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山 廣東高尚集團有限公司
個人所得稅的有效稅務籌劃有益于納稅人緩釋個體稅負壓力,促使這一節稅渠道得到了諸多行業領域的高度重視,采取該舉措定期為內部職工發放酬勞薪金的企業主體日漸增多。當前,部分性質為社會大眾的納稅人在繳納稅務中,慣于將注意焦點落在怎樣靈活搭配、結合相關稅法、政策條例的使用完成所得稅的依法繳納,且強調稅務實際扣除金融最少。對此,針對納稅人采取高效、合法的個稅稅務籌劃舉措技巧時,應注重突出引導納稅人深刻認知稅務籌劃重要性,依托其現實性稅務繳納要求,確保以最少份額的所得稅繳納履行公民對國家的職責、義務。
首先,因我國市場經濟穩中向好的持續發展,促進我國逐漸搭建出“新常態”經濟增收新格局,帶動社會大眾勞動收入日益增長,需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群體、稅收金額隨之“水漲船高”,稅務籌劃工作具備的重要現實意義不斷加強、全面。然而,由于我國有關稅收政策的制定、出臺存在一定漏洞、滯后性,造成納稅群體設計稅務籌劃工作缺乏有力、可靠的政府規定支撐,使得稅務籌劃工作完成質量提高緩慢。其次,總結多數納稅群體稅收繳納思想,不難發現其中存在大量“錯誤性”認知。例如片面認定執行稅務籌劃工作就是“變相性”逃避繳稅責任、義務的不當表現等,導致稅務籌劃工作在社會層面的接受、認可度提升困難,間接禁錮稅務籌劃領域穩定發展步伐。最后,因我國稅收法律法規同樣未與時俱進的健全完善、調整優化,加之國家稅務政策要求的陸續頒發,均為稅務籌劃方案、體系牢固樹立、構建帶來了嚴峻挑戰。使得稅務籌劃計劃需隨國家法律、政府政策下發隨即創新變更、改進,致使依靠稅務籌劃的納稅活動中,繳稅不得當等不良問題層出不窮[1]。
我國“新個稅法”于2019年1月1日正式面向社會廣泛實時,但在2018年末開始,我國規定個人所得稅繳納標準已提高至5000元。在開展個稅計算工作中,“二酬一費”需有機結合于納稅職工工資薪金,還應適當融合部分附加扣除費用。在該次個稅繳納創新改革活動中,這些專項性附加扣除費用持有較重占比。例如納稅群體子女仍在學校、培訓機構學校,可將該部分花銷劃定為教育專屬支出,具備1.2萬元每年的標準個稅扣除定額;就納稅人同樣處于學歷進修、接受教學的情況,可依托新個稅正面推出的扣減標準,在納稅扣除階段申請3600~4800元年度個稅減免額度;而當納稅人自身因重病、事故接受醫療服務,且在醫保等社會保障等費用扣除后,仍需個體自行擔負超出1.5萬元醫療費用時。則可在出示醫療支出票據憑證后,向稅務部門申請6萬元額度的個稅限額扣除;在依法贍養老人的費用支出板塊中,獨生子女個稅繳納可根據每月2000元規定標準的扣除;對于非獨生子女來講,與其同為納稅人的兄弟姐妹可通過贍養比例的多方商榷,按照每月2000元的額度扣稅標準進行對應比例的合理分攤。因此,這些專項性質的個稅附加扣除規定一經實踐推廣就得到了社會大眾的高度重視,成了我國踐行、實時新個稅改革中的關鍵“亮點”。
在執行個稅稅務籌劃工作中,若納稅人除主要年度收入外存在其他收入的增加,企業主體可將這些新收入點以“年終獎”的形式完成發放。這是由于年終獎可超出原本個稅稅率最高標準,導致處于后續級次稅率的年終獎可隨即提升。將其視為當月工資范疇的薪金發放,雖然實際金額、稅率能夠得到明顯提高,但稅負卻可穩定維持不會變更。而當職工群體收時下收入已達到一定等級、標準,則出現相反情況的概率較大。
以某企業舉例,在籌劃個稅稅務繳納工作中,可將職工群體年度總工資金額設定為基本落腳點。將以往按月薪金納稅轉換為年終獎的年度納稅,依托具體轉折內容,將增加收入按照其月度工資、年度年終獎的稅負施以合法設計。但需著重消除二者間可能滋生形成的不同納稅點。
深度解讀新個稅法內正面提及、設置的標準、要求,“七級超額累計稅率”是其中關鍵要素。當納稅人喪失穩定工資獲取后,薪金往往呈現出“時高時低”等異常波動。若納稅人當月工資低于以往前期工資時,則當月個稅稅率降幅下降明顯;反之,當納稅人當月工資收入較高時,其使用的稅率標準比較過去將顯著升高,需承擔的個稅金額也將超出原稅款。當納稅人月度工資較為平均、穩定時,可促使其月度個稅繳納金額降低,消除不良稅務風險產生概率。
相較傳統個稅法,新稅法中存在大量稅率變更情況。例如稅率擴充為3%、10%、20%的低稅率性質的三檔級距,具體縮小了約25%。但這三檔包含的高稅率并未改變,依然為以往30%、35%、40%。深度剖析、探究我國新個稅法實施現況,我國納稅人普遍個稅繳納形式為以月度為單位進行,并需在年末實行請教匯算工作。對此,個稅稅務籌劃工作中,企業主體需立足相應實際稅率,著眼設計、選用“經濟性”工資發放措施,減少職工群體需依法納繳納的稅額,保障其合法性稅收利益效益[2]。
目前,一些企業主體在面向職工群體發放年終獎工作中,可根據時下企業運轉、發展綜合實情,采取一次性、多次性、按月度、部分按月度等多樣發放形式。為確保職工群體個稅繳納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實現最小化,應總結計算其年度內應額外收獲的獎金金額總量,對應選擇與之匹配的獎金發放方法。常規情況下,統計一次性發放職工群體在一年工作中得到的獎金可單獨成為其月度應得工資酬勞。
企業主體在獎金發放中,可將職工個人年度所得獎金總額以12月度平均計算、支付,按其得到的獎金總數選擇對應稅率完成稅務扣除;或正確計算出職工在當月獲得自身年度一次性發放獎金數額的稅率、征稅,對比兩種獎金發放形式分別需職工繳納的個稅數額,選擇稅款較少的發放手段執行獎金支付工作。此外,當企業主體利用12月平均值的核算、發放職工獎金時,因清晰了解、掌握了職工個稅繳納稅率及扣除數,可為企業應用高一等級的稅率運算職工個稅數額提供便利要素,保證其工資收入即使提升也可在稅負控制下。
我國出臺的稅收優惠相關規章、政策是納稅群體可合法運用的節稅措施之一,在周全考量納稅額等影響因素下,合規利用該類優惠政策能夠降低個稅計稅基數,降低實際需繳納的個稅稅款數額。
例如某企業職工在月度工資減少5000元個稅起征標準后工資為12100元,其準備將5000元捐贈于“愛心組織”,對該職工捐贈行為設計的稅務籌劃思路應為:
在5000元捐贈后,可在其稅前扣除所得額的30%,則能夠在稅前扣除捐贈的限額為(12100×12)×30%=43560元,因現實捐款5000元處于捐贈限額內,所以可在稅前扣除5000元。
該職工原本全年個稅應納稅數額為(12100×12×20%)-16920=12120元,通過稅務籌劃,其納稅金額為(12100×12-5000)×10%-2520=11500元,可節稅620元[3]。
綜上所述,為保證企業內部職工群體可收獲到“恰如其分”的合理工資薪金。應在定期發放酬勞工作中完成對應稅務籌劃準備工作,通過有效、合法的措施辦法幫助職工群體實時轉變、梳理工資薪金與勞務報酬二者間的關系,強化稅務籌劃工作科學性、實效性。最大化降低職工個人需對國家上繳的個人所得數金額,緩解其定期納稅負擔,維護職工群體稅后合法利益效益。另外,為高質量完成稅收籌劃工作,實現合法節稅目標。應在發放工資作業中嚴格秉持新個稅法明確提出的標準、原則,保障籌劃工作依法推進,杜絕無效納稅、籌劃等不良問題發生。確保職工群體基礎合法利益,為我國深度踐行、實施納稅法規規章筑牢堅實、有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