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供圖 陜西省公路局 王惠 趙進 喬茜

圖為西安市縣道227線長安大道
夏末的陜西富平,遠遠望去,山坡、田地、農莊,柿樹遍地,紅綠相間的柿子掛滿枝頭,成為搶眼的風景。不要小看這小小的柿子,它已成為富平縣的大產業。截至2020年底,富平全縣柿子樹種植總面積達25萬畝,年產值近20億元,占到全縣農民收入的30%,帶動了2100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曹村鎮是富平縣的柿子優生區,村民馬正旺說:“柿子大都長在山坡上,過去農村不通公路,采摘柿子太不方便,做好的柿餅也只能騎著自行車零賣,別提賺大錢了。現在公路修進了村,還修到了田間地頭,柿子一下成了‘金蛋蛋’,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大量出口到韓國、日本、俄羅斯呢。現在一到柿子成熟季節,收購貨車在村口排的隊有幾里長。”

陜西省81個縣(區)施行了農村公路“路長制”,相關縣(區)農村公路管理效能明顯提升。16個縣(區)試點推行農村公路災毀保險,并在每年汛期得到賠付。
“十三五”以來,陜西省累計投入500億元,新改建、完善農村公路4.5萬公里,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5.4萬公里,實施生命安全防護工程4.8萬公里、危橋改造和橋涵配套工程4.6萬延米,形成了通村暢鄉、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農村公路網。正是這一條條愈來愈通達的農村公路,串聯起了三秦大地的致富夢、振興夢。
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孔家溝村現在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全村75戶人家都種植蘋果,全村一年蘋果產量達150多萬公斤,人均增收2萬多元。“別看現在大家都羨慕我們村,可在以前,我們村可是有名的‘拐溝村’,村民住在溝里,自家的地卻在梁上,光走出溝就要半個多小時。因為路不好,村民種的蘋果都賣不出去。”孔家溝村黨支部書記黨鵬斌說。
為解決村民出行和農產品銷售的難題,寶塔區建設了通村達戶的產業路。“我們村能成為小康村,主要受益于腳下這條通村公路。”黨鵬斌說,“如今村里家家戶戶都有了小汽車,開車不到20分鐘就能到自家的地里,方便多了。”
孔家溝村的小康之路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十三五”期間陜西以集中連片特困區、革命老區、國貧縣等貧困地區為“主戰場”,加大投入,全力攻堅,于2018年提前完成了100%建制村通硬化路的交通脫貧攻堅保底性指標,累計建設深度貧困村通組路4645公里,整治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1.58萬公里,基本實現深度貧困村集中居住30戶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確保了全省56個貧困縣和6485個貧困村于2019年底摘帽脫貧,貧困地區公路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更加重要的是,在基礎設施得以保障的前提下,農村運輸服務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宗志杰是眉縣營頭鎮紅河村村民,他和愛人在紅河谷景區經營著一家農家樂。他經常乘坐景區附近的202路公交車到大理村辦事。“節假日期間,紅河谷景區的客流很旺,我坐這趟車去縣城給農家樂搞采購,回程的時候包輛車把貨一拉,現在路寬敞了,方便得很。”宗志杰說。眉縣還是國家級獼猴桃產業園區,齊峰果業的生產線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轉。“我們每年銷售額達3億元,產品出口9個國家,除了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合作外,還有自己的‘玩果’電商品牌。現在,眉縣的農村公路平坦通暢,全縣就沒有貨車去不了的地方。”齊峰果業副總經理李曉敏說。“眉縣構建了農村三級交通物流網絡體系,解決了農產品外運的‘最初一公里’和工業品下鄉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陜西省以“運營好”農村公路為目標,加大政策資金支持,省級全額補貼全省通村客運車輛交強險保費,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投入省級補助資金7760萬元,對實現建制村100%通客車的縣區進行獎補。同時,按需建成一批鄉鎮等級站及建制村招呼站點,提前實現100%鄉鎮和100%的建制村通客車,有效解決全省996個鄉鎮、1.7萬個建制村村民的出行問題。“十三五”時期,陜西省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2017年至今建成25個鄉鎮運輸服務站,建制村通郵比例達到100%,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100%,為全省特色農業、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運輸保障。
與此同時,“十三五”期間,陜西省還創建46個“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其中國家級示范縣9個),總量占涉農縣(區)總數的45%。市縣政府主動作為,積極推廣示范鄉鎮創建,開展美麗農村示范路建設,推進市域“四好農村路”高質量、高標準發展。
在西安工作的王麗時常帶著孩子回合陽縣坊鎮探親。道路兩旁,美不勝收的田園風景讓她和孩子目不暇接。
“每次回村里都有新變化,路越走越順暢,風景也越來越美,無論是自駕還是乘坐公交體驗都很美好,有的公交站點還是集鮮雜果市場于一體的候車亭,真的很方便。”她不禁提起農村公路給鎮上帶來的變化。

渭南合陽公路

商南縣富水鎮茶山產業路
農村公路的變化發展得益于陜西省政府的有力領導和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陜西省政府建立了“四好農村路”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由分管副省長任召集人,分管副秘書長、省交通運輸廳廳長任副召集人,12個省級部門為成員單位,統籌全省“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陜西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意見》《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陜西省農村公路“路長制”實施意見》。
同時,陜西省交通運輸廳成立了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鞏固拓展交通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領導小組,推動交通脫貧攻堅工作體系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轉型。陜西省交通運輸廳聯合8廳局出臺了《關于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工作;聯合陜西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出臺了《陜西省“四好農村路”示范市評選方案(試行)》《陜西省“四好農村路”示范縣評選方案(試行)》;省交通運輸廳聯合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印發了《全面做好農村公路“路長制”工作的實施意見》;印發《陜西交通運輸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2019-2022年)》《關于鞏固拓展交通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服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作為交通運輸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抓手;聯合印發了《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意見》《交通運輸推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頂層謀劃日益完善,政策潛力逐步釋放。

長安區智慧公交港灣

長安區綠道
值得注意的是,5年來,陜西全省持續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以“兩個納入”為抓手,積極推進和落實縣級人民政府主體責任,健全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機制。陜西省公路局設置了農村公路處,100%地市建立了農村公路管理處(中心),100%涉農縣(區)成立了農村公路管理站(中心),100%鄉鎮設立了農村公路管理崗位。各地均建立了農村公路路政管理制度和村道議事機制,完善了鄉規民約、村規民約,實現了縣有路政員、鄉有監管員、村有專管員的路產路權保護隊伍。
不僅如此,陜西省還積極推進農村公路多元化養護管理,專業性養護采取招標方式選擇具備資質的單位承擔,非專業性養護采取集體或個人承包養護、群眾集中進行季節性養護等方式。全面推行“村負責、鄉管理、縣考核”管理模式,加大行業檢查考核力度,實現通村公路“有人管、有人養、有錢養”。目前,全省農村公路列養率和經常性養護率均達到100%,全省農村公路優良中等路率達到75%以上,農村公路危橋數量逐年減少,安防設施逐步完善,路況服務水平持續向好,通行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籌措難,一直是困擾農村公路發展的關鍵問題,陜西省用好“兩個納入”,“將農村公路建設及養護管理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建、養、管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全面夯實管養責任。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各級政府全面加大養護資金籌措力度。省財政每年按照“1561”(每年每公里縣道15000元、鄉道6000元、村道1000元)標準補助農村公路養護工程;對建制村100%通客車且穩定運行的縣區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深度貧困縣區、貧困縣區和非貧困縣區分別按照每年60萬元、40萬元、30萬元標準落實省級獎勵,確保穩定運營。市、縣財政也按照不低于“1063”(每年每公里縣道10000元、鄉道6000元、村道3000元)標準足額落實日常養護費用并建立逐年增長機制。
陜西省公路局黨委書記、局長楊文奇表示,“十四五”期間,是陜西省繼續扎實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的時期,全省將不斷完善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養護體系,更好地服務農民出行,更有力地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未來5年,陜西省將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脫貧地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農村公路建設的支持力度,以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為重點,因地制宜升級改造技術等級偏低的縣鄉公路,提升通行能力;有序實施3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提升路網通達深度;有序實施通村公路完善、建制村通雙車道、通村公路聯網、橋涵配套等項目;繼續以通客車、通校車路段和臨崖、臨水路段為重點,改造危橋險路;還將按照省、市、縣3∶3∶4的比例,足額落實各級配套資金,不斷完善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設施,提升農村公路安全通行能力。
陜西省將進一步落實縣級人民政府主體責任,建立交通脫貧攻堅“兩通”成果保持長效機制。各地將加強村道常態化管理養護,加大公路病害處治力度,及時搶修災毀水毀路段,堅決杜絕因養管責任不落實、養護資金不到位導致的通村公路“通返不通”“油返砂”等返貧現象發生。
全面加強交通脫貧攻堅“兩通”動態監測,陜西省將加強與各級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的信息比對和數據共享,常態化實行“通返不通”臺賬管理,及時采取措施,消除“通返不通”隱患,切實鞏固“兩通”成果。
繼續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陜西省將落實縣級人民政府農村公路發展主體責任,夯實“兩個納入”基礎,全面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扎實開展改革試點工作。
推進農村公路養護市場化改革,建立政府與市場合理分工的養護生產組織模式,創新多種養護模式,積極探索對不同行政等級公路組成的農村公路骨干路網實行集中統一養護和周期性養護,提高養護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水平。
未來,各地將有序推進城鄉公交線路向城區周邊重點鎮村延伸和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提升城鄉客運均等化服務水平。相關部門要因地制宜地建設改造農村客運站點,拓展站點客運、貨運物流、郵政快遞等功能。全面推動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體系建設,強化鄉鎮運輸服務站、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點建設。推動交郵融合、電商物流、客貨同網、貨運班線等多種形式農村物流發展,鼓勵各類企業開展業務合作和資源共享。推廣農村物流服務品牌,推進客貨郵融合發展,構建“一點多能、一網多用”的農村運輸服務發展模式。
加強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建設,陜西省將推動中小城鎮和特色村莊、主要產業和資源節點、串聯鄉村主要旅游景區景點等公路建設,鼓勵農村交通與鄉村旅游、特色小鎮、產業園區等組合開發。完善重點旅游景區交通集散體系。積極探索發展路衍經濟,推動房車營地、觀景臺等旅游設施與公路服務設施共建共享,助力縣域經濟發展。
陜西省將深入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擴大全國示范市、示范縣創建成果。建立“四好農村路”發展共享共治的群眾參與體系,落實農村公路建設“七公開”制度,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成為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養護的參與者、受益者和擁護者。全力推進“打造陜南交通旅游山水畫卷”“現代多式聯運區域物流中心建設”等交通強國試點任務,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
“十三五”以來,西安大力實施縣鄉公路改建工程、建制村通暢工程、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橋涵配套及危橋改造工程、通村公路完善工程、通村聯網工程六大工程,累計投資32億元。
注重頂層設計,西安將“四好農村路”建設納入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并加強與農業布局、產業布局等規劃的對接。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西安政府出臺《加快推動全域“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梳理重點項目計劃,清晰描繪出“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支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強化組織領導,推動農村公路從“行業主導”向“政府主導”轉變,建立“四好農村路”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分管市長任組長,交通、住建、資源規劃、農業農村等部門共同參與,形成多方發力的良好局面。
壓實屬地責任,充分調動區(縣)的主觀能動性,長安區等區(縣)“四大班子”齊上手,“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做法得到了交通運輸部領導的點贊好評。堅持質量為本,推動農村公路從追求“規模速度”向追求“質量效益”轉變,建立從業單位違法失信“黑名單”制度,全面推行“七公開”“三同時”,不斷提升農村公路質量和安全水平。
西安市政府研究構建科學的財政投入機制,加大市、縣兩級財政投入,出臺農村公路建設及養護補助政策,提高日常養護資金標準,比省定標準高50%并形成增長機制。差異化設置市、縣兩級日常養護資金承擔比例,對財政困難的藍田縣和周至縣,市級承擔70%,縣級承擔30%;其他區(縣)按照5∶5、3∶7差異化設置相關比例,探索建立科學的資金保障機制。
拓寬融資渠道,充分發揮政府投資杠桿作用,西安撬動了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強與陜西省農發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落實長期政策性銀行融資,破解資金籌措難題。
西安實行四級“路長制”。西安市長任總路長,分管副市長任市級路長,建立市、縣、鎮、村四級路長,進一步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綜合治理”的公路管理體系。探索交通公安聯合執法機制。在鄠邑區開展試點,成立公安交通聯合執法領導小組,轄區派出所、交警中隊、路政中隊、運政中隊設立聯合黨支部,治安警、交警、路政、運政部門聯勤聯動,協同執法、聯合執法,提高執法監管水平和效能。構建城鄉一體、有機銜接、協調融合的公交一體化服務體系,以公交網絡實現交通運輸、郵政、快遞企業與農資經銷商、電商的融合發展。
西安將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考核,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把農民的滿意度作為“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指標,納入考核體系。通過多種方式,讓農民參與到考核中,并將考核結果與下年度計劃規模和補助資金掛鉤,促進管理養護水平不斷提升。
瞄準“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西安市委、市政府制定《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強化“四好農村路”對城鄉結構布局、現代農業布局的引領作用,支撐農業現代化建設。西安注重綠色發展,將路域環境治理納入農村人居環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實現鄉村環境整治聯動。省、市聯合出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建設秦嶺保護站,依托公路實行智慧化限人控車,減少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長安大道
“十三五”期間,渭南累計投入71億元用于農村公路建設,完成建設任務4410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1.74萬公里(不含韓城),農村公路路網密度達每百平方公里158.28公里,1915個建制村全部通瀝青(水泥路),縣、鄉公路技術標準大幅提升,農村公路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在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過程中,渭南積極努力、開拓創新,形成了具有渭南特色的工作亮點、制度和機制。
渭南先后印發《關于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將14個市級職能部門列入工作機構,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共建責任,舉全市之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將“四好農村路”建設內容納入各縣(市、區)政府目標任務考核,在全省率先啟動“四好農村路示范鎮”創建活動,對創建的示范鎮給予命名表彰和資金獎勵。渭南先后在大荔縣、合陽縣、富平縣召開了全省、全市“四好農村路”建設現場會,相互交流學習、推廣經驗,持續掀起建設高潮。
渭南提前開展“農村公路網規劃”,將“四好農村路”建設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美麗渭南等結合起來,全面規劃、全域推動。全市印發了《2018-2020年全市交通重大項目三年行動計劃》和《公路工程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組織編制完善“十四五”市縣兩級交通綜合規劃,《渭南市縣道網規劃2021-2035年》、各縣市區鄉道網規劃(2021年至2035年),為全面實現更加完善、更加暢達、更加美麗的城鄉交通一體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全省示范市、示范縣,市級示范鎮、示范路為抓手,渭南市以點帶面、示范引領。大荔、合陽兩縣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臨渭區、潼關縣、富平縣、蒲城縣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在全省率先啟動示范鎮創建工作,2021年底全市“四好農村路”示范鎮數量有望突破39個。《陜西日報》頭版頭條對渭南市“四好農村路”建設做了專題報道,“以路美村、以村帶路、路景相融”理念深入人心,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成效喜人。

渭南合陽公路
創新融資制度,渭南建立以縣級公共財政為主,省、市支持為輔的“四好農村路”資金籌措機制;探索企業和個人捐款,以及利用道路冠名權、路邊資源開發權、綠化權等方式依法籌集社會資本,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良好格局。圍繞建設智慧交通,全市著力推進信息化創新發展,建立全市智慧交通應急管理指揮平臺,切實提升交通行業管理服務水平。
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目標,渭南突出道路基礎設施的聯通作用,服務廣大農村地區高質量發展。
合陽縣建成美麗環線,推動農業產業、田園項目、鄉村旅游等元素相互融合。澄城縣整合交通、移民、扶貧等各類資金,打造以櫻桃產業為核心的特色產業。潼關縣通過實施“北斗星計劃行動”,將6個旅游景區、4個產業園區和4個美麗鄉村串聯起來,打造示范環線。華州區將“四好農村路”與“渭華起義紅色旅游景點”緊密結合,栽植各類苗木1000余株,硬化村道800余公里。大荔縣精心實施道路綠化提升融合工程,深度挖掘景區、園區和鄉村休閑旅游一體推進的發展模式。白水縣以路聯鎮、以線帶面,確定了100公里創建路段,著力提升路域環境,建立縣鎮村三級物流體系,形成了“城鄉1小時交通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