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小朋友們都知道,它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可是,你知道嗎?在農歷十月初一也有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哦,它就是——寒衣節。
寒衣節這一天,不少北方人會祭掃、紀念逝去的親人。關于寒衣節的來歷,有很多傳說,最經典的當屬“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
相傳秦朝統一六國后,開始修筑長城。有一個名叫范喜良的人,新婚之夜被抓到北方修筑長城。他的妻子孟姜女悲傷不已,整日哭泣,苦苦盼了一年也沒有范喜良的消息。
轉眼到了秋天,天氣變涼。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心想丈夫的衣服肯定早已被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的寒風,便決心給丈夫做一身寒衣親自送去。
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針線密密地縫。寒衣做好了,她告別父母,背著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寒衣的路途。一路上,有時陰雨連綿,泥濘遍地,步履艱難;有時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時山高路險,荊棘叢生,猛獸出沒;有時大雪紛飛,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盡管歷盡艱險,但孟姜女心里仍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盡快讓丈夫穿上寒衣。
當孟姜女來到長城腳下時,她萬萬沒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就已經去世了,尸骨埋在長城底下,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
她邊哭邊用雙手拍打城墻,高喊著范喜良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死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在她憤怒的控訴聲里,天空中風暴嘶吼,大海上怒濤翻滾。
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一段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將寒衣燒掉……
從這以后,長城內外的百姓便將孟姜女送寒衣這一天稱為“寒衣節”。每逢這天,人們便用五色彩紙剪一件寒衣,到墳頭上燒給逝去的親人。
智慧小課堂
小花:清明節是祭祀節日,寒衣節也是祭祀節日,這兩者有什么不同嗎?
小智者:雖然這兩個節日都是祭祀節日,但其實各有意義。清明節側重掃墓,是打掃、修繕去世親人的陰宅,讓親人住得舒服。寒衣節則是天氣轉冷,為去世的親人送去御寒的衣服。在中國人看來,生死不過是換了個住的地方,其實沒什么區別。已經逝去的親人,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我們需要用同樣的關懷來對待他們。
小花:咦,這樣說來好像“鬼節”也沒有那么恐怖了。
小智者: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中國人不會費力地去琢磨死亡,他們珍惜生命,不辜負生命,不辜負當下。祭祀先人,緬懷祖先。在祭祀的儀式中,重拾祖先的榮耀,不忘祖先的恩澤。在祭祀的追思中,自勉自強,傳承家風,不墮家聲。不忘歷史,保持敬畏,這才是現代“鬼節”的意義所在哦!黨史小故事
劉伯承拒過生日
1942年12月,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迎來50歲的生日。中央決定并指示,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為劉伯承舉行萬人慶祝大會活動,以表彰他的革命功績,鼓舞敵后軍民的斗志。劉伯承得知為他舉辦祝壽活動的消息后,內心十分不安,始終不愿意說出自己生日的具體時間,政治部只好自行決定,在12月16日為劉伯承慶祝生日。與此同時,八路軍129師的各報記者前往師部采訪劉伯承,希望他談一下自己的經歷,可都被劉伯承婉拒了。被潑了冷水的記者不甘心地進一步申明說:“師長,不是給您慶賀50歲壽辰嘛!這是我們的工作呀!”劉伯承聞言后更堅定地拒絕說:“慶啥子壽嘛!我不曉得。你們無事找事,不要這樣搞好不好?群眾都還沒有吃飽肚皮!走吧!走吧!”
最后在師政委鄧小平勸說下,劉伯承就說:“我沒有為黨為人民做什么工作,愿和同志們共同努力做個好黨員。我的生日已經過去了,政治委員既然說這也是黨的工作,那就不必管它是哪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