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帆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云南麗江 674199
近年來,云南省旅游業發展十分迅速。其中,大理作為旅游資源豐富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相對于大理州旅游業的整體快速發展而言,劍川縣旅游發展較為滯后。高速建成較晚等現實原因拖慢了劍川旅游業發展的速度,使其較為突出的生態旅游資源未能得到較好的開發。因此,研究如何在在劍川現有較好的生態旅游資源條件下,建立較為合理的開發路徑,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開發生態旅游,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兩山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05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提出的重要論述。兩山理論提出了“我們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對兩山理論的研究,學者有從其馬克思主義重要哲學意義進行探討的,如林堅、李軍洋(2019)提出兩山理論揭示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統的六對關系和五種思維[1];也有從兩山理論的實際運用出發進行論述的,如胡詠君,吳劍(2019)討論了兩山理論的內在邏輯與發展路徑問題[2]。分析學者對于兩山理論的論述,多在宏觀層面,而對于兩山理論在縣域經濟層面的應用少有涉及,特別是在兩山理論指導下,對于縣域區域生態旅游開發問題的論述較少。同時,以“生態旅游”為關鍵詞搜索中國知網2014年至2021年的相關文獻,共有相關文獻3261篇,而把生態旅游和縣域或縣域經濟為關鍵詞的共有13篇相關文獻。其中,孔偉等人(2014)論述了生態文明理念下縣域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3];劉昱君等人(2014)以壽光市為例,對壽光市生態旅游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4];黃元豪、賴啟福、林菲菲等人(2018)對福建省尤溪縣、長泰縣、連城縣的生態旅游規劃進行了分析[5]。對于劍川縣,多數學者把重點放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上(蔣小華、盧永忠,2010)[6]或是在全域旅游視角下對劍川旅游產業進行的研究(王穎心,葉文,唐曉峰,2017)[7]。以上研究均未討論劍川態旅游問題,同時更沒有將生態旅游作為劍川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進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選取地處滇西北地處高原劍川縣,通過分析劍川縣現有生態資源的狀況,基于兩山理論的指導,尋找劍川縣域生態旅游開發的路徑。
劍川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區,屬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麗江與大理市之間,是兩市往來高速的必經之地,全縣生態資源豐富。與劍川縣相距9公里有余的劍湖為云南省重要的高原濕地湖泊,其為冬季候鳥重要棲息地,這里風景秀美,湖水清澈,魚類資源豐富,生態環境保護較好。劍川城內千獅山,綠樹成蔭,更有大大小小數千只石獅子,構成特殊的自然生態及人文生態資源。
多年來,劍川在產業規劃上缺乏明確目標,旅游業發展滯后?,F有經濟組成部分中的小規模工業,如水泥廠、硫酸廠等均對環境有較大破壞作用,對于劍川經濟長遠發展和生態保護有嚴重影響。而劍川特色的生態旅游資源卻常年未得到開發,原本可以作為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的旅游業卻發展相對緩慢。
分析近年來劍川產業發展的過程,其產業設置缺乏規劃,重污染、對環境破壞巨大且不可持續的小規模重工業發展較多,而在期間又期望發展旅游業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方面,發展存在較大問題。
劍川縣近年來產業設置的隨意性較大,且缺乏對本地優勢資源的開發。過度發展小規模重工的短視,使得自然生態資源及環境遭到破壞,也使得新興發展的旅游業收到較大影響。產業發展的不可持續,成為劍川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重要問題。
1 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
分析2017—2020年9月間數據發現,第一產業增速較快,尤以2019年為最快,增幅達24.39%。僅2020年1—9月間增幅就達40.5%。其第一產業快速發展得益于國家較好政策及當地較好的生態自然資源環境,也為生態旅游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支持。但第二產業狀況不容樂觀,2017年—2020年9月間,受市場狀況、環境、疫情等因素影響,第二次產業波動較大。其中以2020年為最甚,增幅僅為0.8%。較往年10%以上的年均增速而言,增長速度大幅下降。在增速放緩的同時,產業結構設置隨意性較大,存在較大問題。劍川縣現有重工業多為重污染工業,主要有水泥熟料、水泥、硫酸、電路鋅粉、鐵礦石原礦、粗銅、石灰石、建筑用天然石料等,其中各類重工產品在各年份產值也極不穩定。如水泥熟料一項,2017年及2019年均有10%以上的增長,但2018年出現了-14.39%的負增長;又如電爐鋅粉一項,產值連年下滑,在2019年數據中已無統計;而硫酸一項,2017年增幅為3.69%,2019年增幅為16.91%,2018年增幅高達244.54%。劍川工業發展的不合理由上述數據可見一斑。輕工方面,在劍川素有傳統優勢的乳制品行業,2017年為-29.46%的負增長,2018年負增長高達-100%,2019年數據中已不再統計。重工業設置的隨意性及輕工業傳統優勢產業的喪失,已使得劍川難于找到可供長期開放且持續提供動力的產業。同時,重污染行業對環境破壞大且不可逆,在這種情況下仍大量布局,勢必對資源環境、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破壞和影響。
2 旅游業發展面臨制衡風險
根據劍川縣統計數據,劍川縣2017年接待游客417萬人次,旅游收入48億元;2018年接待游客49.19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1.63億元。與相較于臨近開發旅游較早又具知名溫泉資源的大理州洱源縣比較,2017年洱源縣接待游客126.38萬人次,旅游收入16.3億元;2018年接待游客135萬人次,旅游收入21.88億元。劍川縣旅游資源相較傳統旅游縣區仍舊較大吸引力,旅游開發潛力仍較為突出。但相較于劍川優勢生態自然資源及生態人文資源的優勢,工業污染帶來對旅游業發展的掣肘較為明顯。重污染工業的持續開發,淘汰工業缺乏有效的退出機制都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及影響,使本身優質的旅游資源在面對市場時吸引力大打折扣,同時面對云南整體旅游業強勁的發展態勢,周邊州縣的競爭,也將錯失旅游業發展的良機。
劍川自然生態資源與人文生態資源極為豐富,其中,劍川滿賢林千獅山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劍湖是省級風景名勝區。老君山、沙溪古鎮、劍川古城、石寶山景區等極具生態人文旅游開發價值。另有劍川木雕作為文創產品的突出代表也有較強的商業及文化價值。但劍川縣無論是自然生態資源、人文生態資源或是文創產品的開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1 自然生態資源開發不足
劍川旅游資源的開發尚處較早的階段,其資源雖頗具吸引力,但粗放的開發方式,難以凸顯其自然生態資源優勢,相較其他州縣,旅游資源吸引力也顯得不足。其中,千獅山景區為劍川縣標志性的景區之一。其自然風光與人文精致巧妙結合,山間層林密布,空氣清新,石質步道修繕完善。山間有大量水冬瓜等珍稀林木。沿步道有人工雕刻造型各異的石獅上千個,極具人文價值。但其開發過程中,景區規劃及開發較為滯后,收入仍以門票為主,無任何商業配套,沿途僅有小店售賣日常食品,且商品并無本地特色。而作為景區,其上步道僅為兩條,其一為修繕的石質階梯,另一條為土道,主道相對安全性較好,但土道安全性較差。沿途向上缺乏明顯的指示路標,衛生間數量較少,難以滿足游客使用。除路邊石臺可供休息外,并無完善休息區域,缺乏飲用水、清潔用水、衛生間等設施,無法達到大量游客接待的基本條件。景區中無垃圾處理設施,對環境影響較大。
劍湖風景區現雖已進行初步開發,但周邊配套設施較差,劍川城內到劍湖的道路均為鄉道、村道,且大部分為土路。步道建設雖已完工,但缺乏規劃,只有一條直通劍湖中心,未形成環道。周邊餐飲有零散農家樂,無統一規劃。由于缺乏合理的垃圾收集及垃圾處理設施,周邊環境受破壞嚴重,周邊常見生活垃圾隨意丟棄的現象,排污系統建設尚不完善,甚至步道盡頭、劍湖中心濕地中也有生活垃圾丟棄,對劍湖整體自然環境有較大影響,較大的減弱了劍湖旅游資源的吸引力。
2 人文生態資源開發不盡合理
作為劍川文化生態旅游資源代表的沙溪古鎮及劍川古鎮,具有明顯的傳統白族文化民居的特色,民俗旅游開發價值較大。雖現已進行開發,但仍存在一定問題。其中,沙溪古鎮距離劍川縣城較遠,全程無高速,且多為山道,交通不便,車程較長?,F行開發過程中對于白族傳統文化的開發并不突出,無論是其間旅游商品或是民宿的開發,都顯凌亂,缺乏整體規劃。而劍川古鎮作為明清建筑群的代表,其楹聯文化、建筑特色、白族文化有較強的開發價值。但其開發未能避免眾多古鎮開發的弊端,仍以本地居民遷出而將民居出租給商戶的置換方式進行,由于缺乏當地人在民居區域的生活氣息,其本身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將大大減弱,同時,其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如刺繡等也未得到較好開發。相較周邊麗江、大理其它區縣較為突出的納西族文化、白族文化特色旅游,競爭力也會大為減弱。
3 支撐生態旅游發展的生態農業發展相對滯后
根據劍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的資料顯示,劍川縣屬滇西北物種基因庫之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8.32%,植物種類繁多,原生樹種、水果、花卉、菌類、藥用植物、水生植物遍及全縣,其中蕓豆、地參、馬鈴薯、松茸、牛肝菌、中藥材、核桃、生豬、肉羊、肉牛等高原特色生物資源都極具開發價值。以松茸產業為例,劍川松茸競爭力與早已聲名海內外的香格里拉松茸已不相上下。但松茸產品季節性強、不易保存,加之劍川松茸產業缺乏合理規劃,使得劍川松茸產業相對較低的經濟效益及其被弱化的旅游吸引力與其在市場銷量中的巨大占比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劍川松茸產業雖有氣候、海拔等諸多優勢,每年產量較大,但產業發展整體未成規模,仍是以粗放的村民采摘、中間商收購、菜市場銷售及部分電商介入的方式為主。相較于麗江、香格里拉地區每年松茸季節蓬勃的電商發展態勢稍顯落后。由于沒有相應農業合作社模式的支持,并未使松茸價值最大化。野生菌產品實效性較強,采摘、處理過程難以統一,導致其產品品質不一;而缺乏有效的產品分級體系及相應的定價體系,也使得其價值受到一定限制。劍川松茸的采摘過程、鮮食風味兼具較強的旅游吸引物特點。但劍川在旅游開發中并未將其作為特色產品和旅游吸引物進行重點打造,也缺乏相應的菜品系列和品牌,其資源價值并未得到有效開發。
劍川傳統的生態種植業及生態養殖業本身極具優勢。由于山地較多,在政府的積極支持下,農戶于山地放養土山羊、黃牛等。自然放養條件使得其羊肉、牛肉品質有較強的競爭力。同時,得益于海拔、氣候的獨特條件,劍川有成為生態種植業基地的較好條件。但無論是畜牧業還是種植業,由于沒有建立較好的合作社模式,雖有養殖、種植,但缺乏相應的銷售途徑。劍川農業產品雖實是綠色產品,卻缺乏綠色產品的地理標識,生態農產品的追溯方式,使得產品的市場認可度較低。同時,當地生態農業產品沒有形成較好的品牌,也缺乏相應大電商平臺和商超平臺的支持。另一方面,生態農業產品作為生態旅游及體驗旅游的重要支撐,可以提供品質較高且極具地方特色的餐飲特色產品,有助于提高當地的旅游資源吸引力。但由于當地缺乏度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業協同開發的理念,以至于資源狀態較好的生態農業沒有成為旅游業的助力,資源優勢浪費嚴重。
“兩山理論”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基于劍川現有生態資源現狀,劍川旅游資源開發應遵循生態自然旅游與文化生態旅游相結合的路徑。依托劍湖、滿賢林千獅山等自然資源開發自然觀光旅游、生態科普游等。由于劍川溫度適宜,生態農業資源豐富,有一定優勢可供開發生態休閑游。同時,依托滿賢林千獅山的石獅文化、沙溪古鎮的白族文化、明清建筑群的楹聯文化及新建魯班小鎮的木雕文化,基于當地人文生態資源的特點,可開發文化生態旅游。
劍川目前重工業污染較重的問題亟待解決,應盡快建立合理的重污染工業退出機制。在重工業逐漸退出的過程中,應督促其建立較好的排污治理機制,嚴格限制其污染排放,將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應充分考慮其能夠產生的經濟價值與對環境的長期影響之間的取舍,遵循“兩山理論”中提出的“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原則。在云南旅游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可重點開發與文化生態旅游相關的如木雕等產業。
劍川自然生態資源的開發應按云南省其它景區滿足旅游接待需要的平均水平建設,同時應兼顧生態資源的承載能力。對于滿賢林千獅山景區,應修葺原有步道,增加其安全性;增加指示路標、樹木標識,完善旅游線路指引;按旅游接待標準完善衛生間、排污等設施的建設,逐步提升接待能力。此外,劍湖景區的整體規劃也應重點考慮。劍湖作為云南高原濕地資源的重要代表,其科普旅游、自然觀光旅游、生態休閑游的開發意義巨大。在現有基礎上,應建立環湖步道,并逐步完善劍川到劍湖道路及步道周邊設施?,F有步道由于延伸至劍湖濕地較中心位置,雖觀景位置較佳,但易對其濕地資源產生影響。應在周邊設置相應垃圾收集設施,逐漸建設周邊農家樂、特色產品銷售門店、游客接待中心等設施,以滿足旅游接待需要。在開發生態自然資源時,應建立游客流量監測機制,細致規劃當地生態資源承載量,在資源承載量范圍內合理開發,保證資源的可持續性。
生態旅游資源作為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劍川縣域生態旅游開發有較強的支撐。應盡快建立劍川松茸、土山羊等生態農產品的產品分級體系,同時建立產品追溯機制,爭取綠色產品認證并創建自有品牌,通過大型電商平臺、商超平臺進行宣傳并拓寬銷售路徑,使生態農產品產生其本身應有的價值。其中,松茸產業除作為生態農業產品可宣傳劍川知名度外,其作為旅游吸引物也有較大價值。恰是由于其鮮食風味獨特的特點,在原產地品嘗其鮮食產品更能使旅游者感受其獨特的風味,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旅游者的消費成本。由于野生菌采摘過程的獨特性和神秘感對游客有較大的吸引力,在現有松茸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可以將野生菌采摘過程開發成為獨特的旅游線路,使原有松茸采摘附加值進一步提升。在開發松茸采摘線路的同時也應注重劍川松茸品牌的打造,依托旅游業的發展和傳統餐飲菜品的特色,積極開發各類松茸菜品以及劍川特色生態肉類菜品,如山羊等,并形成系列。在開發過程中將當地各類生態農產品變為各類原生態菜品,作為吸引游客進行生態體驗旅游的重要補充。
劍川生態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劍川木雕、沙溪古鎮、明清古建筑群等各具特色。在沙溪古鎮的開發上,應慎重引入商戶及產品,對于在全國其它古鎮較為普遍的產品應盡量不引入、不銷售。對于古鎮中門店、商品應進行相應的規劃,突出白族文化特色,將刺繡、豌豆涼粉、白族三道菜等融入古鎮開發中,突出沙溪古鎮在全國古鎮旅游產品中的競爭力。而劍川明清古建筑群本身資源極具特色,其建筑風格至今未受周邊環境影響,同時由于劍川當地人文氛圍濃厚,劍川明清古建筑群的楹聯文化也頗具特色??梢砸劳衅浣ㄖ厣伴郝撐幕_發文化生態旅游。但在開發時,也應注重傳統文化及傳統建筑的保護。同時,應保留當地居民生活氣息,如有居民能夠在明清建筑群中生活,建設民宿。同時培育傳統白族文化傳承人,將沙溪古鎮與明清建筑群開發為較好的體驗旅游資源。
劍川木雕作為白族手工技藝傳承的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內容以極具白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窗花、門欄等為創作對象,雕刻以花鳥、佛教等內容為主,工藝復雜,鏤空、浮雕等技藝均有體現,具有較強的生態人文價值。根據劍川縣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間,劍川木雕產業均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長幅度。劍川縣應將木雕產業發展積極融入生態人文旅游開發中,將木雕技藝傳承、木雕制作過程體驗、白族文化傳承等開發成為體驗旅游的重要內容,增加木雕產業附加值,在現有木雕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及銷量。同時,木雕產業知名度及銷量的快速提升也將促進劍川文化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
分析劍川資源特點及其產業設置的現狀,由于重工業的不合理過度開發,同時缺乏相應的退出機制,使得劍川產業結構調整不盡合理。同時,優勢的生態自然旅游資源及生態人文旅游資源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也使得近年來發展勢頭較好的旅游業受到諸多限制。在現有情況下,劍川應以“兩山理論”為指導,盡快建立合理的重污染工業退出機制,減少工業對環境產生的不可逆的破壞。同時基于劍川生態自然資源及生態人文資源的獨特吸引力,應在加強現有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大力開發生態自然觀光游及生態人文體驗游。著力開發滿賢林千獅山、劍湖等自然生態景區及沙溪古鎮、明清古建筑群、木雕等人文生態資源,使其成文劍川縣經濟新的增長點,逐步替代重污染工業,促進資源、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真正將綠水青山發展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