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旭
遼陽縣吉洞峪滿族鄉人民政府 遼寧遼陽 111208
從當前社會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開展角度來說,荒山造林工作的開展也是確保對森林資源進行有效保護,提升森林資源面積的一個必要舉措[1]。目前我國很多地區都存在荒山荒地較多的情況,整體水土流失現象十分嚴重,并且當地的氣候和自然條件也相當惡劣,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利用和開發。這種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對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整體周邊環境,影響居民的居住質量和生態環境水平。荒山造林技術的應用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本文就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荒山造林應用的相關問題,同時提出了相應的技術方法的應用思路,以期更好地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和借鑒經驗。
在進行調查設計的過程中,必須保證使用技術的合理性以及在生產過程中的可行性,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在面積測量工作中,對作業區域進行面積測量需要使用羅盤儀閉合導線法進行實測,并且保證閉合差在1/200 以下。對與林間空地以及林道等非作業區域,其面積需要根據具體的位置進行扣除,完成后才能確定作業面積。在荒山造林前,需要對荒山荒地情況進行調查,調查中可以采取臨時標準地法,選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區域設立標準地,要求每塊標準地的面積為1 畝,保證這些標準地能夠均勻的分布在整體區域,并且要求這些標準地的總面積占林分總面積的2%以上。所有的標準地必須做好每木檢尺,推算出作業量,保證95%以上的精度。在前期調查和設計階段,也應該對于地形情況進行重點掌握,并且通過對地形的充分了解,制定后期的造林方案,盡可能減少破除面,因地制宜地落實好造林工作[2]。
荒山造林的過程中,樹種的合理選擇非常必要,同時也是確保荒山造林開展水平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為了滿足荒山造林活動開展需求,提升所選擇樹種的成活率和生長效果,在前期就應該做好對樹種的科學選擇。在進行樹種篩選的過程當中,選擇根系發達并且不存在病蟲害的樹種。在實際工作中也應該考慮到當地實際自然環境的特點,并且圍繞具體景觀設計方面的需求來進行相應的調整。在選擇的過程中,結合當前荒山造林具體需求,對于樹種本身的選擇上必須要考慮其是否能夠滿足當前生態環境的發展需求。樹種選擇上應該確保其能夠實現對土壤的固定,確保水分繼續效果,同時也能夠對于地表徑流進行阻隔。一般來說,荒山荒地本身的土地較為干旱和貧瘠,在對苗木的選擇上應該考慮苗木本身是否具備較強的抗干旱的能力。一般來說,苗木的選擇上一般選擇高度25.0cm以上;刺槐地徑1.0cm 以上;核桃地徑1.5cm 以上的苗木。側柏一般栽植在山坡的中上部或條件差的山脊,穴狀或魚鱗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220-330 株/667m2;刺槐、核桃適宜在土壤條件較好的水平階及梯田成片栽植,密度一般為110-150 株/667m2。為充分發揮水土保持林的水土保持作用,側柏、刺槐在種植點配置上選用“品”字形,核桃采用正方形的配置方式[3]。根據適者生存的原理,應該注意在哪里造林,就應選擇在哪里進行育苗。陰坡育苗陰坡栽,陽坡育苗陽坡栽。
在荒山造林中,撫育間伐技術的應用,能夠優化林木的生長狀態,提高林區覆蓋率,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撫育間伐是一項重要的撫育技術,這種技術貫穿于樹木生長的全過程,能夠促進樹木的生長,有利于林場的發展。在荒山造林過程中采用撫育間伐技術,對林木進行有效的撫育管理,確保這些林木能夠生長的更好,以提高國有林場產量。在林場中,一些林木在幼苗期間具有較高的生長速度,并且樹林密度很大,需要更多的養分維持這些幼苗的生長。林木的幼苗在生長一定時間后,會出現互相競爭的情況,一些生長狀態不佳的幼苗就會面臨著被淘汰,從而導致林場的樹木會從原有的茂密變得稀疏,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森林。在林木的正常生長中,其具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可以實現自我優化。但是,這種自我優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經過淘汰后留下來的林木可能無法滿足林場建設的要求。所以,必須對這個過程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應用撫育間伐技術對林木的撫育過程進行管理。應用撫育間伐技術,可以在林木優勝劣汰前對無法滿足我們要求的樹木進行砍伐,只保留那些優質的、滿足要求的林木,不僅可以確保林木的生長密度有利于林木生長,而且可以有效的優化林木資源調配,促進林木生長,獲得更加優質的木材,實現當前造林工作的妥善管理。
在荒山造林的過程當中,養分控制決定了荒山造林的效果,必須要重視養分控制工作的開展。讓樹種本身時刻處于一個良好的生長狀態,同時也能夠減少各類外界因素對樹種生長的影響。在相對干旱的區域,后續的栽植管理應將工作重點放在防旱上。結合這種情況,可以利用保水劑,這樣干旱地區的樹種水分存儲需求才能得到更好地保證。管理人員應該在實際管理工作開展中,積極地進行學習,引入新的管理技術。在一些冬季氣溫較低的區域,也要做好防凍工作。施工人員應該結合群落的生長情況和層次性,做好相應的調整,讓造林效果得到更好的保證,也應考慮到植物自然生長規律,對植物群體結構做出較為合理地調整。
在荒山造林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其與平原造林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因地制宜,進行充分的分析和論證,引入創新策略,真正地構建一套更加科學的管理體系,保障造林工作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