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珺
2021年,我們已隨處可觸摸“智慧校園”的溫度。
戴上VR眼鏡,我們的課堂情境變得更深刻;與機器人對話,我們在校園里又多了一個共同的朋友;用上智能課桌,我們的學習能及時反饋給老師;走進智慧閱讀館,我們的個性化讀書清晰且明確。
未來已來,我們的教育也正邁步向前。那么,是不是只有我們現在才開始思考這樣的未來呢?
早在上個世紀,美國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就引領過廣大讀者暢想未來世界。他如何寫未來學校?——在2155年的一天,有人發現了一本真正的書(紙質書),進而產生了對老式學校(我們現在的學校)的向往。
阿西莫夫是在回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是在思考。
這讓我想起曾讀過的一本書——英國作家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遙遠的2532年,新世界科技高度發達、物質生活極度豐富,但人與人之間,卻失了溫度。
前人對未來的暢想,徜徉之余又多了些許擔憂。我們今人呢?
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更懂得了回溯過去的重要。我們依然很贊賞兩千多年前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學校名曰“私塾”,夫子會就一個問題與我們“閑聊”很久。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與老師面對面的程度,見證著教育的溫度。
正如“智慧校園”相比于“智能校園”,一字之差,所增添的人文及溫暖。
我心中的未來學校,科技可以讓我們更加拉近彼此的距離。在能更便捷地及時收到學習的反饋后,老師會更好地與我們溝通,他更愿意蹲下來,去發現我們眼中的光。
我心中的未來學校,是依舊綠草如茵,鶯飛蝶舞。在能通過VR技術隨時體驗綠樹成蔭的時代,我們希望校園還是與大自然親近的校園,聞得到花草香、聽得見草蟲鳴。老師也能帶我們“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教育是相通的,學習是相通的,人,也是相通的。
我們需要溫度,就像時代需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