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芳
(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第一幼兒園,福建寧德 355300)
戶外活動是幼兒園常見的活動形式,能夠鍛煉幼兒的身體素質,幫助幼兒豐富活動經驗。由于以往的戶外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幼兒初期感到有趣,后期就因活動形式單調而參與興趣偏低。對此,教師可在組織戶外活動時引入游戲,促使幼兒在開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技能和自由玩耍,以實現健康、快樂成長。
當幼兒進入幼兒園學習后,對其的各項教育就已經展開。當幼兒熟悉教師設置的一日活動后,教師往往會在無形中松懈常規教育,導致幼兒思想和行為出現非穩定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合理選定戶外活動游戲主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提高幼兒與他人溝通交流的社會交往能力。角色扮演游戲是幼兒園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時廣泛采用的教學方式,更是一種象征性游戲。在組織戶外活動時,教師應從以下方面設置角色扮演游戲主題。
第一,創設幼兒熟悉的游戲主題,如娃娃家、醫院、超市等。幼兒處于熟悉的環境中,會放下心中的戒備、膽怯,主動且大膽地參與游戲,并與游戲中的合作對象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從而激發潛在的參與熱情。
第二,設置的游戲角色要緊貼幼兒喜好,如女孩子普遍喜歡演員、蛋糕師等角色;男孩普遍喜歡老板、警察等角色。教師緊貼幼兒興趣愛好設置游戲角色,能促使其深入模仿和了解這些角色。
第三,創設幼兒感興趣的游戲主題,如電影院、燒烤店、火鍋店、美甲店等。由于幼兒年齡偏小,經常接觸的場所范圍相對較少,上述場所是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接觸的,但幼兒十分喜歡模仿成年人的說話語氣和行為,普遍渴望了解成年人的社會行為。因此,這樣的游戲主題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幼兒的認知需求。
第四,提供合理且豐富的游戲材料。教師在角色扮演游戲中要為幼兒提供書報、餐具等多種成品化材料,或提供部分半成品材料,在此基礎上邀請家長與幼兒收集廢棄布料、飲料瓶、紙盒等物品,指導幼兒在角色扮演游戲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從而達到廢物利用的目的。角色扮演游戲不單單需要游戲材料,還需要設置特定的游戲區域。幼兒教師要結合角色扮演游戲主題和內容設置相應的游戲區,如手工制作吧、收銀臺、飲料臺、餃子店、燒烤店等。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班級教室的實際空間大小和角色扮演游戲中各個部門的特征,以便在之后的分組游戲中按照不同部門安排教室,尤其是要分開設置角色扮演游戲中相對安靜和活躍的部門,促使幼兒能充分展現自我。
環境在戶外游戲活動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游戲場中如果有充足的器材、空間,就能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戲、積累游戲經驗,從而促進幼兒創造力、合作能力和責任感等多種能力與情感的綜合發展[1]。因此,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戶外游戲環境。首先,營造開放性環境。環境設置要遵循因地適宜原則。在開展活動前,教師要認真勘察幼兒園的原有環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規劃與改造,形成特色化和童趣化兼具的游戲區域,如歡樂活動場、農家樂、冒險王國、童心構建等。戶外游戲場地規劃還要體現預見性。教師要為幼兒戶外主題活動展開的一系列過程提供預留場地。在布置空間環境方面,教師應減少固定玩具和器械,或將其放置在區域外圍,使戶外活動環境更具有開闊性與完整性。
其次,在游戲材料投放方面,相關研究指出,幼兒教育應盡顯活性,巧用社會和自然資源。石子、泥土、花瓣、樹葉等都是大自然贈予人類的寶貴資源,因而教師要引導幼兒在戶外農家樂游戲中隨意地運用這些材料,編織多樣化的簾子、草墊、小籃等,在豐富活動形式的同時,給予幼兒快樂且真實的童年。
在開展戶外游戲時,幼兒教師應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讓幼兒在游戲中逐漸成長、充分體驗和感悟鍛煉的快樂。與此同時,結合幼兒的實際游戲表現和年齡等因素,教師也要循序漸進地投入游戲器械與材料,如常見的呼啦圈、海綿墊、跨欄等器械。在戶外游戲初期,教師可先運用呼啦圈和海綿墊等游戲器械,讓幼兒在海綿墊子上做翻滾和爬行等動作。
由于小班幼兒年齡偏小,教師要為幼兒選擇兔耳朵瑜伽球等體育器械,重點指導幼兒雙手緊抓瑜伽球兔耳朵,屁股坐在瑜伽球上,兩腿用力向前蹬。當幼兒掌握基本要領后,教師可設置“小山羊跳跳跳”活動,有效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當幼兒全身心投入其中時,教師就可適當提升游戲難度,借此培養幼兒的意志力。從幼兒戶外游戲實踐可知,大部分幼兒在剛參與游戲沒有多長時間后,就會對著教師說很累,甚至直接站在旁邊不再參與。這種情況多和幼兒注意力渙散有著緊密聯系。對此,在準備戶外游戲材料和器械時,教師應緊貼幼兒實際情況,如可讓幼兒自帶廢舊的飲料瓶來園,指導幼兒對其進行加工,將廢舊的飲料瓶變成保齡球。當幼兒了解部分體育游戲器械的具體用法后,教師就可為幼兒提供更多的自主玩樂的空間,促使幼兒在戶外游戲中探索更多的體育器械玩法。
此外,教師還要細心觀察幼兒。高效指導的前提是細致入微的觀察。幼兒在戶外活動中會持續變動動作和活動范圍,這在無形中加大了教師觀察的難度。對此,幼兒教師應具備科學的觀察能力,并在具體活動中結合觀察目的明確觀察內容和對象。例如,如果觀察目的是充分了解學生對戶外材料的喜愛程度,教師應主要觀察并詳細記錄幼兒在參與戶外活動時選取材料的情況。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學會運用觀察量表等工具進行觀察和記錄,從而更好地了解幼兒在戶外游戲活動中的表現,以優化戶外游戲活動。
教師開展戶外活動,并非將幼兒帶領至戶外開展活動即可,而要遵循相應的戶外活動組織原則,以切實提高戶外游戲活動的教育效率。首先,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差異。幼兒年齡不同,其身心發展程度也不同。小班幼兒身體素質偏弱,活動能力有限,動作缺乏協調性,思維有著顯著的形象化特征,喜歡模仿他人。對此,幼兒教師要設置情節豐富、動作簡單、活動量較小的游戲,如吹泡泡、放風箏、玩飛碟等。中班幼兒在智力和體力方面均有所提升,逐漸增強的體力使其動作更具協調性和靈活性,還學會了與其他幼兒相互合作,其團體意識較強。因此,在設置中班戶外游戲活動時,幼兒教師可適當提高游戲的難度和活動量,引導幼兒關注游戲結果,如跳橡皮筋、老鷹抓小雞等。大班幼兒經小班、中班兩個階段學習后,其基本活動能力發展較好,體力充沛,動作更加協調與靈敏。該階段的幼兒自我控制能力也逐漸提高,集體觀念和責任感十分濃厚,與他人的溝通合作意識更強。對此,幼兒教師可設置活動量和動作難度較大且能體現合作意識的游戲,如滾鐵環、斗雞等。
其次,全面鍛煉原則。教師在設置戶外游戲活動時,不能單單關注幼兒某項技能或身體某一部位的發展,而要使幼兒的上下肢、胸腰、頸部等各個身體部位協調發展,更要全面鍛煉幼兒掌握的攀爬、扔擲、走、跑跳等基本動作技能。
最后,經常性原則。教師要經常帶領幼兒到戶外發展各種技能和鍛煉身體,以滿足幼兒日益增長的身心發展需求。
總之,幼兒教育是幼兒接受系統教育的開端,關系到幼兒的后續發展。在組織戶外活動時,教師應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的滿足幼兒身心發展需求理念,合理引入游戲,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促使幼兒實現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