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鳳
長發及肩,笑容甜美,話語輕柔。很難想象,一天前,坐在記者對面的這位溫柔的女性,還在和融資方就他們研發的深層光譜治療儀的價值以及未來的市場前景“唇槍舌劍”。
“國產醫療器械未必要自降身價,靠價格優勢占領市場,我們的技術實力,是不輸國外產品的。”說這話的崔錦江是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醫工所)光與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2020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
如今的崔錦江,一邊要找到醫生的興奮點,帶領科研團隊與醫生“頭腦風暴”,研發更適合中國國情的醫療器械,緩解患者的病痛;一邊要尋找市場機遇,考慮如何讓符合中國國情的國產醫療器械,走進醫院和千家萬戶。
“如果只有關鍵技術,不與醫生交流,不了解市場需求,就形不成工程樣機、產品,不能進入臨床,不能為患者帶來健康,我們的成果就只能躺在實驗室。但我希望我們自主研發的醫療器械,能在應用中盡快迭代、完善,盡快地服務于醫生和患者,讓他們在使用中感受到尊重和人文關懷。”
少年崔錦江,曾夢想成為一名醫生或者教師。然而,電影《蔣筑英》的出現和哥哥研究的光學器件,讓她初探光學世界的璀璨。
“電影中,蔣筑英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長春理工大學前身)光機調試臺的工作場景,透露出一股神秘而莊嚴的氣息。他去世后,大家對他的追思,讓我看到科學家和科研的價值。”崔錦江的光學啟蒙,既有光學先驅的感召,也有同輩的以身示范。
幾年后,當表哥考取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時,正在讀高中的崔錦江對表哥研究的光學器件產生好奇。在表哥就讀的學院參觀蔣筑英曾經上課的教室后,那里的神圣讓她觸摸到中國光學事業發展的脈動。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培養光學專門人才的高校。高考時,崔錦江也選擇了這里,就讀于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四做畢業設計時,她進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王立軍研究員的課題組,參與微腔半導體激光器設計。
“神秘,富有挑戰,有意義。”崔錦江用這三個詞概括那段歲月對她的饋贈,隨后,她進入該所凝聚態物理專業碩博連讀,研究新型半導體激光器。
博士畢業后是去企業還是做科研?崔錦江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2009年,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開始籌建,崔錦江動心了。“我國將激光應用于醫學領域,比國外晚了二三十年,高端醫療器械有80%是國外進口的,我們應該有自己國產的醫療器械。我是做激光的,如果能用光助力人類健康,豈不是很有意義?”崔錦江將求職季的第一份簡歷投向蘇州醫工所,并順利拿到錄用通知。幾天后,她背起行囊,一個人來到蘇州醫工所。
作為蘇州醫工所的第一批“創業者”,崔錦江的科研之旅在與現實的碰撞中不斷地校準方向。“剛開始我們申請立項,都希望技術創新性越強越好,但發現成果不接地氣,企業很難將其轉化成產品,儀器也就難以在臨床普及應用。隨后,我們轉變思路,面向臨床,希望能幫醫生解決各種一線需求,幫患者祛除病痛。”
光,是崔錦江協助醫生為患者開出的“藥引子”。“作為一種電磁波,光可以影響人體細胞膜內外的離子磁場分布。適當、深層的光照,能幫助細胞增強對抗炎癥的能力,提高局部免疫力,促進藥物的吸收、代謝,促進人體組織修復。”崔錦江說,目前,紅藍光、紅外線已經被廣泛應用在臨床的人體淺表治療。但治療一些器官的疾病,需要深度穿透體表抵達病灶。而一些深部光療設備來自國外,價格昂貴。
找到了這一痛點,2014年起,崔錦江帶隊研發深層光譜治療儀,希望能讓中國患者用上物美價廉的先進設備,但很快在測試光譜領域遇到瓶頸。
“我們拼接了各種激光、LED光,組合各種濾光片,整形光束,但都不能讓光譜和能量符合預期。因為高能量深層光照可能灼傷皮膚,這讓我們很苦惱。”崔錦江說。
就在項目幾乎停滯不前時,崔錦江靈光乍現,“光如果和器官發生作用,首先要經過皮膚。而包括皮膚組織在內的人體組織,水含量基本在70%以上。我在想,光譜經過液體后,會不會過濾一些熱作用,如果在治療儀器中增加一些液體裝置,是不是就能實現安全穩定的深層穿透。”經過驗證,崔錦江發現想法可行。
后來,團隊在治療儀中安裝了液體裝置,用液體吸收光的熱量,再用化學成分模擬人體皮膚組織,又綜合環境因素,最終用自有技術方案摸索出了國際領先的深層光譜治療技術。此成果后來榮獲2018年第十屆國際發明展金獎。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生活沒有讓崔錦江沉浸在科研突破的興奮中多久,便給她一場“痛擊”。2016年1月,她的至親檢查出腎癌晚期,那段時間,崔錦江要經常陪家人去醫院抽取胸腔積液。但遺憾的是,7個月后,家人還是不幸病故。至親離去,讓她對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此后,她對如何緩解癌癥、腫瘤患者的病痛更加關注。
崔錦江至今仍記得,一位40多歲的男士,曾被胸腹腔積液引發的疼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現有的治療方案已經無法緩解他的病痛。醫生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推薦他使用崔錦江團隊研發的深層光譜治療。
在幾十分鐘的治療時間里,崔錦江站在醫院的走廊中,焦灼又充滿期待。當患者最終給出“舒服”的評價時,她差點落淚。“那一刻我特別欣慰,這對我是很大的鼓勵。”
截至目前,崔錦江已帶領團隊承擔十余項國家及省市級科研項目,開發出的十余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醫療產品,先后獲得17項授權發明專利。
多年來,崔錦江一直游走于患者、醫生之間,她深知,想讓醫療器械帶有溫度地走進醫院、走向患者,必須與醫生做朋友。“醫生的臨床經驗豐富,只有了解醫生的需求,才能設計出他們愿意用、喜歡用的醫療設備。”
這兩年,崔錦江經常奔波于醫院之間,尋找科研靈感,但最初沒少碰壁。“客觀地說,由于國產醫療器械與國外產品存在差距,很多醫生更喜歡用進口醫療器械,所以我們一開始向醫院推廣的時候,醫生使用的興趣并不大。”
但崔錦江并沒有氣餒,她一邊完善技術,一邊與醫生頻繁交流。幾年前,她結識了上海某三甲醫院的一位皮膚科主任胡宜(化名)。豐富的行醫經驗,讓胡宜相信,皮膚鏡的小型化、集成化將是未來趨勢。
這讓崔錦江興奮不已,她立即聯合胡宜,向上海市科委提交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建議書,合作研發移動式光學皮膚鏡,最終獲批立項。
隨后一年,崔錦江團隊開始設計LED光源的發散角、色溫、光源分布以及符合人體工學的儀器結構和外觀,并尋找光源公司定制。2018年,崔錦江團隊研制出國內首臺醫用級便攜式光學皮膚鏡,并通過了新醫療器械產品分類界定,成像質量趕超進口產品,且成本只有國外產品的一半。
“我們不僅要在實驗室做科研,還要將關鍵核心技術轉化為產品。這就需要動員更多的醫生參與進來,從行業的需求出發,聯合攻關。”崔錦江說,他們有靈活的醫工結合激勵機制,提高醫生的參與感。“如果醫生有原創的科研構想,將來轉化為產品后,醫生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轉化收益,最高可達60%。”
在科研中不斷推陳出新的崔錦江,也在參政議政中積極為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鼓與呼。由她執筆調研的課題《關于推進醫療器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曾被確定為九三學社蘇州市委集體提案。這為2019年蘇州市出臺的《加快推進蘇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供了決策參考。
如今的崔錦江身份很多,但她最看重的,還是“科技工作者”這個角色。“我希望研發出更多的能被醫生認可、進入臨床使用、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中國自有的醫療器械,讓大家提起國產醫療器械,不再只是聯想到低端耗材,國產的醫療器械也可以比肩國際先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