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除了這些身份之外,蘇軾還有個身份是美食家,他發明過很多美食,如東坡肉、東坡豆腐、東坡羹等。尤其是東坡肉,色澤紅亮,酥爛香糯,深受后人喜愛。不過,美食家也有吃不下飯的時候。
有一年春天,大地回暖,萬物復蘇,人們忙著踏青賞花。可是,蘇軾沒有這種好心情。他的牙疼病犯了,腮幫子腫得像饅頭一樣,說話都費勁,只能坐在家里發呆。
快到中午了,蘇軾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計,他吩咐書童把午飯端上來。書童很麻利,不一會兒,就把飯菜備齊了。蘇軾一看,皺起了眉頭。他指著盤子里的大餅直搖頭,意思是這個大餅太硬,我吃不下。
“廚房里只有大餅了,您說怎么辦,老爺?”書童問蘇軾。
蘇軾取過紙筆,寫了三個字:氽(tǔn)一下。然后,蘇軾讓書童把餅和紙條送到了后廚。
不一會兒,廚師重新處理的大餅被端了上來。蘇軾一摸,大餅經過油炸,變得更硬了。他氣得吹胡子瞪眼,生氣地說:“錯啦,錯啦!”
“沒錯呀!”書童分辯說,“廚師是嚴格按照您的吩咐做的!”
“把廚師叫來!”蘇軾捂著腮幫子喝道。廚師來了,蘇軾讓他把紙條拿出來:“上面的字你不認識嗎?”
“認識!”廚師不慌不忙地說,“這個字上面是人,下面是水,意思是用油炸一炸。”
“什么?上面是人,下面是水?”蘇軾定睛一看,果然是的,趕緊向廚師道歉,“對不起,我錯了,都怪這牙疼,疼得我眼睛都花了。”
蘇軾立馬取過紙筆,又寫了三個字:汆(cuān)一下。
廚師一看,立刻明白了蘇軾的意思,端著油炸餅去了后廚。不一會兒,一碗熱騰騰的燴餅端上來了。蘇軾一嘗,香滑軟糯,配上東坡肉,簡直是人間美味。
一碗燴餅下肚,蘇軾的心情大好,牙也沒那么疼了。他指著剩下的燴餅說:“這種汆過的油炸餅就叫東坡燴吧!”
能讓蘇東坡寫錯的字,究竟有什么來頭呢?原來蘇東坡想寫的是“汆”,汆字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來表示把東西放入沸水中。“汆”用在烹調中,就是指把食物放在開水里稍微煮一下,如汆丸子、汆蘿卜等。而蘇東坡因為牙疼將“汆”寫成了“氽”。“氽”字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表示“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著。因為在油炸食物時,食物一般漂浮在油面上,所以“氽”又引申為用油炸,如油氽饅頭、油氽花生等。
就這樣,一種叫“東坡燴”的美食誕生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不過東坡燴的味道的確不錯,大家可以試著做一做,嘗一一嘗哦!
(周君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