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毛夢囡
2019年春節,電影《流浪地球》橫空出世,開啟“科幻電影元年”。如今時間已過去近兩年,在政府引導和科技賦能下,科幻產業已經呈現出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科幻+旅游、科幻+科技、科幻+科普等創新業態。
然而,我國科幻產業當前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流浪地球》的后繼者何時到來?該如何建立和培育中國自己的科幻IP?2021中國科幻大會期間,“中國科幻IP生態培育與產業布局”論壇聚焦了這一問題。
科幻電影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2020年“科幻十條”的出臺,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動力。
《流浪地球》讓科幻在中國從小眾文化完成“破圈”,也被稱為電影工業化的成功。著名編劇、導演張小北呼吁,科幻電影不僅是大投資、“重工業”,只有在中低成本范疇內找到另一條道路,降低試錯成本、填補市場空白,讓各種量級的科幻電影并行發展,才能培養起中國觀眾對這一類型片的觀影預期,從而進一步探索如何在科幻語境下講好中國故事。“如果有足夠的作品產出,5-8年就足以完成國內科幻類型片的市場建構。”
“走出中國科幻電影的獨特道路,就要挖掘包括歷史積累和現代科技成就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這既能豐富中國科幻電影的文化內涵,又能體現國家的科技和文化實力,承擔起‘文化出海’的重任。”保利影業董事長李衛強透露,描繪中國探月工程、講述老中青三代航天人故事的國家重大航天工程題材影片《中國探月》等影片正在制作中。
科幻IP產業鏈是以電影這一“破圈利器”為引領、多元產品為延展而形成。由于科幻作品的受眾與游戲重度玩家重合度高,因此科幻IP的游戲改編具有先天性優勢。“但大IP的游戲化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歷史上《E.T.》游戲改編的失敗甚至導致了整個美國游戲行業的崩潰。”中國傳播大學未來影像中心、動畫學院副教授,游戲設計專家黃石表示,游戲本身的質量重于一切,IP只能起到引流作用,最終還是要靠游戲的可玩性決一勝負。
目前,國內很多科幻影視的文本往往沒有明確、嚴密的內在邏輯,科幻元素只起到“鑲邊”作用,與劇情的結合缺乏深度。而另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是,科幻作品的藝術性與科學性如何平衡?
知名科幻作家星河認為,科幻影視的制作團隊往往會聘請專業領域的權威作為顧問,為劇情的科學性提供基本保障。但有時過于嚴謹的考據反而會束縛藝術創作,例如“超光速”等經典科幻設定其實并不現實。“建議科學家可以參與作品的早期框架把控,幫助作品避免一些‘硬傷’,而不是深入到具體情節的設置中去。”
當下,我國科幻產業基本遵從了1.0文學和想象力消費到2.0影視和視聽消費,再到3.0高科技和沉浸體驗消費的發展規律,整個產業分科幻文化內容、科幻科技支撐、科幻旅游演出、科幻場景營造、科幻運營服務五大門類。
“未來,科幻產業的發展路徑將圍繞科幻IP創意和國際傳播方向、科幻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方向、科幻場景營造和城市更新方向來展開。”北京聯合大學新聞與傳播系副教授金韶表示,這些路徑的疊加最終是為了打造充滿未來感的科幻城市,讓其去承載更多的科幻、科技和科普的內容,而這也正是科幻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