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 南京210092)
進入新時代,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牢記初心使命,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守正創新,銳意改革,一手抓新聞輿論宣傳,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一手抓經營發展,拓展跨界共生的領域,推動各項工作走在全國省級黨報前列,形成了業界矚目的 “新華現象” 。
2020年,面對嚴峻的國際政治形勢、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變化的傳媒生態格局等三大不利因素影響,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努力拼搏、多措并舉、開疆拓土,經營業績逆勢增長,在各地報紙繼續 “關停并轉” 、疫情對經濟形勢造成嚴重沖擊的背景下,集團全年利潤超出預期,再度實現大幅增長,集團全年實現利潤總額突破5.08億元,同比增長39%(扣除不可比因素,增長56%),經營工作繼續保持向上向好、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目前,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已發展成為擁有14報、8刊、13家網站、11個客戶端、109個微信微博賬號以及30多家參(控)股公司的現代化全媒體集團。
2021年3月1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 “十四五” 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 “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 。2019年開始,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投資9000多萬元建設了全媒體指揮中心和 “交匯云” 平臺,實現了集團內部的媒體深度融合,同時也具備對外提供服務外延,進一步提升媒體融合的能力。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指揮中心采用了最新的移動互聯網技術,配置了先進的通信、調度和展示設備。創新構建了 “融媒生產、智媒拓展、指揮管理” 三大平臺,實現移動端到大屏的實時聯動指揮。平臺按照 “四全” 媒體的建設要求,以大數據為支撐,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提供了全媒體采編、矩陣發布的全面支持,還集辦公管理、運營管理于一體,形成國內首個 “全要素” 的全媒體指揮中心。 “交匯云” 平臺提供IaaS、PaaS和SaaS三種云計算服務(設施即服務、平臺即服務、軟件即服務),為集團所有業務系統提供支持,也支持多租戶入駐服務。交匯云充分結合了媒體業務的特點,用戶可以直接使用云平臺提供的新聞輿情、融媒采編、視頻直播和矩陣發布等業務功能。
在全媒體指揮中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集團著手規劃建設新一代 “江蘇省黨媒信息云平臺” 。全媒體指揮中心建設解決媒體集團內部融合生產問題, “江蘇省黨媒信息云平臺” 則要推進全省黨媒的融合,借助自身全媒體指揮中心的成果以及建設經驗,打造上接人民日報社黨媒平臺,下達省內市區縣各級黨媒機構的融合新體系,構建面向全省黨媒人才共享、內容共享、技術共享、渠道共享的共享平臺。項目的建設將更好地服務地方融媒體建設,對接全省黨媒信息云平臺,把指揮中心的內容服務和技術服務提供給地方媒體,有助于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工作,有助于把基層百姓所需所盼與黨委政府積極作為對接起來,把服務延伸到基層、問題解決在基層,更有效更強力地夯實執政基礎。
集團旗下江蘇經濟報自主研發建設的數字黨建內容服務平臺,運用3D建模、VR、AI技術集合UNITY引擎開發,實現了黨建工作場景化、黨員教育可視化。目前,經濟報已為淮安市委宣傳部、滁州市委宣傳部、南京市建鄴區委宣傳部、鎮江市委網信辦等多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提供了數字化黨建服務,為各單位進一步豐富黨建工作手段、拓寬黨建工作領域、提高黨建工作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撐,為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疫情防控宣傳報道戰場上,集團控股新華烽火數據技術有限公司自主開發全省疫情數據地圖。該平臺為疫情期間的信息空間表達、信息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并且為公眾及時獲取疫情數據提供了可視化、權威的信息來源平臺,進一步提升黨媒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意見》鼓勵主流媒體開展 “新聞+政務服務商務” 的運營模式,賦予報業經營更多的靈感與智慧,讓報業多元化經營有了更多的操作路徑,讓更多好的產品項目能夠進入報業的服務領域,帶給報業經營新的增長點。
江蘇新華智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為拓展非報經營,探索 “傳媒+社會資本” 模式,依托集團旗下全媒體陣容,集中整合優質媒體資源,服務文旅產業經濟而成立的子公司。新華智旅致力于提供文旅節慶活動策劃、執行,精品民宿項目投資運營,文旅產業投融資,文旅IP打造,旅游+體育精品賽事承辦,旅游+時尚開發,文創產品定制服務,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全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新一輪發展。智旅公司打造的 “江蘇有禮” 文化創意設計產業融合平臺,通過創意設計將江蘇傳統工藝、非遺傳承變成被受眾接受的、能夠普及的、具有實用性的產品。通過產業融合引領文化創意設計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達到推廣江蘇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推動江蘇文化強省建設。
集團旗下揚子晚報打造的 “少年志” 融媒平臺是江蘇首家以 “新聞+學習+實踐” 為核心的教育融媒體服務平臺,目前已在交匯點App、揚子晚報紫牛新聞App開設專欄號,在揚子讀寫網設立少年志學習專區,引入先進技術精心打造的少年志客戶端也已正式推出。一方面,少年志平臺堅持活動育人,先后推出了 “新時代·少年說” 系列活動、 “愛國立志我行動” 融媒行動、 “童心戰‘疫’” 主題活動、 “全面小康 追夢成長” 融媒項目以及 “愛上經典·優秀傳統文化名家名師微課堂” 等一系列形式新穎、影響深遠的青少年主題教育活動;另一方面,平臺積極謀劃打造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思政教育智庫,讓思政學習線上線下相融合,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此外,揚子晚報江心洲5G融媒科創中心(少年志基地)已正式投入使用。該基地建成了包括5G直播室、文創展示區、產業協作基地、少年志聯盟共享空間、會議培訓基地及員工辦公區等多個功能區域。少年志融媒平臺正通過聯盟發展路徑,外引內聯,從品牌賦能、線上經濟、線下培訓、智能教育、新媒體生產等方面進行教育產業的布局發展。
集團全資公司新華云媒推出 “傳媒+電商” 扶貧項目。匯聚傳媒矩陣 “融” 力量,打造 “傳媒+電商” 扶貧新模式。通過網絡電商打通江蘇對口支援地區的 “優產” 與江蘇及周邊城市 “高銷” 的綠色通道。通過宣傳和創新策劃,線上開展公益扶貧專題、在線直播、交匯點扶貧專區,線下以多元化的形式推廣扶貧商品。借力中石化加油站易捷超市渠道,融合交匯點云媒商城實體店、交匯點電商平臺,以及在江蘇省所轄各高速公路服務區分批次設立新華報業傳媒扶貧產品專區(專柜)等多個渠道和平臺,推廣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款扶貧商品,銷售的扶貧產品覆蓋湖北、陜西、內蒙古、甘肅、青海、西藏等地,以及江蘇經濟薄弱區域的特色地理商品。2020年11月新華云媒電商的 “傳媒+電商網絡扶貧新IP” 入選2020中國網絡扶貧典型案例,另外還獲得了2020年江蘇省網絡扶貧優秀獎。
為響應國家推進全民健康的戰略,經過分析和論證,集團旗下揚子晚報組建了健康管理(專業體檢)中心。該中心是集健康管理、專業體檢、風險評估、門診醫療保障為一體的專業醫療服務機構。中心依據全程健康管理的新理念,設立了以中醫為特色的診療和篩查干預區域,從單一的體檢延伸到了檢前的健康評估、檢中的個性化體檢、檢后的健康管理,把治未病的理念貫穿于全過程,為受檢者提供更加科學、合理、個體化、能落地的健康管理服務。中心于2019年6月正式營業,業務收入呈持續增長勢頭。
伴隨著信息技術不斷革新,移動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報業原有的經營模式已與當下的經營大環境不相稱、不匹配。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找準突破方向,積極拓展多元產業體系,打造 “傳媒+產業” 融合范本,開辟多元化產業盈利新模式,獲得了理想的發展成效。
近年來,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以 “傳媒+” 思維拓展立體式傳播格局,分別與中國石化集團、江蘇交通控股集團、金鷹國際集團成立合資公司,構建了以2500個加油站為載體的人車交互傳播平臺,以3860多塊高炮、電子信息屏為載體的交通傳播平臺,以30塊戶外超大屏為載體的城市核心商圈傳播平臺。近7000塊大屏、中屏、小屏,與新華報業的報、網、端、微、庫、屏進行數據鏈整合,同步接入全媒體指揮中心,構建了江蘇最大的立體傳播網絡—— “三屏” 環繞報網端,實現了新聞的一次采集、多平臺分發,促成了戰略投資和資本投資的良性互動。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數字出版云平臺項目位于江寧區谷里產業園,占地70畝(1畝≈666.67平方米,下同)。規劃建設面積8萬平方米。項目一期建設印刷廠房及配套設施2.5萬平方米,采用新工藝,實現黨報綠色印刷,并逐步向數字印刷出版技術融合轉變。通過整體規劃設計,動態的生產全過程能夠充分展示出集團先進的報紙印刷設備和工藝,使黨報印刷具有更多的產業文化氣息,實現報業集團印刷出版的重新定位。項目將分期建成包括黨報黨刊數字印刷出版、數字化版權交易中心等文化產業項目,形成具有 “數字綠色印刷+報業文化展示+互聯網技術” 特色的多元產業新格局。
紅色李巷,被稱為 “蘇南小延安” 。1938年,新四軍從皖南東進蘇南到達溧水后,這里先后是新四軍一支隊1團和二支隊4團團部駐地,1941年11月塘馬戰斗后,新四軍十六旅旅部和蘇南黨政領導機關轉移來到李巷及周邊地區,溧水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蘇南人民抗日斗爭的中心區,偏僻的李巷村成為蘇南抗戰的指揮中心。2019年11月29日,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和溧水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由集團運維紅色李巷,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紅色教育基地,全力以赴為紅色文化和經濟社會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探索融合發展新樣本。
2021年3月4日,集團與南京市溧水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集團新媒體總部暨智媒產業園項目正式落戶溧水開發區空港新城三山湖板塊。該項目占地52畝,總投資20億元,包括新建 “新華大腦2.0” 全媒體指揮中心、新華云計算中心、新華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等,未來將引進2個以上院士工作站,30家以上互聯網頭部企業及區域總部。項目將探索媒體與地方攜手發展文化產業的新模式,努力成為新時代江蘇 “文化強省” 戰略的重要支撐。
南京新華大廈位于鼓樓區中山路55號,地處 “中華第一商圈” 的南京新街口商圈核心位置,是南京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曾有 “中國報業第一高樓” 之稱。該樓始建于1995年,運行至今已近30年。因年代久遠,新華大廈內現有電梯、空調新風、安防、消防及停車等系統故障頻出,除硬件老化外,樓宇內現有業態雜亂,樓宇逐漸失去活力,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集團決定通過智能化建設為老舊樓宇賦能,使之煥發生機。改造后的新華大廈將根據文化產業園區的新定位,重新構建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的互聯網+文化+產業生態,重點招引軟件信息服務、人工智能、產業互聯網、數字內容、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體育等互聯網產業龍頭企業,將項目打造成集產、學、研、用于一體的國際軟件協同創新園區,使之成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標桿項目。同時,通過整合各類資源,構建樓宇內文化產業生態鏈,有效提高園區企業尤其是相關文化企業的規模和效益,提升樓宇知名度,推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目前,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多元化產業體系雛形已基本形成,但我們清楚地看到,產業整體競爭力不足,相對分散,市場化成熟度不高,整體產業化仍處于初級階段,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站在新的起點上,需要集團凝心聚力,克難攻堅,審慎市場,穩中求進,努力探索多元化產業發展路徑,為地方傳媒集團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獨特樣本,增添傳媒發展的堅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