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仙
(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提出,各國積極參與的一項世界級國家發展倡議,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平友好發展的體現。“一帶”主要包括東南亞、東北亞,并向歐洲擴展,最后形成歐亞大陸經濟一體化;“一路”則是將亞歐非三個大洲彼此聯通。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我國逐漸形成東出西進的新格局。在此過程中,沿線省份可以搶抓技術、資本轉移的發展機遇,享受國家的政策紅利。山西要把握其中蘊含的政策紅利和發展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倡議中。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消極影響,但是這些影響是階段性和暫時性的,阻擋不了“一帶一路”建設的腳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 年向全球發起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之后舉辦了一系列國際會議不斷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7 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從五連五通方面推進,已經成為統籌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倡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的加入。這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提供新動力。
7 年來越來越多國家和組織認可與加入“一帶一路”的倡議,簽訂政府間的合作協議。截至2019 年11月,我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簽訂了197 份合作協議。同時沿線國家專業領域的合作交流不斷推進,例如標準化合作協議的簽署,稅收合作機制的構建以及數字絲綢之路的建設。
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領域。目前,推進的以全方位、復合型為核心的六大經濟走廊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已初見成效。雅萬高鐵等合作項目的建設不斷推進。中吉烏國際道路運輸實現常態化運行。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簽署絲路光纜合作協議。與越來越多的國家簽訂航空運輸協定。中俄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現常態化運營。2020 年9 月13 日中老昆萬鐵路友誼隧道安全貫通。設施的聯通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交流、貿易的暢通以及經濟協同發展提供必備條件。
貿易暢通是構筑“一帶一路”的主要著力點。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量與投資便捷化水平不斷提高。例如“絲路電商”合作興起,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同時提升了各國參與“一帶一路”的廣度和深度。我國的12 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面向全球開放,放寬外資準入領域,打破投資壁壘,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國際營商環境。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海關檢疫合作,縮短商品的通關時間,加快商品周轉速度,提高經濟效益。2020 年8 月28 日,陜西西安同山西永濟開行首列“永西歐”國際班列,為企業進出口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節省近30 天的商品運輸時間。國際班列的開通不但有利于提高商品流通速度,更有利于企業資金的周轉,同時助力企業開拓中亞和歐洲市場。
資金融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2014年11 月我國提出創建亞投行和設立絲路基金,擴大沿線項目建設的資金來源。絲路基金和亞投行投資業務覆蓋區域廣,項目內容多樣,這可以為沿線項目建設提供穩定、優質的融資支持。而且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沿線國家接納和使用人民幣,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文化基礎。通過加強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可以加強信任,深化友誼,提高文化認同感,達到協同發展的目標。在7 年間來,共同建立了“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世界旅游聯盟等多個多國參與的交流平臺,民心相通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同時,制定民心相通行動計劃,為民心相通工作的開展提供政策支持,保證發展方向。中國與沿線國家簽訂多份旅游合作文件,創辦“一帶一路”的旅游市場推廣聯盟,推動各國人員流動與文化交流。
1.歷史淵源悠久
山西通秦聯豫、承東啟西,自古是絲綢的重要產地,是聯通歐亞大陸的重要橋梁。晉商是中國近代經濟史上的一顆明珠,不僅留下晉商精神,更有橫跨亞歐大陸的商貿大道萬里茶路。為山西融入“一帶一路”打了歷史文化基礎。
2.資源豐富
自然資源:山西省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豐富,特別是煤炭資源。農作物種類繁多,蘋果、柿子、蕎麥、藜麥等都是山西特色農作物。山西省有19 個產品是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同時,擁有國家級農業示范區。這有助于山西推動農產品品牌升級,為與沿線國家進行農業互補提供有利條件。
人文資源:山西文化底蘊豐厚,有著舉世聞名的彩塑和壁畫藝術、古代城市與民居建筑藝術、石窟藝術。例如有全國聞名的云岡石窟、后土祠、關帝廟、五臺山。
3.產業優勢
山西煤炭資源豐富,能源開采技術成熟,逐漸形成以煤化工和裝備制造為代表的六大特色產業,工業基礎雄厚。在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中,鐵路建設至關重要,而山西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并且擁有一批該領域的龍頭企業和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例如在列車、軌道交通車輛等鐵路車輛制造和維修方面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太重、太鋼、大同公司、中北永濟公司。太鋼生產的車軸鋼在市場上占據絕對優勢,市場占有率在85%以上,并且在港珠澳大橋、老撾水電工程等重點工程項目中,太鋼高端不銹鋼建筑材料供貨量超過萬噸。
1.產業結構不合理
山西省是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在煤炭行業發展較好的時期,經濟發展依賴于重工業,造成輕工業比重不斷下降,形成“一煤獨大”的情況,產業結構不合理,對外出口行業發展緩慢。另外,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速在全國的排名靠后,因此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經濟環境一般。
2.生態環境脆弱
山西省生態環境脆弱,而且“一煤獨大”的資源型經濟也加據了生態環境的惡化,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長期過度的煤炭開采造成工礦區生態退化加劇、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嚴重、水系統失衡等嚴重的環境問題。
3.文化資源開發不足
山西省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但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不到位,開發的創新性不足宣傳力度不大。山西成熟的旅游產品數量有限,旅游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沒有形成產業優勢。
1.地理位置
雖然山西地處內陸,但從地緣位置看通秦聯豫、承東啟西,與河北、河南、陜西等省份相鄰,向東延伸至京津冀戰略圈。而北京是“一帶一路”最重要的窗口,鄭州、西安等是“一帶一路”重點交通樞紐和重要的開放窗口。山西可以發揮自己陸上絲綢之路中間樞紐的地緣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2.政策支持
山西省政府十分注重“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山西積極完善組織機構,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的對接,部署建設工作。強化完成頂層設計,出臺配套政策,分領域、分地區制定《實施方案》。這都為山西融入“一帶一路”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3.產能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后影響范圍廣,其中沿線國家主要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這些國家基礎設施條件差,工業技術發展落后。例如“一帶一路”倡議中許多中亞、西亞國家屬于資源、能源富集地區但是開采利用方面技術落后。而山西是我國的能源基地,工業基礎雄厚。通過與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有利于山西省的一些優質過剩產業轉移。促進山西省的重型機械、能源開采設備走出國門得到更好的發展,為山西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1.復雜的國際環境
隨著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越來越多,這就更加需要一個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來實現協同發展。但是目前的世界格局正由“金字塔”結構向“扁平化”結構轉變,既有各國內外多種勢力的博弈,又有各類矛盾和沖突的頻發。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國際安全態勢仍將復雜多變。
2.海外投資風險
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大部分屬于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基礎設施條件差、經濟落后、法律體系不完善、文化習慣差異大、社會制度信仰不同的情況。所以山西企業“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的時候必然會面臨著更復雜的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等多種風險。所以山西企業要想成功走出去,必須修煉好內功,提高企業抗風險的能力,這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
3.疫情影響
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對“一帶一路”建設產生不利影響。“一帶一路”涉及范圍廣,推進各國五通互聯必然會使得人員之間交叉感染的概率加大。由于疫情影響,大部分國家對邊境入境控制得十分嚴格,相互限制和禁止人員入境,給全球商品、人員流動帶來很大挑戰,而商品、人員流動受阻導致部分合作項目無法正常開展,旅游業受到嚴重打擊。由于部分企業停工停產,使部分供應鏈斷裂影響一些項目正常運行秩序。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多,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山西省可以實施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措施,引入先進生產技術,輸出過剩產能,推動山西省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例如英國、澳大利亞等沿線國家擁有先進的煤層氣利用技術,山西可以與這些國家進行交流合作。從煤層氣開采技術以及高效利用等方面入手,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技術,實現高效燃燒和污染控制,從而發展新型煤炭產業,提升煤炭附加值,延伸產業鏈。
另外,大部分沿線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條件差,技術滯后但資源豐富。山西省可以與之進行產能合作,推動六大特色優勢產業“走出去”,從而轉移省內過剩的產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轉型。例如中亞國家鐵、銅、鉻等資源優勢,山西可以推動煤炭、電力等企業“走出去”進行資源開采和深加工,形成優勢產能轉移的集聚地,實現山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產業分工上的互補。
政府需要為山西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制定和實施相應的鼓勵和扶持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從而激發企業活力。加強外匯市場監管力度,保護投資者權益,從而為山西參與“一帶一路”提供政策保證,完善保障機制。例如:優化生態和營商環境,簡化企業對外投資的各項程序,建立企業“引進來”“走出去”的綠色通道體系,推進貿易付匯稅務備案電子化。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增強山西對國外優秀企業、人才的吸引力。加強與沿線國家邊檢部門合作,讓企業“走出去”更加方便快捷。同時面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可以通過減稅降費,幫助出口產品轉內銷,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
另外,對外投資面臨著多種風險,政府需要建立和壯大專業涉外法律服務隊伍和機構,建立相關風險防范機制,為企業降低經營風險,解決經濟糾紛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務,保障企業對外投資的安全性。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山西可以發展旅游業為抓手,加快人員流動,進行文化交流,建立相互信任與文化共識,從而促進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山西的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是存在著景點分散,知名度不高,沒有成熟的旅游產品的問題。因此,一方面要整合優質文化資源,成立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旅游產品數據庫,形成山西文化品牌,突出品牌特色;另一方面要加大山西文化品牌宣傳和展示,從而增強山西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例如積極與境外友好城市互辦文化節,推動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特色產品走出山西,吸引海外游客到山西旅游。承接重大會議、參加國際性展會、展覽和文藝演出,增強山西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一帶一路”建設的大部分合作項目資金需求大,并且回收周期較長,這就需要擴大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完善外貿金融服務,進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管理改革,為山西融入“一帶一路”提供金融支持。倡導商業性金融和開發性金融合作,實現資金良性周轉。銀行保險機構加大對外貿行業服務力度,降低中小外貿企業融資的門檻,對接規范經營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依托平臺資源,為更多外貿企業提供支付結算、風險管理等金融服務。同時為重點企業提供面向上下游的境內外供應鏈金融服務。
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我國國內企業已經復工復產,國家正不斷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而且在此期間我國提出建設“健康絲綢之路”,這豐富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內涵,開辟了新的合作領域。山西要調整產業結構,組建新市場,實現經濟轉型發展,就必須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山西發展經濟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先易后難,統籌協調。發揮山西產業優勢,與沿線國家產能合作,調整產業結構。充分開發山西文化資源,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加強與沿線國家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優化生態和營商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和體制機制建設,不斷構建金融、法律等保障體系,從而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開放格局,把山西建成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