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莉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動物檢疫站吉林白城 137200)
豬旋毛蟲病由毛形科的旋毛線蟲寄生于豬體內而引發,該蟲成蟲主要寄生在腸管內,幼蟲多寄生在肌肉中,對豬的生長和發育產生一定阻礙。人如果不慎食用了含有蟲卵的豬肉也能感染,故本病人畜共患,消滅本病也有著重要的公共衛生學意義[1]。
旋毛蟲成蟲細小,雌雄異體,雄蟲體積小于雌蟲,長約1.5mm左右,而雌蟲可達3.5~4.5mm。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蟲體前端很細,這是食道所在部位,后端較粗,里面是腸管和生殖系統所在部位。旋毛蟲為單管生殖器官,泄殖孔在尾部,外側為一對呈耳狀懸垂的交配葉,內側有2 對小的乳突,缺乏交合刺。該蟲生活史比較特別,成蟲和幼蟲都是寄生在豬體內,不同的是成蟲寄生在腸管內,而幼蟲寄生在橫紋肌中。
本病呈世界范圍流行,主要感染哺乳類動物,除了豬之外,狗、鼠、熊、狐貍、狼、貂等動物也能發生本病,人也可以感染,主要經消化道傳播[2]。病豬和處于潛伏期的感染豬是本病主要傳染源,衛生條件差、管理水平低的豬場本病高發,尤其是中小型規模的家庭農場式養殖,大型養殖公司的豬場由于預防程序設定科學,細節管理到位,衛生條件較好,本病較少報道。由于包囊中的幼蟲抵抗力很強,耐干燥、耐低溫,排入環境中感染力能保持一周以上,使得該病的發生和環境衛生的好壞有很大關系。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蟲體對不良因素抵抗力很強,由于外層包囊的存在,獸用臨床常用消毒劑對其不敏感。我國南方豬場流行較北方嚴重,主要和高溫高濕天氣有關,一般為地方流行。
如果動物不慎食入了含有包囊的肌肉組織,包囊在消化液的作用下破裂,幼蟲逸出,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中經過大約36~48h 的發育轉變為成蟲。成蟲可在腸黏膜表面進行交配和繁殖,雄蟲在交配完畢后就死去,雌蟲則鉆入黏膜下層或腸腺體內產下幼蟲。正常情況下,每條雌蟲可產下數千條的幼蟲,幼蟲可順著腸系膜淋巴管進入胸導管,再經右心房、右心室,順著血液泵入肺,在肺部短暫停留后進入體循環,隨血流到達全身肌肉組織,橫紋肌寄生最多,肋間肌、膈肌、舌頭等部位是寄生重點,幼蟲在肌肉中繼續發育后便具備了感染力,如果被另一宿主食入便重新復制上述過程。一般情況下,雌蟲壽命在1.5 個月左右,幼蟲在感染后的30d 內能長到1mm 左右,其中第18~20d 就能盤曲,第21d 可形成包囊,充分發育的幼蟲有2~3 個盤轉,感染力較強。
本病對豬的影響不大,病豬僅表現輕微的全身癥狀,生長發育受阻,呼吸障礙,有時出現消化不良。但感染人后,人的癥狀表現明顯,人多是食入了未加工熟的豬肉而感染,初期表現腸炎,糞便不成型,腹痛,有時體溫升高,無食欲。隨著疾病進展,幼蟲可遷移至肌肉部位,導致急性肌肉炎,肌肉表現疼痛,無法活動,吞咽、咀嚼食物等動作都會受到影響,很多病人需住院治療,依靠流食或輸營養液維持體能。有些病人后期出現臉部水腫,呼吸困難,血液循環不良,嚴重的最終可死亡。
旋毛蟲的蟲體、幼蟲等對外界抵抗力較強,采取消毒方式難以將其徹底殺滅,通過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勤清理糞便等方式可將環境中的蟲體及時清理出豬場,防止大規模擴散。糞便建議采用干清糞的方法,在遠離生產區的地方集中堆肥發酵,發酵過程可產生高達80℃以上的溫度,并能維持數日,足以將其中的蟲體殺滅,使糞污得到無害化處理。病豬尸體可通過焚燒或深埋的方式處理,深埋時挖坑深度不低于2m,尸體表面撒生石灰,防止病原擴散。
對旋毛蟲具有殺滅作用的藥物可用于本病的預防和治療,如阿苯達唑等,由于蟲體多寄生在腸黏膜組織內部以及肌肉組織內部,建議用藥時間在7~10d,最低不能低于5d,防止蟲體殺滅不徹底。臨近出欄的育肥豬應注意藥物的休藥期,避免出現藥物殘留超標而影響食品安全。
豬旋毛蟲病在臨床防控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人員的自我防護,不食未熟透的豬肉[3]。發病率高的地區政府應加強本病防控的宣傳教育,讓人民意識到該病的危害,改變吃生肉或半熟肉的習慣。動物疫病檢疫部門也應做好生豬及其肉制品的檢疫工作,動物衛生執法部門要嚴厲打擊私自屠宰生豬的行為,對流入市場的病豬肉實行追責,杜絕該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