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
現在的家長們十分熱衷一些大腦開發、早教之類的宣傳和活動,產生了一種“普遍的共識”:關于學習方面的能力越早開始培養越好。尤其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領先”一步時,家長們生怕自己的孩子起跑晚了會輸掉人生,所以都趨之若鶩。
其實,在神經學上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回事,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找到大腦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
不少人打著“科學”的招牌,圍繞大腦設騙局,而家長最容易落入這樣的陷阱。
最近參加幾個學校的親子座談時,我發現父母關心的問題都很相似:“我怎樣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記憶力訓練班有效嗎?”“有地方可以測IQ 嗎?”……在臺灣,只要在廣告上打出“智力開發”或“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字樣,家長就會乖乖掏錢。
有人說,人的大腦只利用了10%,其他的90%有待開發。在科學上,到底有沒有“只用到10%的大腦,還有90%的潛能可以開發”這回事呢?
有人追蹤到這句話的來源,原來這句話是20 世紀初美國世界博覽會上一個攤位的廣告詞,并非科學實證。這句話被大家以訛傳訛,就像滾雪球一樣,騙得父母馬不停蹄地接送孩子到各種培訓班,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卻沒有人停下來問一下:“這種說法的依據是什么?”
要反駁這個謬論非常簡單,因為腦造影的研究與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在個人思考、記憶、說話、聽音樂時直觀其大腦的情形了。實驗發現,盲人在摸讀盲文點字時,他的視覺皮質被用于觸覺。如果把正常人的眼睛蒙住5天,他的視覺皮質就會開始改變,被用于聽覺、觸覺方面。
人的大腦重約1.4千克,占我們體重的2%,卻用到我們身體20%的能量。當它用到10 倍的能量時,它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而聽任其余的90%閑著沒事干的。
大腦的神經是“用進廢退”的,常用的區塊也會因此而增大,長久不用的地方會被挪作他用。最重要的是,大腦不是頤養冗員的地方。所以,絕對沒有“只用到10%的大腦”這回事。
美國心理學家羅琳·丹尼斯頓曾經撰文批評這個謬論。他說:“凡是那些告訴你大腦只用了10%的人,他們才是只用到自己大腦的10%!”
一個自然的腦,其先天的設定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杰羅姆·凱根做過一個實驗:給一些4 個月大的嬰兒每20 秒看一件新玩具,不停地看。結果發現,有些孩子喜歡新奇的東西,就很高興;有些孩子不喜歡,便號啕大哭。他趁這些嬰兒不注意,在他們背后制造出很大的聲響,那些喜歡新奇事物的嬰兒會轉過頭去看發生了什么事,而那些不喜歡新奇東西的孩子則嚇得大哭。
凱根推測這些退縮的孩子的杏仁核過度活化,新奇東西和大的聲音對他們來說是過度刺激。大腦中的杏仁核偵測到不尋常、有威脅性的事物時,會活化起來,這條神經回路活化程度低的孩子個性比較外向、好冒險,活化程度高的則較易害怕、退縮。
多年后,當年被凱根認定為杏仁核過度活化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凱根把他們重新找回實驗室,掃描他們的大腦。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應該說大人)的杏仁核仍然對不尋常的事物會過度反應,跟他們小時候一樣;但是大腦卻能通過已經發育完成的前腦,以理智的方式處理這些過度反應。所以以前很害怕、會退縮的孩子大約有70%的可能發展成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說,雖然神經結構一樣,但是大腦通過后天的學習,可以用認知的方法改變先天的設定。
人的大腦是環境和基因交互作用的產物,我們不是只受基因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