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鳳,陳國華,郭春淼
(江蘇海洋大學,江蘇 連云港222005)
當前,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和5G等技術滲透到生活和生產的方方面面,數字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目前,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紛紛通過國家戰略來發展數字經濟,我國也提出 “制造強國” 概念,并將 “數字經濟” 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供給側結構的改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數字中國,加快數字化發展,發展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新興產業,將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和實體經濟四者相結合。
2016年杭州G20峰會上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以數字信息的使用為關鍵生產要素、互聯網網絡為載體、互聯網技術有效利用作為提高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從上述的定義可以得出,數字經濟指的是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經濟活動中的應用。隨著數字經濟的普及和發展,企業也積極地進行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驅動企業運用新興科技手段,革新運營管理模式,增加產品和服務價值,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從而獲得新時代的數據紅利,找到新的盈利增長點。區別于傳統的農業和工業經濟,數字經濟主要以大數據為生產要素,因此傳統的理論研究環境不再適應數字經濟市場,需要新的理論來支持數字經濟的發展。
馬化騰和孟昭莉在《數字經濟》中指出,數字經濟有四個特點:數據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數字素養已成為勞動者和消費者的新要求;供需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人類社會、網絡世界和物理世界日益融合。 “數字經濟” 落腳 “數字” ,因此,數字經濟第一個基礎就是信息。數據大爆炸時代,我們每天接觸到海量信息,對于有效信息的搜集和處理成為問題的關鍵,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數字經濟的第二個基礎是平臺,信息的來源決定了信息的質量和真實性,搭建良好的平臺能夠從根源上保證信息的質量。數字經濟的第三個基礎是協同,即如何協同信息與經濟的關系,如何協同技術和應用的關系。
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0.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我國的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經濟運行態勢呈現出 “V” 字形態,經濟低谷后持續復蘇,GDP最終增長2.3%。制造業的發展同總體經濟同步變化,發展狀態先抑后揚。2020年12月,中國制造業恢復性增長加快,工程機械、重卡、紡織、風電、光伏、造船、集裝箱等一批制造業出現井噴發展,部分行業如自行車和新能源汽車行業訂單爆滿,市值持續走高。
目前來看,我國制造企業大體分為11類,其中紡織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企業等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增長較慢;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企業、通用設備制造企業、專用設備制造企業、汽車制造企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企業、計算機與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隨著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化,制造企業呈現出加大技術投入、注重品牌營銷、智能化等特點。
當前,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轉型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了35.8萬億,占當年GDP的36.2%,這充分說明了數字經濟對我國GDP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智能工廠、數字工廠、實時交付、在線教育等新型模式不斷涌現,數字化滲透到各行業各環節。2020年以來,數字經濟在新冠疫情的沖擊和經濟低迷的影響下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它已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關鍵引擎,成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目前我國大部分制造企業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究其原因是缺乏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關鍵技術,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較弱,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新興產業發展迅速,體量龐大,但是企業缺乏關鍵技術,核心競爭力不足。從數據上看,我國對高技術產品進口的依賴程度仍然較高,特別是在創新型密集型行業,半導體、航空航天、光學影像和醫療器械、機械設備及其零部件、機動車零部件和發動機等產業貿易逆差較大。近幾年國家強調保護知識產權,提高知識產權意識。但是據調查,2020年全國記錄在案的處理的專利侵權糾紛超過4.2萬件,產權保護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為2.4%,雖然相較于2019年該比重增長了10.3%,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這一比重早已超過3%,中國研發投入強度不夠,科技創新的資金存在缺口。數字經濟依賴的是新的高科技,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要想實現數字經濟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抓住下一個經濟增長風口,必須掌握新技術、關鍵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020年全國GDP總量超10.16萬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超過為3.84萬億元,增速達2.6%。整體來看,第一產業占比7.7%,第二產業占比37.8%,第三產業占比54.5%。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我國新興產業逆勢生長,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1%,比上年增長7.1%;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3.7%;全年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
10.6%。
雖然我國的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態勢良好,但相比于發達國家而言高附加值產業占比不足,我國的產業層次仍然需要改善。2019年全球集成電路產業中,美國公司依然處于主導地位,市場占有率達到55%,中國僅占5%;美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80.6%,中國為53.9%。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相關技術設施和服務,在數字經濟下我國制造業在向 “中國智造” 方向轉變,但是在集成化電路和芯片制造方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涉及各個方面,在當前數字時代,高科技與數字化將會成為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力。
數字經濟的發展依賴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技術等創新技術的發展。目前,中國的5G技術領先于世界,但是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在大數據搜集方面,中國占據人口紅利,擁有海量數據,但是在大數據存儲、計算和分析問題仍然不足,如何高效處理數據成為關鍵。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國提出了 “人工智能+制造” 戰略,成績斐然,但是相比于美國,中國在AI企業數量、產業布局、人才隊伍方面均有待提高。數字經濟時代,復合型人才既要掌握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方面的技術,又要熟悉制造業細分行業的生產特點、流程、工藝;不僅要理論基礎和專業實踐能力強,而且應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帶動企業內部技術團隊的建設。中國目前復合型人才缺口較大。
目前,中國處于工業2.0的后期階段,工業3.0尚在普及中,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效率偏低、行業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問題。世界范圍內,高端制造業陣地主要在韓國、日本;而尖端制造業的核心技術標準主要在美國、德國。中國智能制造業試點及園區主要集中在深圳、蘇州、上海等地;智能制造裝備主要分布在工業基礎較為發達的地區,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產業集聚區;企業智能制造聚焦數字化工廠、設備及用戶價值深挖、工業物聯網、重構生態及商業模式、人工智能五大領域。中國智能制造無論是在地域方面,還是在行業布局和發展模式方面都不均勻。未來,中國智能制造重點發展的是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電力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設備、新材料、海洋工程裝備及技術船舶、航空航天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農機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十大領域。
制造業與互聯網、金融和地產業相比,投資期限長、利潤率低,中低水平的制造業產能過剩使得其對營銷過于依賴,企業的研發投入就越少。要想解決過分依賴營銷,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加大創新技術投入,同時要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讓科技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培養核心競爭力的方法有很多。大數據促使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雙向轉變,制造業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只負責生產制造的局面,更傾向于以客戶為中心的制造營銷一體化,提高客戶黏度。大數據還將供應商、中間商、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生態圈,更有益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人工智能促使制造業智慧工廠的生成,智慧工廠將智能化融入生產、制造全過程,將企業的人、機、法、料、環有機結合,實現更高效率生產,降低成本,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總之,數字化時代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選擇。
智能產業的發展應注意以下五點:一是數字化工廠以智能制造為核心,以端到端的數據流為基礎,構建以數字化為核心驅動力的大數據平臺。二是深度挖掘設備和用戶的價值,這需要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的兩端不斷創新。三是在工業物聯網建設云平臺,實現對企業設備和管理的遠程監控和遠程操作,通過大數據了解和預測市場,創造動態、個性化的智能服務。四是重構企業的商業模式,即引導企業重新思考價值取向,尋找新的市場機會,在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中實現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五是人工智能應用。中國已經連續六年成為世界上工業機器人的最大消費國。然而,小微企業能夠享受人工智能政策支持的概率仍然很低,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數字經濟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平臺建設是關鍵。目前,可以從云制造入手,依托大型制造企業,搭建云平臺,建立大數據服務中心,把制造商、供應商、消費者、合作方和專家等相關人員聯系起來,加強制造業集聚性,改變各自為政的局面。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不僅需要搭建技術平臺,還應該制訂統一的行業標準。企業缺乏研發創新能力影響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阻礙制造業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德國、美國等高端制造業發達國家針對研發、生產、基礎設施等各個環節提出了具體的標準,加強不同企業、部門之間的溝通和聯系,提升整個制造業行業的效率。現階段,我國制造業行業的標準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對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高效率的企業管理造成困擾,因此要盡快制訂出詳細明確的制造業準則。
注重人才培養,推動產學研一體化。聯合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跨境服務公司,開展數字技術培訓活動,培養數字化人才。除了培養現有員工外,還可以與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直接為企業輸送高素質人才。高校也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開設新課程、新專業,培養符合數字經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政府應該加大宣傳,提高社會人員、學生的積極性,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培養專業對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