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梅
對于2021年專用車各細分領域市場的走勢,各企業已經在年初就進行了預判。總體來說,大家對今年專用車的整體市場走勢持樂觀的態度。前兩年市場極具戲劇性的中置軸轎運車也不例外。
本刊為此專門針對中置軸轎運車做了一期專題報道(詳見本期焦點欄目),并從三個維度對其進行了分析和解讀:近幾年整體環境和市場預判,用戶如何選擇車輛以及關鍵零部件耦合器的選擇問題。
之所以重談中置軸轎運車,主要是根據各方面因素判斷得出,今年該類車型的市場需求將有不小的增幅:一方面,2018~2020三年間,原有車輛庫存已經基本消化掉,且3年市場輪回期與轎運車的市場低點運行近3年的軌跡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在按軸收費的政策之下,市場對中置軸轎運車的運營效率和效益接受度逐漸提升。
在這兩大主要影響因素利好的情況之下,筆者認為各企業應涌理性地對中置軸轎運車進行準備,而不應再“談虎色變”,“謹慎”過頭。
據筆者了解,目前中置軸轎運車的市場“抬頭”已經非常明顯,且在按軸收費的政策之下,不同以往的新車型已經現,它對提升運輸效益和降低成本等方面更具吸引力。而如何快速儲備新車型抓住市場,值得生產企業研究和發現。
同時,筆者縱觀專用車歷年市場變化認為,很多細分領域的車型其銷量走勢與政策法規強相關,中置軸轎運車在2018年下半年遭遇的“滑鐵盧”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樣的,市場的暴增也可以發生在“一夕之間”,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波及了國內經濟,但是2009年中國政府迅速出臺各項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這極大地刺激了專用車的市場需求,2009年當年專用車產銷暴增,成為歷史新高點,各個企業均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說,對市場的“起”與“落”的判斷,關鍵取決于企業決策者對國家政策、市場風向變化的精準判斷,同時也需要“膽大心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