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恩兵
我在詩歌中不止一次描繪“老街”的樣子,石板、古橋、帶飛檐的街鋪,這些被現代都市逐漸拋棄的記憶,只能在文字里一次次溫習,真正意義上的“老街”已經離我遠去。那一次為了尋找《社戲》中的烏篷船而誤入柯橋,和我詩歌中的老街來了一場久違的邂逅。
柯橋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與“橋”有著不解之緣。因為柯水流經鎮內大小縱橫的街道,所以橋就顯得尤為重要。水繞著小鎮,橋連著街道,小鎮得名于橋,而橋又得名于水。柯橋的房屋多臨水而建,主街一律臨河,錯落的商鋪也依河分布,一面是街一面是水。當你在小鎮游覽得有點困乏時,隨便找一家茶樓小憩,抬眼就可以見到小鎮多情的水,在你的不遠處以不同的姿態展現它的美。一座座古橋在落日或者晨光里,靜靜地高踞于河水之上,像小鎮的守護者,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而在我的眼里,它們是小鎮最年長的居民,總是無聲地訴說著歷史。
行走于小鎮,仿佛來到《社戲》中的魯鎮,慕名而來的游客隨處可見,但老街依舊是原來的老街。青石板鋪就的街面,在粉墻黛瓦的點綴下透著歷史氣息。從街面走過,讀著水誦著橋,真如在畫中一般。橋紛紛將影子倒映在水中,沿街的人家枕河而立,時有烏篷船往來橋下,船緩緩而過,橋靜默守望。這是一幅活的江南水墨畫,鑲嵌在霓虹閃爍的都市畫廊中,古樸而悠遠。最能體現柯橋精髓的是古運河與柯水相交的十字路口,河道是天然的分界線,把陸地分為四塊。久負盛名的融光橋、永豐橋和柯橋在此處相連。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融光橋,此橋為明代所建的單孔石拱橋,當地人俗稱“大橋”,拱券頂嵌龍門石三塊,其上雕有盤龍圖案。相傳此處以前常有水患,所建的橋總經不住大水的沖刷,后來的匠人造了這座石孔橋,為了鎮住作祟的水怪遂刻了龍的圖案。撫摩凹凸的石塊,仿佛閱讀小鎮千年的歷史,它們依水而居,為了生存又與水作斗爭,用智慧經營著小鎮,用汗水建設著小鎮,給后人留下一段段值得回憶的歷史。
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給每一個讀者留下了關于江南水鄉的印象。詞人應該來過柯橋吧?否則他怎能用如此精練的語言勾勒出江南水鄉的美麗?柯橋和烏鎮、朱家角一樣,明清建筑保存完好,各種木結構的閣樓、雨廊、飛檐錯落有致地延伸在街道兩邊。這里分布著眾多茶館酒肆,街巷店鋪,繞鎮的水、跨河的橋像一對孿生的姐妹,披著江南的薄薄輕霧織就的面紗,讓小鎮有一種朦朧的、迷幻的美。
柯橋小鎮的老街其實并不大,東始于柯東橋,西至三眼橋,南到得勝橋,北止于下市頭。四座橋像把守的將士,千百年如一日,以永恒的姿勢,見證小鎮的發展,如今又以博大的胸懷接納四方的游客。因為有了橋與水,所以小鎮的水鄉文化尤為厚重,著名的“三橋四水”就是橋與水配合成就的杰作。古運河橫穿柯橋東西,隨著滄桑的古道,款款地流過融光橋,將老街分成東官塘和西官塘兩部分。另一條南北流向的鑒湖水系直塘江穿越其中,過永豐橋、穿柯橋,在匯流處交錯,形成著名的“三橋四水”景觀。這是烏鎮等水鄉所不能比擬的。柯橋不矯揉造作,一切都是那樣自然,讓你看一眼就不忍忘記,像這“三橋四水”一樣,把小鎮的水鄉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柯橋又是寧靜的,像一幅畫,不是用耳朵聽的,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不著一絲喧鬧,有的是溫馨與靜謐。和都市寬闊的馬路相比,青石板的街道顯得十分狹窄,僅可三四人并肩而行,正是這狹窄的石板路擋住了汽車的喧囂,保留了原來的祥和安寧。清晨時分從老街緩緩走過,木質的閣樓廊檐凌空欲飛,整潔的石板光亮可鑒,手捧茶壺的老人,河邊浣洗的少婦,河面瀲滟的波光,還有遠處煤餅爐吐著的裊裊白煙,把小鎮的祥和書寫到極致。每一個游人,能做的就是按下手中的快門,定格下永恒的美與安寧。
曾經“柯橋千支撐桿”的壯麗景象,在現代的工業社會已不復存在。但是柯橋老街歷經百年風雨,散發的水鄉魅力像紹興的老酒一樣,永遠飄著獨特的香味,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