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娥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會計金融學院,山東 濟南250103)
理解混合所有制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入手。從宏觀角度上理解,主要指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同存在的經濟局面,涵蓋整個社會經濟中的所有制性質和結構。從微觀角度上理解,不僅包括公有資本,而且包括私有資本或外資資本。主要指企業組織的所有制性質和結構。學者劉崇獻歸納總結了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產權構成方式[1]:單一所有制的國有、私有、外資股份制或有限責任公司通過股票流轉或資產轉讓引入其他資本;單一國有、私有、外資企業增資擴股引入其他資本;單一國有、私有、有限責任公司或外資股份制通過員工持股改革;單一國有、私有、外資企業公開上市,其他資本認購股份;國有資本、私有資本、外資資本等聯合投資新建。這為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的界定提供了理論支撐。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指出,“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積極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民辦職業教育”。這一文件內容對混合所有制辦學進行了詮釋,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進行界定[2]。宏觀角度上,主要指一個國家所有制結構多元化的高職院校,包括公辦性質的高職院校、社會力量興辦的職業院校和以合資、合作等形式構成的高職院校。微觀角度的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是指[3]由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不同所有制的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共同投資交叉投入而舉辦的。主要變現形式是以學校為投資主體或建立二級學院產權結構。由此可見,判定“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辦學體制需要關注兩個核心要素:一是混合的范圍,主要指國有資本與其他資本的混合。二是混合主體的性質,其主體應當是獨立法人。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一些經濟發達的地方開始萌芽以社會資本注資的股份制學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又出現了“公有民辦合作”“公私共同合營”等體現所有制混合性質的股份制學校,在這一模式的基礎上,逐步擴展到職業院校。“股份制教育”的發端始于浙江臺州椒江的書生中學。比較成功的混合所有辦學典型案例陸續出現在浙江一帶。下文將分析部分高職院校混合辦學積累的成功經驗,為形成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運行模式提供實踐指導。
院校代表為臺州市書生中學,為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所有股本=國有股20%+法人股55%+自然人股25%。學校自主招收學生、自主招聘教師、自主校內分配、配送紅股激勵優秀教師等。
院校代表為溫州職業技術學院,該學院與8 個行業協會、300 多家民營企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合作。共同建立校內工廠,由學校出資60%,溫州鞋機商會投資40%共同成立中國鞋都制鞋工藝與鞋機實訓中心,開創人、財、物的市場化運作模式。
院校代表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該學院推行董事會領導,院長負責制,全員輪值聘任制。成立時學校董事會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郵電管理局、浙江大學等三方代表共同組成,簽署合作協議,三方各司其職,優勢互補。
院校代表為南通理工學院,該校選派一人進入校董事會擔任副董事長,采取“理事會”“管理委員會”和“院務會”的治理結構。
院校代表為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該學院建立以“管理共同體”為基礎的領導機制,以“師資共同體”為核心的互補機制,以“專業共同體”為重點的建設機制,以“產學研共同體”為導向的創新機制,以“資源共同體”為保障的互助機制,以“文化共同體”為內涵的交融機制。
宏觀層面。地方現行法規政策不健全,與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辦學需求不匹配,引導、規范和激勵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力度還需提升;地方政府尚未出臺與之相匹配的可操作性流程;地方財政對于混合辦學的激勵政策、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鼓勵政策、混合辦學主體的股權分配政策、管理體制及管理隊伍的職業化制度及人事政策等尚不明確[4]。
微觀層面。大部分職業院校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各要素的儲備上,難以支撐混合所有職業院校的發展,在吸納社會資本并有效整合社會資源上有一定的困難。
可從地方民辦高職院校選取一所辦學基礎較薄弱、生源較差的民辦高職院校與同區域專業對口、辦學實力雄厚的公辦高職院校混合辦學。
首先,教育主管部門協同資產評估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第三方對民辦職業院校的總資產價值和負債比例進行評估,并核算凈資產。其次,確定民辦職業院校年收入總額和人力資本的折算比例,實行統一管理。再次,估算公辦院校資產價值,參照股份制有限公司注資要求,確定民辦職業院校入股比例和分配方案[5]。最后,雙方共同商定專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方案,支持民辦職業院校保留優勢專業,刪減弱勢專業,進行資源整合。通過這一模式,緩解民辦職業院校生源問題及軟硬件投資壓力,拓寬公辦院校資金來源,共同提升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
由地方政府協調組織,選取一所辦學效率低、社會聲譽差、近乎合并或兼并的公辦職業院校與辦學特色鮮明、理念先進的民辦高職院校進行混合辦學。首先,由教育主管部門核算公辦職業院校的公有資產。其次,以“全民身份,置換產權”的方式劃股到人,統一教師認定標準、課酬標準、職稱晉升標準、考核標準等,使產權人格化。再次,評估民辦職業院校的凈資產,確定入股比例和分配方案。最后,雙方主體共同協商確定合作共贏點。通過這一模式,激發公辦職業院校的辦學活力,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升教師的創新創造能力,民辦職業院校也能增加辦學經費來源。
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情況,通過政府投入財政資金、企業提供機器設備、人力技術,知名高校提供知識、管理、品牌等的方式,共同出資折算相應比例創建獨立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首先,根據各方投入的資本要素確定投資比例和分配方案。其次,由三方代表共同組建校董會,實施相對獨立的教育教學運行模式,獨立進行財務核算和管理。再次,三方共同商榷所開辦的優勢專業,專業設置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充分發揮企業主體的優勢,重點考慮設置地方經濟發展緊缺、新型產業急需、技術操作專業性強的工科專業。依托專業服務產業,建立“校企合作有深度,工學融合有廣度”的人才培養模式,保證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最后,三方共同商定收益分配方案,按照市場化運作,創造社會效益。
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以二級學院為切入點,選取與產業對接緊密的一個或多個專業,或者在優勢專業的基礎上,選取重大特色項目等能夠共贏的契合點進行混合辦學。首先,由政府牽頭、企業投入知識產權、技術產權及實訓設備,與二級學院共同組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產業學院,確定入股比例和分配方案,允許教職工以資本、知識、技術、工齡、管理等各種要素參與入股。其次,政府可通過購買產品或服務、減免稅負等方式鼓勵國有資本和企業參股,引進企業經營管理策略,試行“學院企業化管理,任務項目化管理,項目經理負責制,業績考核責任制”。最后,推廣并不斷擴大多元化合作辦學主體的運營范圍。
參照社會經濟領域“國企改革”的成功經驗,對于缺乏辦學活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公辦高職院校,試行內部改制、集體參股的方式。首先,清查和核算公辦高職院校資產。其次,核定部分股份轉讓給校內優秀管理人員和教師。再次,確定持股比例和分配方案,根據教師的工齡、職稱及貢獻程度等重要指標派發持股數。最后,制定人力資源管理政策,賦予管理人員和教師一定的管理權、權益權和表決權。
由政府牽頭,從國內高職院校中選取辦學特色鮮明、具有國際化視野和水平的院校,吸引知名品牌企業參與,聯合國外教育機構共同投資創辦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