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斌 姜 超
(泰州市廣廈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江蘇 泰州 225300)
時代在發展,但歷史沉淀的文化元素,是建筑的生命力與靈魂。在中國建筑設計中,堅持文化生態理念,能夠在以文載物的設計構建之下,將區域性、特色性文化在建筑中呈現,形成具有文化性、觀賞性的建筑設計效果。因此,建筑設計以文化生態理念為導向,在精細化、一體化、系統化的設計中,提高建筑結構的文化意蘊,在文化生態的系統生成中,滿足現代人對于建筑功能的需求。本文立足對文化生態理念的研究,就建筑設計如何實現文化生態理念的應用,做了如下具體闡述。
在我國建筑設計中,文化一直是重要的設計元素,將生態與文化有機結合,成為現代建筑設計的重要發展方向。文化生態理念就是在文化元素的融入設計中,將生態屬性構建作為重要元素,讓“文化+生態”成為建筑的兩大主體。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建筑設計更加追求文化性與生態性,讓建筑所承載的文化生態元素更加飽滿。因此,從時代發展的視角而言,文化生態理念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建筑設計講究“以文載物”,文化作為建筑設計的重要元素,是建筑外在屬性的重要呈現。因此,在文化生態理念之下,傳統歷史文化等元素被融入到建筑設計之中,呈現出了地域性、民族性建筑風格。實質上,以文化為載體,構建文化元素,是我國建筑設計的重要方式,對于展現建筑物的文化內涵起到重要作用。如,徽派建筑結構在設計中融入徽派文化,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在建筑中運用,增強了建筑的文化氣息,也提高了建筑結構的可觀賞性。對于現代建筑設計而言,對于民族性、文化符號元素的運用更加豐富,從故宮、北京四合院、國家大劇院等,從古建筑到現代建筑,具有中國文化符號的設計元素呈現了東方文化魅力,也是中國建筑設計的重要生命線。因此,在建筑設計中,堅持文化生態理念的實踐,首先要搭建好文化元素,實現以文載物。
生態環保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筑領域踐行文化生態理念,要求以生態為元素,豐富建筑屬性,更好地實現綠色環保。在建筑設計中,要尊重自然生態環境,在生態元素的融入與應用中,強化節能環保技術及材料等的應用,提高建筑的生態屬性。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建筑設計更加追求生態性、環保性,大量生態施工技術及材料的運用,從隔熱、保溫等方面,保障了建筑結構的生態環保性。如,在建筑設計中,堅持生態環保要求,使用防火隔熱材料,并且使用節能玻璃,外墻體種植綠色植物等,形成了生態性建筑系統[1]。因此,在文化生態理念的設計中,將文化與生態等元素融入其中,能夠讓建筑屬性更加豐富。
在儒家傳統文化等的影響之下,中國建筑設計注重文化屬性、屬性,在文化生理念的踐行中,提高建筑的屬性功能。近年來,圍繞民主性、文化性建筑設計,成為建筑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在“文化+生態”的設計融合中,推動了現代建筑設計的創新發展。但是,從實際來看,建筑設計在文化生態理念的運用中,存在“文化”與“生態”隔離、文化元素與生態元素融合不到位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建筑設計成效。因此,具體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隨著文化生態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廣泛應用,構建文化元素與生態元素相融合的設計模式,成為提高建筑結構功能及文化屬性的內在保障。但是,從實際來看,一些建筑將生態與文化相隔離,文化元素與生態元素融合不到位問題比較突出。一是建筑設計中過于強調現代性結構元素的構建,對于建筑文化內涵的設計比較欠缺,難以實現文化與生態的有效融合;二是在追求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中,對于文化元素與生態元素如何實現有效融合,缺乏規范化、標準化的設計程序,特別是在文化生態元素的整體性構建方面比較欠缺,文化與生態之間形成的元素沖突問題也有所表現;三是文化生態理念作為現代建筑設計的重要思想,在文化與生態的融合存在“同質化”問題,對區域特色文化的應用與融合不足。
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文化生態理念是重要的設計思想,對于實現建筑文化與生態功能的統一,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導作用。但是,文化生態理念的實踐對設計有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在建筑結構一體性、文化性及功能性等方面,實現多元素的有效融合,而且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這是實現文化生態理念實踐的基礎。在一些建筑設計中,生態文化理念的實踐比較淺顯,文化與生態之間的融合比較“粗糙”,對于建筑所承載的文化元素模糊,對于生態系統的構建不完備,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文化生態理念實踐的不足。因此,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如何實現文化生態理念的實踐,關鍵在于轉變設計思維,在精細化設計構建中,提高文化生態元素的整體性,讓建筑載文,具有完善的生態系統。
創新是發展的驅動力,更是建筑設計的基本要求。雖然文化生態理念是中國建筑一貫的思想,但實現創新應用,是將文化生態理念極致化的重要基礎。實質上,很大部分建筑設計對于文化生態理念的認知不全面,在理念的創新應用中不足。一方面,建筑設計“生硬”的應用文化生態理念,文化與建筑風格不符合、生態系統與區域環境條件不協調等問題,暴露出文化生態理念的應用性不足,影響文化生態理念的應用效果[2];另一方面,創新是激發文化生態理念應用價值的重要基礎,建筑設計同質化、粗糙化等問題的出現,究根結底,是文化生態理念的創新性應用不足所致。
在新的時代,文化性、民族性的設計元素,成為現代建筑設計的重要發展方向。在文化生態理念的實踐中,建筑設計技術與思維應發生轉變,充分立足文化與生態兩個維度,在整體性設計構建之下,讓建筑的文化屬性更加飽滿,契合現代人的審美與文化追求。因此,具體而言,文化生態理念下建筑設計方法的實施,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生態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融入,要求將文化元素與建筑結構有機結合,讓文化生態成為建筑的重要生命力。一方面,要充分立足文化與生態兩個問題,在系統性、正體現的設計構建中,讓建筑所具有的文化性、民族性元素得到最大程度地呈現;另一方面,堅持以文載物,在文化元素的整合應用中,將傳統歷史文化以建筑符合的方式進行應用,讓文化生態理念得到有效構建。如,徽派建筑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與功能性,主要在于徽派建筑形成了完備的文化生態鏈,徽派文化元素成為了整個徽派建筑的重要符號[3]。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現代建筑設計技術的應用,對文化生態理念的實踐得到了有效提高,讓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更加濃厚。一是運用現代建筑設計技術,提高對文化元素的整體性應用。如,BIM技術、綠色生態技術等,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BIM技術的在線三維模型構建,讓文化元素設計更加具象化,提高了文化生態理念的應用效果[4];二是強化新技術、新方法的有效應用。文化在建筑設計中應用是“活”的,應在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中提高對文化生態理念的實踐效果,讓建筑所文化元素具有歷史性與現代性屬性,這符合新時期建筑設計發展方向。
在新的時代環境之下,建筑設計要轉變傳統設計思維,在文化生態理念的創新應用中,增強建筑的文化生命力,這是現代建筑設計的發展要求。因此,在對文化生態理念的實踐中,要尊重文化生態,但同時也需要緊扣時代發展步伐,在大膽創新中,強化對文化生態元素的有效構建,以滿足建筑設計的目標要求[5]。如,在鳳凰城的建筑設計中,文化生態鏈的完備性、系統性,讓整個建筑群落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氣韻,同時在對建筑結構的大膽設計中,形成了更具觀賞性的建筑結構。因此,在建筑設計中,應轉變建筑設計思維,在文化生態理念的創新應用之下,契合時代發展需求。
綜上所述,文化是建筑的生命力,折射出人類歷史文化進程的影子。在建筑設計中,實踐文化生態理念,旨在以文載物,在建筑設計中形成完善的文化生態元素,讓文化成為建筑的重要符號。在本文研究中,建筑設計應轉變思維,在文化生態理念的創新應用中,運用現代設計技術,提高文化生態理念的實踐,并在文化與生態兩個維度中,實現整體性設計構建,讓現代建筑設計契合時代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