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克君
(青島市即墨區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山東青島 266200)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推動畜牧產業特別是養豬業的持續發展,規模適中的家庭農場養豬在養豬業中的比重逐漸增多,但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豬群時常發病,其中較為常見的是豬鏈球菌病和副嗜血桿菌病。這兩種病主要是侵害保育豬群,輕者導致豬生長緩慢,重者導致僵豬,甚至引起豬只死亡。較高的發病率以及較大的防控壓力,給我國家庭農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從豬鏈球菌和副嗜血桿菌病的流行特點、預防措施及治療措施等方面進行概述分析,以期為養殖場戶提供參考。
豬鏈球菌病是由數種不同的鏈球菌引起的不同臨床類型傳染病的總稱。主要有敗血型、腦膜炎和關節炎等三種類型[1]。根據莢膜抗原差異,豬鏈球菌可分為1~3 和1/2 共35 個血清型,已確定1、2、7、9型等對豬有致病性。1998 年和2005 年,我國曾有豬鏈球菌2 型大范圍感染豬和人的報道。豬鏈球菌對高熱和一般消毒藥抵抗力不強。但組織或濃汁中的菌體,在干燥的條件下可存活數周。
副豬嗜血桿菌病又稱格拉澤氏病、纖維素性漿膜炎和關節炎,是由豬副嗜血桿菌引起豬的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的統稱,以咳嗽、呼吸困難、消瘦、關節腫脹、跛行和關節炎為特征。副豬嗜血桿菌為豬上呼吸道的一種常在菌,屬于條件性細菌,當環境發生變化或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存在時,可引起嚴重的全身性疾病。本病主要通過空氣、直接接觸及排泄物傳播。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常為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有時呈大面積暴發[2-3]。
豬鏈球菌病與豬副嗜血桿菌病雖然病原不同,但大部分在仔豬轉入保育舍一段時間內發生,并且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臨床上豬鏈球菌病與副豬嗜血桿菌病常常為混合感染,且二者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上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主要臨床癥狀為體溫升高、關節腫脹、跛行、咳嗽、呼吸困難、消瘦和被毛粗亂等癥狀。鏈球菌和副豬嗜血桿菌都是環境常在菌,均為條件性致病菌,當養殖場內飼養管理不當或環境發生變化及溫度和濕度變化較大,甚至在一些應激作用刺激下可以誘導豬發生本病。
豬急性型敗血型鏈球菌病會出現高熱,出血性敗血癥,腦膜腦炎,跛行和少數豬呈最急性或無癥狀突然死亡,或突然食欲廢絕,體溫升高至41~43℃,呼吸急促,多在24h 內死于敗血癥。
腦膜炎型鏈球菌病,以腦膜炎為主,各種年齡的豬都易感染,新生仔豬和哺乳仔豬的發病率、死亡率高,其次是生長育肥豬。急性敗血型鏈球菌病呈地方流行性,可于短期內波及同群,急性死亡。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以5—11 月發病較多。
慢性型豬鏈球菌病的特征為關節炎,心內膜炎和化膿性淋巴炎,子宮炎,乳房炎,咽喉炎,皮炎等。
病豬和病愈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菌存在于病豬的各實質器官、血液、肌肉、關節和分泌物及排泄物中。病死豬的內臟和廢棄物是傳播病原菌的重要因素。豬鏈球菌是從健康豬的上呼吸道、鼻腔和腭扁桃體均可分離得到,常引發仔豬的腦膜腦炎、敗血癥、心內膜炎、關節炎、肺炎等。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全年均可發生,但是在4—10 月份發病較多,而發病率由1%~50%不等,死亡率通常在20%以上[3]。常見有四種類型,即敗血型、腦膜炎型、關節炎型和淋巴結膿腫型。
副豬嗜血桿菌病主要導致豬群出現多發性漿膜炎、腦膜腦炎和關節炎,主要侵害2~8 周齡的仔豬,而4~6 周齡仔豬是感染高峰期,發病率可達到40%,死亡率達50%以上[4],對養豬業的危害日益嚴重。目前,豬感染副豬嗜血桿菌病主要還是以溫和型感染為主,溫和型感染就是豬斷奶之后或者是經過長途運輸之后,由于應激會出現一些癥狀:①豬扎堆,體溫升高,但不會升的很高,一般為39~40℃;②全身出現炸毛現象,并拌有呼吸道癥狀,后期嚴重的話,豬耳朵邊緣呈褐色,四肢發紫,發紫的部位主要是四肢末端和耳尖的發紫;③發生漿膜炎和關節炎。漿膜炎會使漿膜腔積液導致局部明顯腫脹,影響行動;發生關節炎時,它比較疼痛,激發關節炎之后,站立困難,站立時全身發抖,會發生尖叫,影響豬的正常活動。
豬鏈球菌病的防治還須注意突出早、快、嚴、小,發現異常應及時診治,及時確診。養殖場戶根據自己的生產實際,并結合本地疫病流行情況,做好基礎免疫工作,同時根據鏈球菌與副嗜血桿菌病的發生情況,及時的加入免疫程序進行免疫接種。如果出現本病,我們可以采取血清療法以及返飼進行治療預防。
環境優化與生物安全管理好壞關乎養殖場持續健康發展。在規模化生產條件下,生豬生產防疫工作十分重要,建立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極為重要。無論哪家豬場均存在鏈球菌和副豬嗜血桿菌,二者均為條件致病菌,因此飼養管理的優略,會直接影響豬場內這兩個病的發生的頻率以及嚴重程度[5]。加強養殖舍內環境管理,確保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落實糞污無害化、資源化利用,以及養殖場環境減臭措施,守住不污染環境底線。合理調整欄舍內豬群的密度,減少豬只之間打架、撕咬的頻率;同時供給均衡的營養,滿足豬只所需,提高豬群的免疫力。
疫苗免疫是疫病防控的首選,但疫苗接種并不能保證完全實現免疫效果,豬場在日常飼養過程中可在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等提高豬群免疫力的藥物,從而起到預防豬鏈球菌的效果。防控副豬嗜血桿菌病可使用抗生素聯合用藥,并配合地塞米松增強效果,應注意采用藥物敏感試驗選擇藥物[6]。
養殖場最好是自繁自養,盡量做到全進全出,防止豬鏈球菌和嗜血桿菌出現豬群之間傳播感染。我們需要經常進行觀察豬群,一旦發現病豬應立即隔離,并積極的進行治療,在隔離治療的過程中使用過的圈舍與器具等進行嚴格徹底消毒。此外,在生豬采購、販賣及宰殺整個過程中要進行嚴格檢疫,避免疫病擴散。建議養殖戶注意豬舍通風保暖,供給豬群足夠潔凈的飲水,可添加VC粉和電解質飲水5~7d,以增強豬只抵抗力。
采用魚腥草注射液加上磺胺噻唑鈉注射液混合注射,另一邊加上地塞米松進行同時治療;1~2 次/d,連用2~3d。關節腫脹時,應觀察處于初期還是后期,初期腫脹注射用藥,膿腫成熟后進行切開排膿,用2%醋酸氯己定溶液沖洗之后涂抹碘酊。
磺胺間甲氧可溶性粉與多西環素一起拌料,自由采食,不食者采用磺胺間甲氧與替米考星進行治療頸部分開注射;1~2 次/d,連用2~3d。
病豬隔離,大群疑似健康仔豬采用電解多維(50g/100kg 水)加上黃芪多糖(500g/500kg 水)、VC(100g/150kg 水)加入飲水,自由飲用,連用5d。鹽酸多西環素可溶性粉(100g/150kg 飼料)加上30%替米考星(250g/ t 料)拌料連用5~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