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二丙火箭“一箭多星”發射成功 ,驗證整流罩殘骸落區控制技術
5月7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8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遙感三十號08組衛星采用多星組網模式,主要用于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天啟”星座12星,該衛星是“天啟”物聯網星座的組成部分,主要用于提供數據采集傳輸服務。
本次任務中,火箭整流罩上搭載了高度計組合,用于測量整流罩分離后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的高度變化情況以及部分姿態信息,持續推進“基于降落傘的整流罩殘骸落區控制技術”研究,為后續火箭落區控制方案設計及改進提供參考依據。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69次飛行。
(來源:中新社)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4月30日,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四號衛星送入低地球軌道。遙感三十四號是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分辨率為米級,主要用于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信息保障。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是常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具備發射多種類型、不同軌道要求衛星的能力,可實施一箭單星或多星發射,其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可達3t,軌道高度700km。
本次發射是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75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68次發射。
(來源:中國航天)
商業“拼車”,長征六號“一箭九星”發射成功
4月27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齊魯一號、齊魯四號和佛山一號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中安國通一號衛星、“天啟”星座09星、起源太空NEO-1衛星、泰景二號01星、金紫荊一號衛星和金紫荊一號02衛星等6顆國內商業衛星。
在本次發射的9顆衛星中,起源太空NEO-1衛星和“天啟”星座09星分別用于開展載荷張拉動力學試驗驗證、天基物聯網業務運行等。同時,搭載的金紫荊一號衛星、金紫荊一號02衛星,將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建設。
(來源:中國航天)
中俄發布關于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聯合聲明
4月23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在國際月球科研站宣介會上發布《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關于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聯合聲明》。
中國、俄羅斯將與其他國際伙伴一起,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是中俄兩國為推動聯合國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發展做出的又一新的重要貢獻,兩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國際月球科研站廣泛合作,推動人類航天科技發展和經濟社會進步。國際月球科研站將面向所有感興趣的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伙伴開放,在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規劃、論證、設計、研制、實施、運營等方面開展合作。
(來源:環球時報)
第27批“星鏈”衛星升空,誕生一箭十飛火箭
5月9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獵鷹-9(Falcon-9)火箭將第27批60顆“星鏈”(Starlink)衛星送入太空,衛星總數已達1625顆。這枚獵鷹-9火箭是其第10次執行任務,成為史上第一次“十手”“獵鷹”火箭。本次使用的整流罩也是之前回收過的,而且它再一次在海上駁船回收成功。
目前,SpaceX公司正利用“星鏈”衛星測試火箭重復使用的極限,馬斯克表示,最新的獵鷹-9在幾乎不需要翻新的條件下可以完成10次發射任務,在可翻新的條件下能完成100次發射任務。
(來源:航天新聞)
星艦-SN15高空試飛成功
5月5日,SpaceX公司成功完成了一次星艦-SN15原型試驗箭短暫的亞軌道試飛,試驗箭飛到了約10km的高度,然后轉入下降階段,并于起飛后6min落回到試驗場。
“星艦”將作為SpaceX公司下一代運載系統的上面級使用。在執行軌道飛行任務時,“星艦”將由名為“超重”的一款大型助推器發射,而后者仍在研制之中。
此前的4枚“星艦”試飛均未成功:星艦-SN8、SN9和SN11均未能成功著陸,星艦-SN10在著陸8min后突然跳起原地爆炸。
(來源:航天新聞)
納爾遜宣誓就任NASA局長
5月3日,78歲的前美國參議員比爾·納爾遜宣誓就任NASA第14任局長。宣誓就職儀式在艾森豪威爾行政辦公樓舉行。出席儀式的有納爾遜的家人、前NASA局長等,“到場”的還有由阿波羅-16任務帶回地球的一塊月巖。納爾遜在儀式上承諾,他上任后將“幫助領導NASA走向振奮人心的未來”。
除了從政外,納爾遜還當過航天員,1986年曾作為有效載荷專家乘“哥倫比亞”航天飛機上天飛行了6天。
(來源:《太空》網站)
“載人龍”夜降海上,結束首次正式載人任務
5月2日,SpaceX公司“載人 龍” (Crew Dragon)飛船在墨西哥灣濺落,把在“國際空間站”上駐留了5個半月的4名航天員送了回來。本次濺落為Crew-1首次正式商業載人運輸任務劃上了句號,這次任務始于2020年11月15日,飛船由獵鷹-9火箭發射,一天后同“國際空間站”對接。
本次濺落是自執行繞月飛行任務的阿波羅-8飛船1968年12月在太平洋上濺落以來,美國載人航天器的首次夜間海上濺落。阿波羅-8也是此前唯一一次于夜間在海上濺落的美國載人航天任務。
(來源:航天新聞)
“織女星”火箭成功發射地球觀測衛星
6個月前發射失敗,丟失兩顆衛星之后,4月29日,歐洲“織女星”(Vega)運載火箭搭載地球觀測衛星昴宿星Neo-3(Pleiades Neo-3)從法屬圭亞那發射成功。
Pleiades Neo-3是新地球觀測數組的第1顆高分辨率衛星,將提供改良的地理位置定位工具,在天災發生時派上用場。此次“織女星”也搭載了一些較輕的載荷,包括供海上航行偵測雷達之用的挪威觀測微衛星。
本次發射是“織女星”的第18次發射。之前,“織女星”因技術故障掉落海中,丟失法國與西班牙兩顆衛星。
(來源:新浪科技)
德爾他-4H火箭發射絕密偵察衛星
4月26日,聯合發射聯盟公司的德爾他-4H(Delta-4H)重型運載火箭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了美國國家偵察辦公室(NRO)一顆保密衛星,任務編號NROL-82。
本次發射的有可能是鎖眼-11(KH-11)光電偵察衛星系列的第18顆衛星。KH-11系列最初又稱“凱南”(Kennen),1982年后改稱“晶體”(Crystal),是美國第一種采用光電數字成像的偵察衛星,具備實時光學觀測能力。該系列取代了早先的KH-8和9膠片回收型衛星。首顆衛星是在1976年發射的,前17顆衛星中有1顆發射失敗。所獲數據通過部署在莫爾尼亞軌道和靜地軌道上的“衛星數據系統”(SDS)數據中繼衛星回傳,星上還配備了某些信號情報設備。
(來源:衛星與網絡)
俄羅斯成功將第六批OneWeb組網衛星送入低地球軌道
4月26日,俄制聯盟-2.1b/“弗雷蓋特”(Soyuz-2.1b/Fregat)運載火箭在俄羅斯東方航天發射場發射了一網公司(ONEWEB)的36顆組網衛星,隨后,每次4顆,分批次開始部署。
這是“一網”(OneWeb)低軌寬帶互聯網星座的第5次全面組網發射,也是一網公司走出破產保護后的第三次組網發射。本次發射后,“一網”在軌衛星數量已達182顆。
此次發射是紀念尤里·加加林太空飛行 60 周年,在任務標志上繪有人類第一位航天員的形象。
(來源:ONE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