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受市場或人為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棉花市場收購中出現混級、抬級收購、皮棉價格虛高等問題,這些問題也給棉花生產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1]。為了有效維護我國棉花收購和加工的正常秩序,就需要在對棉花進行質量檢驗的過程中,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保障其檢驗的精準性,進而有效保障市場流通中棉花的質量。
在對棉花進行質量檢驗的過程中,為了有效提升其精準性,就需要嚴格遵循質價分離的要求和國家的相關標準。所謂棉花的等級標準指的就是通過對棉花總體質量的評估,全方位地對其質量進行等級和差別的分類,通過等級制度精確判斷棉花的優劣。棉花國家標準中對于棉花質量優劣的判斷屬于強制性的,因此,在對棉花質量進行檢驗的過程中就應始終堅持和維護國家標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保證棉花質量在檢驗時不會受到市場趨勢的影響和干擾。在棉花價格的制定上,還應充分考慮行業和市場因素。棉花與其他經濟作物相同,價格的高低由棉花質量的優劣決定,同時也受到市場供求影響,市場的后期價值則需要在供求關系的基礎上遵循“質價分離”政策,這樣既能保障棉花質量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評判,又能保障棉花市場價格的公平性,有利于創造一個良好的棉花市場化交易環境。
在棉花質量檢驗工作中,為確保其精準性,還應在檢驗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技能上下功夫,進而不斷提升檢驗人員的檢驗能力。首先,在思想上強化檢驗人員對棉花質量的正確認識,進而在檢驗的過程中充分掌握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意識。其次,強化對棉花質量檢驗人員的專業化培訓,棉花收購加工企業或其專門的質檢機構,應在棉花收購之前就集中對檢驗人員進行任務分配和培訓,學習與棉花質量檢驗有關的檢驗技能和法律知識。在棉花收購過程中,質檢機構還應召集專業技術能力較強的檢驗人員與收購企業的代表進行宣貫,講解棉花收購政策,強化相關人員的管理意識。最后,對于棉花質檢人員還應每年定期舉辦相關的培訓工作,不斷強化質檢人員的專業水平。同時,經過培訓統一質檢人員對于棉花質量優劣的檢驗標準,盡可能減少在檢驗過程中由于人為原因導致的棉花質檢誤差,并通過監督機構的監督行為有效提升棉花收購與皮棉加工活動中的棉花質量。
棉花入庫中的檢驗是保證棉花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判斷棉花收購過程中質量檢驗精準性的主要手段。在棉花收購過程中無論質量檢驗多么好,但是在入庫的過程中其質量達不到相關的標準,則不能入庫。因此,為了有效確保棉花的入庫質量,棉花入庫檢驗人員就應履行自身的相關職責,充分發揮其在棉花質量檢驗過程中的監督作用,進而結合入庫單據逐一對包數、等級以及庫號等進行查看,檢查棉花是否存在異性纖維,回潮率和質量是否與相關的標準吻合。一旦出現問題就應拒絕入庫,杜絕將不合格棉花混入合格棉花中入庫的現象,同時還應確保棉花和入庫單情況一致[2]。棉花入庫過程中入庫檢驗人員可運用建賬的方式,準確對棉花的質量、入庫時間、數量以及等級等進行標注,以便倉庫人員在后期的管理中能夠有效開展分倉核算,進一步提升棉花質量檢驗的精準性。
要保證棉花質量檢驗精準性還需要完善相關的檢驗設備,并結合相應的規格和預測模型試驗結果進行調整,使之得到的檢驗結果更具針對性和權威性,這樣才能有效控制棉花檢驗質量的精準性。很多企業在對棉花質量檢驗時僅憑檢驗人員的經驗進行判斷,這樣就很難從各個部門、各個工序上對所取得的檢驗數據實施系統的整理和分析,也不能及時找到棉花質量檢驗中存在問題的根源。因此,基于當前大數據時代,強化對棉花質量的預測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棉花成熟度、長度、回潮率、雜質等進行預測,對籽棉水分測定儀、原棉水分測定儀、天平、案秤、馬克隆儀與長度分析儀等設備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靈敏度和精度進行檢定和校準,才能有效確定棉花質量檢驗中的各項指標。隨著棉花收購市場的競爭日漸激烈,市場發展越來越規范化,棉花企業要想在市場中逐步取得盈利,就需要在棉花收購過程中確保其質量和水平,這也有賴于棉花質量檢驗的精準性。因此,就需要各個環節的檢驗人員不僅要各司其職,還需要在設備上保障其精準度,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有效保證棉花收購加工過程中的質量。
棉花的扦樣工作是開展棉花質量檢驗工作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挑選思想高、素質好的工作人員負責此工作,并在這個過程中強化對其進行監督,如果棉花的產品質量不能達到相應的標準,首先就需要對其進行整理,再依此進行扦樣管理工作,如果其中混入了異性纖維,必須要將其挑選出來,再開展扦樣工作;如果其中混入了易燃品和火種,就應在挑選后單獨存放24小時,確認沒有危害后才能將其入庫管理。
衡量棉花質量好壞的指標主要有顏色、成熟度、回潮率、纖維長度等,但是影響這些指標的因素主要有棉花的產地、品種、種植情況、成長情況以及栽培技術等多種因素,因此在對棉花進行收購的過程中,為了強化其質量檢驗的精準性,就需要對棉花產地情況進行研究和調查,全面把握棉花品質變異的現象和規律。質檢機構與收購部門之間應建立聯系,負責對轄區內棉花種植情況的了解,并結合不同的品種與土質建立相應的收購點。此外,還可根據棉花的早期、中期及晚期對其品質進行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結合“四對照”,即后期與前期的對照、不同田塊與土質的對照、雨前與雨后的對照,不同品種之間的對照,對棉花的質量進行合理分級,就能通過對棉花的采摘、分揀、種植、銷售等環節充分發現棉花質量變異現象,有效把握棉花質量檢驗的全過程,確保其精準性[3]。
總之,棉花收購加工單位在對棉花進行收購加工時,應主動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措施,有力保障整個收加過程中棉花質量檢驗的精準性,最重要的就是強化檢驗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綜合技能,進而在棉花收購的各個環節中做好檢驗和管理工作,并嚴格貫徹和落實相關要求和標準,堅持質價分離,進而有效確保棉花質量檢驗的精準性和棉花整體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