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志霞
新疆棉花種植歷史由來已久,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面積種植,采用矮化密植以及覆膜滴灌技術,使得棉花產量獲得極大提升,先進的管理方法在世界上都得到認可,2020年度籽棉種植面積3700萬畝,其中兵團種植約1200萬畝,平均畝產籽棉超過400公斤。
隨著市場化的開放和近幾年棉花價格的低落,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給棉花市場行情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為保障棉花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保障棉花種植,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完善棉花目標價格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2020〕474號),極大提高了棉花種植的信心,同時帶來了一個問題,很多棉花種植戶重產量、輕質量,對棉花產業長期穩定發展帶來不利局面。
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未雨綢繆,考慮到可能會有該類問題的發生,提前部署棉花質量追溯,對重點品種和標準種植的棉花進行質量監測,從而為未來棉花標準化種植引導和種子優化、區域差異化種植等提供數據支撐和科學依據。
第一師阿拉爾是重要試點區域之一。近年來由于兵團體制機制改革,棉種種植由原來的五統一改為以棉農自主意愿為主,從未出現強迫種植和壓迫勞動的現象。由政府發布“一主兩輔”宣傳和種植技術指導,大部分種植都采用一膜三行和滴灌技術,冬季漫灌壓堿,開春種植,棉花產量連續3年遞增,2020年度達到每畝400公斤以上但是品種依然雜亂。為了找到適合阿拉爾地區的品種,按照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的安排,連續3年對重點品種進行質量檢測,以便找到各地合適的品種和更優的種植管理方式。
2018年10月,在原中纖局主持下,啟動新疆試點棉花質量提升監測工作,阿拉爾地區由阿拉爾纖維檢驗所主持,該工作得到了師市政府、發改委、農業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職能部門和各棉業公司的大力支持,同時監測的棉農也理解該項工作的重要性,使得項目能夠穩定推進,3年的棉花質量監測行動在摸索中不斷總結和提升,為棉花產業長期政策制定和棉花產業質量提升提供重要依據。
針對存在的問題以及師市提出“一主兩輔”的種植思路,質量監測的主要做法為:品種監測,種植監測,交售檢驗監測,加工監測,質量、產量數據統計,具體結果有:
(1)長度值。綜合來看,新陸中82以及塔河2號棉花品種的長度大于29mm。新陸中70在3個企業監測數據差異不大,長度指標均不理想。
(2)斷裂比強度。監測的冀雜708斷裂比強度數值大于30cN/tex。此外,各品種的斷裂比強度差異不明顯,新陸中70棉花在3個企業監測斷裂比強度均不理想。
(3)馬克隆值。監測的新陸中82以及塔河2號馬克隆值較好,可以達到A級,其余品種棉花馬克隆值均為B級B2檔,其中新陸中55號馬克隆值較大,分布在C級C2檔。
(4)Rd值和+b值。各品種的棉花Rd值有較大的區別,+b值比較相近。
截至目前,阿拉爾儀器化棉花公證檢驗試驗共計檢驗皮棉36.2萬噸,檢驗量創歷史新高。6項檢驗指標相符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檢驗質量較上年有大幅提升。師市2020年度棉花公檢各項質量指標數據分析如下:
(1)顏色級:白棉2級及以上占比3.8%,較2019年度下降6.2個百分點。白棉3級占比86.8%,白棉4級占比5.3%。
(2)纖維長度:平均長度值為28.1mm,較2019年度短0.6mm。其中30mm級及以上占比0.4%,29mm級占比8.0%,28mm級占比52.2%,27mm及以下占比39.4%,標準級長度占比有所下降。
(3)斷裂比強度:平均強度值為27.6cN/tex(S3中等),較2019年度上升0.2cN/tex。其中強S2(29.0cN/tex~30.9cN/tex)及以上占比11.1%,較2019年度上升3.4個百分點;中等S3(26.0cN/tex~28.9cN/tex)占比83.8%,較2019年度上升0.2個百分點;差S4(24.0cN/tex~25.9cN/tex)及以下占比5.1%。
(4)長度整齊度指數: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為81.8(U3中等),較2019年度下降0.2。其中U2(83.0~85.9)及以上占比13.3%,中等U3(80.0~82.9)占比82.2%,低等U4(77.0~77.9)及以下占比4.4%。
(5)馬克隆值:A級占比1.5%,較2019年度下降3.1個百分點;B級B2檔占比76.2%,與2019年度持平;C級C2檔占比22.3%,較2019年度上升3.3個百分點。
(6)軋工質量:好(P1)比例較2019年度下降0.1個百分點;中(P2)占比99.8%,較2019年度上升1.3個百分點;差(P3)占比0.2%,與2019年度持平。
綜合分析,不同質量棉花滿足不同企業需求,總體質量有所下滑,根據市場需求,不同品質結構占比還需要優化,從而滿足不同企業需求,減少用棉企業的配棉費用。
鑒于阿拉爾地區棉花品質總體有所下降、品種繁多,種植優勢不明顯的情況,根據監測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品種研發和監管機制、集中優良品種種植生產。師市棉花品種繁多但優良性狀突出品種比較少,品種更新換代加速,種植品種混亂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棉花的質量。由于近年來棉種市場秩序較亂,假冒偽劣種子充斥市場,難以形成主打的品種和品牌,因此,建立品種研發和監管機制,找出適合師市自然條件下生產的棉花品種,從根本上提高生產優勢。開展訂單農業,根據需求,綜合考慮產量、衣分和質量情況,集中優良品種種植生產,提升棉花質量指標和綜合效益。
(2)出臺棉花種植、加工技術規范,實現棉花生產的標準化、科學化。棉花的生長發育、產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優劣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溫度、光照、水分、營養元素、土壤特性、大氣成分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棉花種植過程中,企業仍未能找到標準科學的種植方式,在打頂時間、脫葉劑選擇上有較大的隨意性。新陸中82棉花品種,在現有的企業監測中各項指標表現較好,在個別地方監測指標不理想,表明相同品種在不同監測地塊,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加工技術,檢測結果有較大差異。經過到種業公司了解,新陸中82主要適宜種植在中度病害棉田,可以提高產量并保證品質。由此可見,不同類型的土地需要匹配適宜的優良品種。
企業加工過程需要處理好產量和質量的關系,因此,引導棉農在棉花的各個生長發育階段,用科學種植方法和優秀的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依托于品種研發機制,在種植、加工工藝上進一步改進,研究出最適合第一師阿拉爾市棉花種植、加工的技術要點,出臺相應的棉花種植、加工技術規范,避免企業片面追求數量而調整加工工藝,省去加工環節,實現棉花生產種植的標準化、科學化,規范棉花生產市場秩序,提高棉花質量。
(3)規范管理、強化監督,提升棉花質量。針對棉花質量突出問題,繼續加強棉花質量監督力度。一是加強監督檢查,創新工作方法、注重監督工作有效性,繼續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監控企業的監督檢查。二是積極推動棉花產業信息大數據平臺建設,完善公證檢驗對建立公正公平的棉花市場交易環境、維護各方利益的作用。三是通過對棉花品種質量監測工作的開展實施,建議從種植開始建立監測檔案,對品種、土壤肥力情況、種植密度、栽培措施等進行監測。在收獲期從籽棉進場開始到加工成皮棉做好全面檢測,這樣才真正做到棉花質量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四是密切關注棉花市場質量狀況,做好棉花質量分析,加強安全風險預警和隱患排查,防止發生區域性、系統性質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