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肖 瑱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1134)
黨的十八大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江蘇作為我國的文化資源大省也是經濟強省之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截至2019 年,全省社會研發投入占比2.72%,科技進步貢獻率增長至64%,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同時,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江蘇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文化底蘊深厚。據統計,目前已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5 項,在這之中,手工藝非遺項目占據了重要比重。江蘇手工藝是無數手工藝者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充分展現了獨有的地域特點,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例如:蘇州刺繡、南京云錦技藝、揚州漆器髹飾技藝等,都享有盛譽。
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推進,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也成為全省工作的重點。江蘇省深入落實《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等政策,整合社會多方資源,鼓勵手工藝非遺在技術和模式上創新,努力將手工藝非遺這塊瑰寶與時代文化相適應,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全省大力推動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通過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使江蘇省手工藝非遺具備自我造血功能,為江蘇省手工藝非遺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然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的保護,江蘇手工藝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也只有在擁有了知識產權保護的支撐后,才能在創新道路上走的更遠。[1]但是,目前我國法律對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較弱,大多只是籠統的原則性概述,缺乏針對性意見和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江蘇手工藝非遺的市場開發,不利于其傳承和發展。因此,研究江蘇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對于江蘇手工藝非遺的保護與發展大有裨益。
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需要推動科技體制改革,鼓勵自主創新,提高知識產權實力。知識產權保護成為創新驅動戰略發展的“剛需”。[2]江蘇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積極推動《江蘇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落實,促進知識產權各項能力以及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使“江蘇制造”往“江蘇創造”的升級。[3]同時,制定并推行《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用現代企業管理的新要求,引導企業建立一套效率高、可操作性強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使得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為江蘇創新型省份的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在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江蘇省也在不斷推進。一般而言,對于手工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大多采用三種模式,第一種是采用商標或地理標志的注冊模式,其主體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可以是國有企業,也可以是私營企業。例如,蘇州制扇大師盛春注冊“盛風蘇扇”,蘇州高新區鎮湖刺繡協會注冊的“鎮湖蘇繡”地理標志集體商標;第二種是專利權保護模式,例如揚州漆器廠申請了30 余件專利;第三種是版權登記的模式,例如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對其真絲六件套“春曉秋懷”作品進行版權登記。此外,一些獨有的手工藝項目也通過采用類似商業秘密的“祖傳秘方”等形式來保護自己的專有技術。通過以上這些模式的單獨或混合使用,對手工藝項目的知識產權保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4]
江蘇省深入探索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保護之路,首先從立法上強化了對于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例如,出臺的地方性非遺(保護)條例,明確突出對于手工藝非遺的法律保護。其次,各地政府與行業機構也采用多種保護模式,推動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進行。例如,2019 年,蘇州吳江絲綢產業創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保護優秀案例示范點,營造了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也為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2020 年,江蘇省版權局同上海、安徽、浙江版權局簽訂《長三角地區共同營造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市場環境合作協議》,共同合作,加速長三角區域版權產業高質量的發展。
盡管江蘇省高度重視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但是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侵犯問題還是屢見不鮮。例如南京云錦工藝,由于織造需要真金線,加之工序復雜,往往價格高昂,而有些企業,為了惡意競爭,打著“南京云錦”之名,粗制濫造,低價競爭,對南京云錦的市場和品牌都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此外,由于手工藝作品的水平與手工藝從業者資質息息相關,水平一般的手工藝從業者與取得國家級大師稱號的從業者的作品價格有著天壤之別,利差使得假冒偽劣橫行[5]。同時,對于仿冒品居高不下的需求又促進了仿冒品市場的持續發展。如此惡性循環,不利于手工藝非遺的傳承與發展。諸如此類的事例還有許多,江蘇省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保護阻力重重。
雖然江蘇省已經建立了一套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例如落實《江蘇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制定《江蘇省專利促進條例》等,但專門針對手工藝非遺項目的少之又少,且現有的知識產權保護其直接保護的大多是滿足于知識產權保護法定條件的手工藝的衍生作品,而對于手工藝千百年來已經形成的固有的成果則沒有保護。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在現行知識產權制度下還是個難題。[6]
此外,關于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大多數保護都是以行政保護為主,沒有對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保護作出具體的操作規范。例如,在江蘇省出臺的地方非遺(保護)條例中,對于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只是簡單地做了原則性的表述。缺乏系統的知識產權規則體系以及保障機制,缺少對知識產權濫用的必要的、完善的限制法令,使得侵權行為滋生。而每當手工藝非遺在遇到侵權問題時,由于沒有清晰明確的法律作為依據,也只能以和解告終,嚴重阻礙了江蘇手工藝非遺的發展和傳承。
江蘇手工藝非遺根植于民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即使是看似相似的手工藝,其制作工藝也千差萬別。加之大多數手工藝的技術的傳承僅限于部分人群,并未將工藝技術公之于眾,要形成統一的、完善的技術標準可謂是荊棘塞途。由于不同的手工藝項目自身具有較強的獨特性與體系性,缺乏完善的、統一的行業技術標準,使得許多手工藝從業者無法進行自主創新獲得知識產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當面對有些相似技術,或涉嫌抄襲技術時,難以對相關工藝進行標準化分析,因而無法進行有效的辨別與評定。這些因素使得江蘇手工藝人的創新傳承積極性受到影響,阻礙江蘇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進程。
在知識產權管理中,政府扮演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政府采用部門管理制對知識產權進行管理,不同領域、不同的類別的知識產權都分別由政府設置的專門部門來進行管理。這種管理體制的優勢需要各個部門之間有效地協調配合才能體現。當遇到知識產權問題時,企業或消費者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直接部門,經常輾轉于多個部門之間,影響了企業或消費者知識產權管理的效率。同時,由于手工藝非遺種類繁多,知識產權內容繁瑣,專業人才的匱乏,市場主體的維權之路充滿艱難險阻。據統計,2015—2019 年揚州傳統手工技藝被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是通過司法途徑維權的數量基本為零,大多都以和解告終。[7]同時,由于非遺項目的一些企業大多規模較小,當侵權行為大量發生時,權利主體很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維權,侵權成本與維權成本的倒掛使得手工藝非遺權利主體舉步維艱,不利于江蘇手工藝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江蘇省各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保護之間呈現不均衡的狀態。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高低與該項目與市場聯系的緊密程度成正比。與市場聯系緊密的,其商業價值較高,開發較早,權利主體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強,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相對超前。具體例子如:南京云錦,由于其用料考究,精美華貴,深受消費者喜愛。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綜合運用各個權項交叉保護。據調查,南京云錦研究所獲得38 件外觀設計專利,3 件發明專利以及50 多項著作權達。同時,還獲得地理標志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成立南京云錦博物館,參加高峰論壇活動,不斷加強品牌宣傳力度,加大文創產品開發運用,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較高。而對于一些與市場聯系不大,市場需求較小,商業價值較低的手工藝非遺,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相對較低。例如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雖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但隨著現代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市場對于金磚的需求降低,經濟收益較低,其傳承與發展陷入困境,目前蘇州只有御窯一處,匠人二十余位。對于該技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大多僅集中于商標權的保護。[8]
此外,就目前江蘇手工藝非遺已取得的知識產權權項來看,科技含金量不高,大多集中于商標和外觀專利設計,發明專利較少。例如蘇州刺繡,繡娘們的刺繡方法都是經過歷代相傳并總結得出,很多方法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很難達到發明專利所要求的新穎性和創造性的要求。而且,大多數繡娘對于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或很難將自己的方法形成專利法申請所需語言,因而無法獲得發明專利。
1.完善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立法
完善健全的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制度體系是手工藝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和保障。江蘇省應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尤其是手工藝非遺領域。在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江蘇省手工藝非遺的特點,出臺針對江蘇省手工藝的知識產權的專門性法律,尤其是針對侵權行為的處罰方面。同時,具備國際視野,時刻關注各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法律準則,將我國知識產權法律與國際接軌。此外,加強對于手工藝非遺本源作品的保護,標注作品出處,使其不被歪曲和丑化,對江蘇省內手工藝非遺本源作品進行搜集、整理、登記、建檔、保存、展示和傳承。
2.制定行業技術標準
江蘇省應積極組織收集整理傳統工藝技術訣竅、工藝流程,結合江蘇省手工藝非遺的特點,協調各手工藝技術之間的差異,并聯手手工藝技術領域的專家、相關行業、企業等,研究制定江蘇省手工藝各門類的相關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推進江蘇手工藝作品的質量測評、技藝認定以及管理評價等。同時,選取一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手工藝項目加以培養,并加快手工藝技藝行業技術標準形成的步伐。目前,江蘇省的一些手工藝相關機構已經制定出臺了地方標準或國家標準。比如《地理標志產品云錦》就是由南京云錦研究所有限公司和相關單位共同撰寫的國家標準,該標準明確且詳細地規定了云錦受地理標志保護的范圍、術語、定義、等級、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及標志、包裝、運輸、貯存等。[5]這些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有助于更好地保護相關手工藝技術,維護該手工藝聲譽,避免“以次充好”或仿冒橫行的侵權現象頻頻發生,提高該手工藝從業者的創新積極性,進一步促進該手工藝的傳承與保護。
目前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它們之間各有不同也相互聯系,共同交織,形成整體。一要綜合運用各個知識產權保護權項,使之交叉保護江蘇省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二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組織等多方的資源合作作用。由于很多手工藝非遺傳承者年紀偏大,對于外界的溝通交流、政府政策等內容了解不夠,因此江蘇省相關政府機構或行業協會必須發揮組織、協調、指導、管理等作用,在知識產權的綜合利用上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開展知識產權講座;邀請政府機構工作人員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知識產權保護中的問題;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為手工藝非遺企業解決知識產權問題等。同時,也應加強政府間或政府與企業間的溝通聯系,加強執法力度,提高辦事效率。
多維多主體的合作的方式既有效地利用了現行的知識產權制度,又充分發揮了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主體的作用,這對于傳統手工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大有裨益。“鎮湖蘇繡”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蘇州高新區知識產權局協同文教局、工商局、法院、鎮湖刺繡協會等機構,搭建知識產權服務社、刺繡作品版權庫以及知識產權審理平臺,為刺繡行業提供了專業的知識產權法律保障,對“鎮湖蘇繡”的知識產權保護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9]
繼續鼓勵江蘇手工藝非遺利用現有的知識產權權項立體交叉保護,既要推動商標、專利、版權申請工作的進行,又要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的品牌,并打造成區域文化品牌。對于個別與市場聯系不太緊密的非遺,或受制于技藝本身屬性,無法在現行的知識產權體系中獲得保護的非遺,應積極探索其它方式,與其他產業結合,尋求跨界合作,來獲得高質量的知識產權保護。例如剪紙技藝非遺與文創產業相結合,推出具有剪紙元素的創意產品,再申請知識產權保護。
同時,政府應加大對于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啟動手工藝非遺創意人才扶持計劃,鼓勵手工藝非遺企業突破家庭式傳承模式,積極培養人才,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共同促進江蘇手工藝非遺的保護與發展。
在江蘇省深入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的今天,知識產權保護已成為創新驅動戰略發展的“剛需”。作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的江蘇手工藝非遺,由于缺乏知識產權的保護,面臨著自身創新發展瓶頸和市場惡意競爭的壓力。因此,江蘇手工藝非遺要實現與知識產權的協調發展必須要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聯系多方,協調各類手工藝差異,制定行業技術標準;并倡導多維多主體合作,提高知識產權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