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璇嫻
山東省方圓經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濟南第三分公司 山東濟南 250000
我國建筑能耗每年占總能耗的30%以上,但整體來說,建筑給排水能耗占比不大,給排水節能的重點就是通過節能技術實現水資源的節約,改善給排水系統的性能。當前國內用戶在用水過程中存在較嚴重的浪費現象,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衛生器具水資源浪費較多。
建筑的主要作用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穩定、安全的場所。然而在實際生產生活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而這與當代社會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悖。為此,加強建筑的節能減排設計尤為重要。建筑給排水節水節能設計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根據相關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屬于發展中國家中的貧水國。由此可知,加強建筑給排水節水節能設計對于建筑行業的良好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如今,我國建筑行業對給排水工程的節水節能設計的重視度仍然不夠。與此同時,建筑給排水工程節水節能設計缺乏合理性,也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為此,就有必要進一步增強給排水工程設計人員的節能環保意識,提升設計人員的節水節能設計水平,進而增大水資源利用率[1]。
建筑中熱水供應系統設計應滿足以下幾方面要求:在維持正常生活所需的基礎上,控制熱水流量,降低熱水消耗量;引入先進技術措施提高冷熱水轉換效率,避免浪費情況的發生;選用保溫性能好的材料和技術,規避熱傳遞中存在的散熱情況,促進熱水供應;加大新型清潔型能源利用率,替換傳統能源,做到能源的科學管控。在太陽能利用上,由于其儲量豐富,轉化后不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因此被作為現階段最為重要的清潔型能源,已得到大力開發和應用。太陽能是我國近幾年一直研究的新型綠色能源,能夠替換傳統能源進行電、熱能的供應,滿足人們生活所需,控制能耗量。作為一種新型綠色能源,從廣義上講,太陽能包含內容廣泛,水能、風能以及化學能均可視為太陽能的衍生物,目前除用于發電外,太陽能還可為熱水器提供能源,在現代熱能供應系統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型建筑越來越多。大型建筑均采用中央空調,中央空調冷卻多采用水冷卻,中央空調冷卻系統應作為建筑節水的重點之一。中央空調冷卻水系統采用循環冷卻水系統使水資源重復利用,從而減少水資源的消耗,達到節水的目的。應用自動控制技術進行工業生產蒸汽冷凝水回收,完善蒸汽冷凝水回收網絡,建立以閉環控制技術為主的回收管理系統。在建筑工程中,設置蒸汽冷凝水回收設備裝置,擴大裝置的使用范圍,在蒸汽冷凝水回收裝置統中加入自動控制系統,盡可能做到應收盡收,實現節水的目標[2]。
現今,我國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在水資源的利用方面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對于熱水的需求量也隨之加大。根據研究得知,水資源浪費現象中占據主要的地位的正是熱水供應系統,因此,這就要求相關管理部門對熱水供應系統進行合理調配,從而盡可能降低水資源的浪費率,減少水資源的消耗。首先,在熱水供應系統中,要對熱水的水流速度進行合理分配,過大的水壓會導致熱水流速過快,從而造成熱水資源的浪費。其次,對于熱水供應系統的建立者來說,要重點將節水節能特征融入熱水供應系統中,借助一些可再生能源的力量來優化水資源的利用,比如太陽能資源。眾所周知,太陽能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并且時刻伴隨在居民身邊,對太陽能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減少我國水資源的浪費,降低資源的消耗率。如今,太陽能資源已經被人們合理地開發利用了,對于建筑方面來說,其對太陽能資源主要的應用方向是熱水供應系統與照明系統,即太陽能發熱與太陽能發電?,F在被人們廣泛應用的太陽能熱水器就是依靠太陽能發熱的原理,將太陽能源轉變為熱能,使熱水器通過充分吸收太陽能資源,達到長期提供熱水的效果,滿足居民對熱水的需要[3]。
在建筑給排水設計中,為達到節水要求,在控制地下水使用量的基礎上,還應通過雨水和中水回收系統的設置,加大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和處理,做到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不必要損耗的產生。在設計過程中,一方面可借助專用管道設施的安裝,對屋面、地面中的雨水加以收集,再經過回收系統凈化處理,清理掉雨水中的有害物質,處理后的雨水可直接被應用到灌溉、車道清洗等領域內,降低水資源消耗量,緩解現存的水資源危機。另一方面結合建筑實際情況構建中水回收處理系統,將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實施回收處理,凈化后的水源可用于沖廁、道路清潔等方面,達到節水目標。
節能減排是施工的重點工作,因此要強化施工質量控制,在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內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加大前期投入,提高給排水工程質量,降低水資源和能源損耗,提高增量效益。加大研發投入,結合傳統建筑給排水系統存在的問題,在新時期更要探索一條給排水節能技術應用的合理路徑。
綠色建筑給排水系統內部結構十分復雜,功能模塊眾多,而且相比傳統建筑,新問題也較多,因此要采用節能新技術進行優化改造。在運用綠色建設給排水節能新技術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樓高、結構、功能等多方面的約束條件,革新水資源供給理念,不斷創新技術水平,打破現有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