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佳怡 魯春霞 饒帆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在我黨十九大精神的引領下,中國現已進入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關鍵階段,由于全面脫貧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的結構和問題也逐漸發生變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說明留守兒童問題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重點問題。近年來,關于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在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解決措施還不夠完善。回顧已經完成的結果中得到啟示,對于針對新形勢進一步深入研究留守兒童問題,跟蹤新課題,提出新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來,學者們的研究普遍地注意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以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根據段成榮等學者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我國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約有6102.55萬是屬于農村留守兒童,相比于2005年時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當時的農村留守兒童約為5861萬,呈現出上升的趨勢[1]。2015 年 5 月,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中提到: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占全部兒童的35.1%。農村留守兒童中將近一半的都是父母雙方不在身邊,數據比例為47.2%。數量如此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不容忽視。留守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漸漸對社會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而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將如何發展,也將成為影響整個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2]。已經舉辦的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對其數據和結果尚未公布,因此無法作出明確的判斷[3]。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在2004年相關事件的發生后引起了廣泛關注[4]。由于家庭狀況的特殊,留守兒童無法正常獲得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其心理健康發展處于不利情形。經查閱大量文獻發現,關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尤其是在孤獨、抑郁、焦慮、強迫、偏執、人際敏感等心理方向更為突出。同時,也有研究顯示留守兒童不存在顯著的心理健康問題,只在部分維度上弱于非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我國新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整理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及問題的相關資料中發現,心理問題多與教育問題相伴而生。除此,還在關于他們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中,雖然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量表,但多數的研究結果呈現的是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存在較多問題;當然還有少部分的對照研究顯示,實驗對照組的心理健康狀況整體無明顯統計學差異,但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其心理健康問題卻存在差異。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方面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突為明顯[5]。
父母作為監護人監管責任不到位。對于兒童而言,父母為了有更高的生活質量,選擇放棄本該繼承的家庭產業,再加上各地區之間發展的極度不平衡,大多數人都選擇遠離家鄉外尋出找更優越的工作。家長在兒童成長教育的過程中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監護人長期不在兒童的身邊,無法盡到相應的責任,而作為隔代的老一輩在教育和生活中多以溺愛為主,對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形成無法做更正確的引導。因此出現有的兒童因為監護人責任的缺失,出現叛逆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有可能做出危害社會的不當行為。
留守兒童在讀的學校由于本身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教育設施與條件也相對比較落后,所以孩子們更多地是處于一個“放養”的狀態,這樣的管理模式只要學生沒有發生意外情況,對他們的行為約束、情緒管理調節和關心都會比較少,因此學生就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出現一些消極的心理狀態,比如厭學、少言、孤僻等。
留守兒童在農村教育的文化環境中深受影響。在農村地區,文化條件一般、生活也較為單一,對于他們成長的需求還不能滿足。但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網吧行業的開展也逐漸增加,由于兒童的自制力較差,極易被網絡平臺中的不健康內容吸引,從而嚴重影響其純潔的心靈。研究顯示,在經濟資本方面,城市兒童最高,其次為流動兒童,而農村留守兒童則位于最低端;在人力資本方面,城市兒童最高,其次為流動兒童和農村非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同樣處于最低端[6]。
1.家庭教育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監護人的責任比學校及社會方面的責任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更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更要采用更針對性的方式,承擔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責任。
2.作為監護人盡可能的還是留在孩子們身邊,父母的關愛是無法輕易用其他方式替代的。很多家長都誤解物質條件是最大需求,但是孩子們的童年階段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導和陪伴,健康、快樂的成長才是孩子們最期待、最應該的狀態。
3.父母及監護人還應注意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并需及時調整孩子們的心理期望度。在家庭情感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潛移默化的,能更好的引導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建議父母要綜合考慮對孩子的培養,從學習、生活、思想和心理多個角度出發,更要適時調整自身的狀態和期望。
4.家長應充分了解留守兒童在物質當面的需求,要滿足更應合理,降低子女在經濟方面的壓力,更是減少他們的心理的負性情緒。
1.開設相關的心理課程
對于留守兒童這類特殊群體,學校的教育責任更加重要。作為校方或者老師,不能只過分關注孩子們的成績,更要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那么進行相關心理課程的開設,不僅可以及時掌握孩子們的心理狀況,還可以通過這些課程加強他們心理方面的教育。
2.學校要加強德育工作
(1)樹立品德、學習、體育綜合發展的教育理念;(2)情感教育的重視和培養;(3)開展心理咨詢平臺,多參與和組織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活動。
1.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不良的社會氣息讓他們深受影響,因此要樹立更多正能量的目標,給予他們正確方向的引導。最重要的前提營造一個良好、安全的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的管理,讓留守兒童有最基本的保障。
2.調動社會的力量,鼓勵相關組織機構和個人進行組建,專門為留守兒童提供支持與保障,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上遇到的問題,盡可能的保證留守兒童的基本權益。
總之,在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從目前來看是全社會的責任問題。首先父母作為監護人要更加重視與子女的感情建立;其次對于校方和老師都要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并充分關注到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最后社會及政府應加強對農村學校的建設力度,且不斷完善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不管是從哪一個角度出發都在為留守兒童創造更好的條件,最終讓他們在關愛中成長,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提升留守兒童的幸福感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