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特別是2001年加入WTO以來,我國居民收入顯著提升,中等收入家庭占比增大。與此同時,居民對高質量商品的需求提高,進口需求結構也出現了明顯的調整。
該文利用2002—2017年城鎮居民調查數據(UHS)和海關數據庫,從微觀主體的需求收入彈性入手,探討了收入水平和收入分布對進口強度、產品范圍以及產品質量的影響。研究表明:伴隨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高收入彈性消費品的進口需求增速加快;此外,由于同一類產品內部存在著明顯的質量差異,消費者對于高質量產品的進口需求增加顯著。而收入分布的右偏會強化上述兩個結論,收入分布右偏程度更大的地區對于高收入彈性消費品的進口需求更強,進口消費品的質量升級更為明顯。
該文的主要貢獻包括:一是基于消費者異質性偏好理論,運用微觀住戶調查數據和海關數據,深入探究了收入水平和收入分布對中國進口需求結構的影響,為現有研究提供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二是結合我國收入增長和消費升級趨勢,為我國進一步擴大高質量消費品進口、優化貿易結構提供政策參考依據。該研究對理解和預測我國進口產品的構成變化及其福利影響具有一定的政策參考價值。文章指出,進一步降低消費品的進口壁壘,適當擴大高質量消費品進口,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的有益政策選擇。
論文作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馬弘、秦若冰。
大量研究試圖從市場發育的視角解釋近代東西方大分流出現的原因,而交通成本是影響市場發育的基礎性因素。
該文以第二次金川之役作為一次自然實驗,構建了1767—1780年的面板數據,采用雙重差分法估計了戰爭時期單位距離上的糧價差,即交通成本。估計結果表明,陸路和水路的每百公里交通成本分別占糧價的2.61%和1.47%左右,接近各自的下限。將這一結果應用于討論旱澇災害所引起的糧食流動范圍,文章發現,旱澇災害引起的糧食流動大致在一個區域市場范圍內。該結果印證了歷史學家Evans(1984)的觀點,由于交通成本的限制,前現代社會跨越幾百公里運輸食物至面臨饑荒的鄰省是不可能的。
該文創新性地使用雙重差分法估計了清代前期的交通成本,并發現高額的交通成本限制了糧食貿易的范圍。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近代東西方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原因:西方可以從不斷改進的交通組織和技術中獲益,而中國的市場發育和經濟增長則長期受制于高額的交通成本。這表明關于交通成本的研究對于理解長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作者: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何石軍,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蔡楊,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 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