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棉花質量監測專項行動中,塔城地區纖維檢驗所作為試點機構,積極與轄區企業、種植戶對接,結合實際制定計劃,細化任務、明確職責,按照監測方案和工作要點,做好試點企業棉花質量監測現場指導、樣品檢驗、數據統計匯總等工作,保質保量完成全程監測和質量把控,并及時形成監測總結和統計報告,為品種選育、種植采摘、收購加工、檢驗檢測等總結經驗、提出建議,全力促進棉花產業質量提升。
塔城地區2019年棉花種植面積約為365萬畝,涉及28711戶基本農戶、4207個農業經營單位;塔城地區棉花主產區烏蘇、沙灣的棉花種植面積為352.97萬畝,其中烏蘇173.69萬畝,比上一年度減少1.98萬畝,95%為機采棉;沙灣179.28萬畝,比上一年度減少1.31萬畝,100%為機采棉。與前一年度相比,只有約10%的農戶因播種早、采用井水澆灌、落葉劑噴施晚的原因,產量持平;約90%的農戶產量同比下降20%,每畝減產50~100公斤。
減產主要原因:一是政府為提高糧食(麥子)產量,要求土地面積的20%“壓麥”,加之糧食補貼高于棉花,使得棉花種植面積減少(耕地補貼標準:棉花是0.918元/公斤、平均畝產量為380公斤;冬小麥是220元/畝,春小麥115元/畝);二是棉花苗期和蕾期天氣不好,積溫低,影響產量;三是病蟲害防治出現失誤,致使棉花畝鈴數不少,但是單鈴重不夠;四是大多農戶希望趕在收購早期賣個好價格,棉花落葉劑打得過早,導致棉桃成熟度不夠。與往年不同的是,2019年度早采的棉花售價低,反而是晚采的棉花售價高。
品種選育情況:塔城地區組織棉花主產區域依據氣候條件、水資源分布特點,根據上年度棉花生產現狀、品質鑒定結果,按照“一主兩輔”用種模式,篩選并推薦了棉花主栽品種。其中烏蘇市推薦棉花主栽品種為新陸早61號,搭配品種為新陸早70號、新陸早83號;沙灣縣推薦棉花主栽品種為新陸早61號,搭配品種為新陸早76號、惠遠72號;和豐縣推薦棉花主栽品種為碩豐10號,搭配品種為新陸早72號、新陸早52號。
2019年由于水價、農資、土地承包費等價格上漲,譬如土地承包費從100元/畝到200元/畝或280元/畝——土地狀況不同,承包費不同,棉花種植成本比2018年提高,成本價增加1200~1500元/畝,達到13500元/噸,高于2019年期貨13000元/噸;棉花平均畝產量380~400公斤;籽棉收購價格普遍偏低。鑒于以上原因,市場存在“壓貨不賣”及“籽棉外流”現象。塔城地區138家棉花加工企業中大部分在2020年春節前就徹底結束了2019年度的加工;約有10家企業有少量庫存籽棉,但受春節期間疫情影響,棉花收加企業復工復產被迫延遲。作為塔城地區唯一一家專業纖檢機構,塔城地區纖維檢驗所一方面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抽調50%干部職工參與當地街道、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挑選2名技術人員到轄區企業開展防疫及復工復產幫扶指導工作。同時,強化棉花儀器化公檢實驗室設備維護、嚴控檢驗流程和過程管理, 確保檢驗數據的穩定性、精確度和時效性,做到工作防疫兩不誤。
塔城地區棉花主產區為沙灣、烏蘇,占到塔城地區棉花總產量的95%。但由于周邊企業哄抬價格,沙灣企業反映總產量的四分之一流向附近的奎屯、瑪納斯,甚至烏爾禾等地,沙灣收購量比上年減少40%。為了防止監測地塊棉花外流,雖然種植戶在交售中不允許扣雜、去皮、扣水,但試點企業對3個監測品種的收購價比普通棉花高出0.10~0.15元/公斤,均價達到了5.45元/公斤,最后有的收購價為5.50元/公斤。通過努力,監測地塊的棉花100%交售給了試點并進行了單品、單垛、單軋,未發生外流現象,有效確保了監測棉花樣品采集范圍。
塔城地區棉花質量監測選種由聚力社企聯盟與種子企業合作,在近兩年來沙灣縣機采棉種植的18個品種中挑選出3個具備“雙30”以上指標且馬克隆值適宜的優質高產機采棉品種,分別在4個地塊進行種植、跟蹤監測,棉種分別為新陸早63號、新陸早71號、新陸早49號;隨后,指導沙灣4個種植戶對3個品種進行全程跟蹤監測,并下載了棉花種植檢測助手APP實時進行錄入,從播種、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打頂、脫葉、機采信息等方面按要求錄入。
2019年,由于天氣原因,棉籽成熟度弱、棉籽不飽和,導致籽棉產量偏低,監測地塊每畝地大概減產40~50公斤,雖然精耕細作,悉心養護,但均產在400公斤/畝。棉花采摘后交售至新疆天鷹鑫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單品、單垛、單軋,完成加工后續監測。
塔城地區2019年度棉花質量監測機構為塔城地區纖維檢驗所,試點企業為塔城地區沙灣縣的新疆天鷹鑫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整個監測過程中,監測機構及試點企業嚴格執行監測工作實施方案,根據監測專項行動工作要求,細化工作任務、明確工作職責,按照棉花監測實施方案和監測工作要點,對塔城地區種植戶及轄區企業棉花質量監測進行現場指導、樣品檢驗、數據統計匯總等工作:先后對棉花品種、種植管理模式、收購模式、軋花工藝等進行了實時監測;督促種植戶做好棉花種植環節管理模式數據監測錄入、試點地塊棉花樣品跟蹤;指導企業做好軋花車間的軋花工藝監測錄入、棉花樣品的抽取及籽棉試軋等工作,并完成對棉花收購加工大垛、籽清后軋花前、軋花后皮清前、氣流皮清后鋸齒皮清前4個環節取樣,HVI全項監測,統計分析。
監測時間:2019棉花年度塔城地區棉花質量監測自4月7日播種到2019年12月7日最后一批樣品檢驗結束。抽樣企業:沙灣縣新疆天鷹鑫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抽樣情況:3個品種4個地塊均為大田統一種植管理,采用機器采摘;軋花廠在4個環節按規定隨機抽樣。監測依據:《2019年度新疆棉花質量監測工作實施方案》,《棉花短纖率指標質量監測專項行動方案》,GB 1103—2012《細絨棉》。數據錄入:棉花質量監測信息管理系統APP。
試點機構塔城地區纖維檢驗所派專人、專車從試點企業取回樣品后,嚴格按照棉花儀器化公證檢驗流程和樣品管理有關規定,將抽取的308批棉花樣品分成3份分別進行了HVI全項目指標測試,并將檢驗后HVI數據直接導出txt文本,將檢驗結果導入棉花質量監測信息管理系統。整個監測過程規范、有序,監測數據真實有效。
通過連續8個月全程監測,對同一品種不同環節及不同品種同一環節的監測對比、統計分析發現:
1.新疆塔城地區試點的3個品種4個地塊棉樣中,有兩個綜合品質較好,1個數據離散性較大。
2.2019年監測品種的馬克隆值都以B2為主體;顏色級均以白棉4級為主體;長度以29mm為主體;斷裂比強度新陸早71號較為均勻、斷裂比強度強及很強的達82.8%;長度整齊度新陸早71號較為均勻,長度整齊度高的占比達48%。
3.由于近幾年塔城地區加大土地整合力度,棉花種植機械化明顯提高,加上部分縣市有棉花質量補貼等原因,棉農更加注重棉花品種的選擇,近幾年棉花長度、強度指標有明顯提升。
針對2019年度新疆棉花質量監測工作推進,征求棉花種植戶、棉花收加企業意見后,匯總形成以下建議:
一是建議利用好公檢大數據平臺,對檢驗數據進行多層級、多領域的分析比對,使公檢數據成為質量提升的驗證環節,為當地政府的棉花政策提供數據支撐。
二是采取一定的干預手段,防止收購企業哄抬價格。棉花質量跟蹤檢查及質量監測工作必須要保障棉花不流失的前提下,為大數據分析提供基礎保障。
三是建議至少用3年時間對5~10個可繁育性品種做監測,收購前監測、按指標分類加工,可操作性更強。
四是采摘方式上盡量采用“捆摘”(黃蛋)方式,以減少異性纖維混入概率。2019年要求棉花不落地直接裝車,但是2020年按照安全規范不允許直接入車斗(防止碰車、掉落傷人、電線打火的隱患),在采摘中強化管理可有效減少異性纖維混入概率。
五是建議APP信息系統操作更簡捷,可設計為一鍵“傻瓜式”操作。
六是建議將現有單品、單垛、單軋后的監測棉包,全部交由附近紡織企業加工成紗線,然后進行棉紗(Uster儀)條干均勻度、紗疵檢測以及單紗強力等物理指標監測,更好更精準地監測全程質量。
影響棉花質量和產量因素很多,包括種植土地、施肥量、澆水時間和量等,實現集約化生產、大數據分析指導,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