標準分等分級收購、加工,提前規劃好收購場地和晾曬場所,通過地頭調研來了解棉農采摘動態,通過市場調研來掌握棉花行情,不因周邊出現搶收而“亂搶收、混堆放、濕加工”,按照原計劃有步驟微調整進行收購、加工,從而促進全州棉花質量和棉花產業健康穩步提升。
二是培育機采棉優良品種,建立“機采棉”配套標準。目前的“機采棉”僅僅是按照機采模式種植、采摘的細絨棉。一方面需要從育種入手,盡快培育機采棉優良品種。另一方面需要有規范種植方式、種植管理、采摘方式和加工方式的專業標準體系。從而改善棉花品質,保障棉花增產、棉農增收、棉質增優,確保棉花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三是鼓勵涉棉企業整合土地,提升機采棉整體質量,強化棉花供給側改革工作。鼓勵向棉花加工企業、下游紡織企業流轉土地,源頭控制籽棉質量,提升機采棉整體質量,根據市場需求種植、生產,降低棉花生產成本,縮短產業鏈,增加棉花產業利潤,避免惡性收購競爭導致市場混亂,鼓勵合作社推廣高效種植模式,建立“五統一”的服務,即因地制宜來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提供種子、統一田間管理、統一采摘模式、統一收購銷售等,實現“小塊并大塊,大塊同管理,管理有權責,權責管分紅,分紅不分地”。
四是逐步推廣大田監測系統,建立健全預警機制。影響棉花質量的因素有土壤、種子、大氣、光照、水肥等諸多因素,急需利用科技手段進行監測和實時調整。因此,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纖維檢驗所計劃于2021年度購置大田監測系統并租借試驗田,通過大田監測系統的多點測量來掌握各因素具體情況,從播種到采摘進行全程監測,實時進行人工調整,合理規避不利因素。此項工作需要纖檢部門、農業部門、氣象部門等各自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共同研究課題,及時向棉農提供技術指導,以此來提升棉花質量與產量,確保植棉戶收益增加和棉花質量增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