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佰霖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農業農村局云南昭通 654600)
巧家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昭通市西南部,東與曲靖市會澤縣接壤、南與昆明市東川區毗鄰、西與四川省涼山州會東、寧南、布拖、金陽等縣隔金沙江相望,北與昭通市昭陽區、魯甸縣隔牛欄江相望,地處滇川兩省腹心地帶。全縣國土面積3,245km2,東西寬約57km,南北長約98km。巧家縣人民政府駐地白鶴灘鎮,縣城距省會昆明268km、昭通156km、四川西昌169km。巧家是一個典型的山地農業大縣,全縣轄16 個鄉鎮184 個行政村(社區),有耕地面積112.17 萬畝,總人口61.24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0.94 萬人,占總人口83%。2018 年,全縣農林牧漁總產值38.1 億元,同比增長6.2%;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9,368 元,同比增長10%。巧家縣是全省88 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和27 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除4 個城市社區和新成立的老店新村社區外,179 個村(社區)均為貧困村,其中深度貧困村128 個。2018 年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568 戶172,929 人,2015 年初貧困發生率29.35%,經過四年的努力,已脫貧26 個村28,389 戶114,617 人,還有153 個村15,179 戶58,312 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11.29%。
生豬產業既是巧家縣的傳統產業,又是一個涉及民生的基礎產業,對平抑物價,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發展生豬生產,是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和重要切入點,生豬產業發展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全縣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關系著廣大農民群眾的增收問題,事關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小康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h委政府高度重視生豬產業發展,巧家縣更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之一。據統計,2018 年,全縣生豬存欄38.18 萬頭、出欄肥豬52.68 萬頭,豬肉產量51,657t、生豬產值14.29 億元,占全縣畜牧業產值的81.49%,占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37.5%,是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
從生豬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上看:①產業發展投入不足,產業升級困難?,F今發展養殖業的禁、限養殖區域劃定越來越規范,糞污處理要求越來越高,環??刂萍s束力越來越嚴格,產業投入成本越來越高,而市場競爭等諸多因素導致的價格長期大幅下跌同時存在,其結果是大多數養殖戶瀕臨虧損破產邊緣或大多數養殖場空置;②生豬產業組織化程度較低,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不強。千家萬戶的零散養殖是全縣主要特點,重大動物疫病威脅影響十分深遠,防控壓力巨大,當今農村面臨空心化、勞力缺乏、脫貧壓力大、增收渠道窄、養殖糞污處理設施缺乏等困難;③缺乏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的中后端缺失,銷售加工環節建設始終沒有起色;④基層科技服務體系服務能力弱化突出。主要表現在人員編制不足、人員老化、實用技能學習掌握更新不足、職能定位不準等方面;⑤部分工作人員思想認識不到位,作風飄浮,存在敷衍塞責、失職瀆職、數據失真、不作為、亂作為等現象。
從發展建設的難易程度上看,生豬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不僅生產周期短,易于形成規模,而且最適于產業化經營,并能依靠設施農業打造、整合社會資源等方式不斷增大產業容量,延長產業鏈條,一旦做大做優,其輻射力和帶動力十分巨大。自從2019 年以來,云南省政府更是從脫貧攻堅高度,要求縣鄉兩級必須從脫貧攻堅資金總量中用于扶持發展產業的資金不低于30%,否則年終考核一票否決。借此機遇,巧家縣充分立足當地實際,加強與溫氏集團溝通合作,迅速拓展縣級企業教育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范圍和職能,與縣鄉職能管理部門通力協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卡戶+金融服務+代養”模式,借財政資金注入機遇,打造設施農業基地,通盤解決村集體資產壯大、卡戶收入難、產業提升突破難、財政資金投入見效難等難題。
為切實改變全縣生豬產業發展中后端缺失,養殖技術落后,貧困農戶自主投入困難,發展適度規模養殖需財政年年投入、年年建設而效果不明顯等怪圈,積極探索“公司+集體經濟+卡戶+基地”的模式,推動提升巧家縣生豬產業化發展水平,助推脫貧攻堅。縣級層面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生豬產業快速發展。①縣委常委會會多次研究生豬產業發展工作,就生豬產業招商引資、資金保障、政策配置、土地儲備等工作進行了專題研究和安排部署;②成立生豬產業重點項目建設指揮部。成立由縣長任指揮長,縣人民政府分管副縣長任常務副指揮長,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任副指揮長,縣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生豬產業重點項目建設指揮部,負責定期調度全縣生豬產業重點項目進度,協調解決生豬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及問題;③生豬產業重點項目建設指揮部建立生豬產業聯席會議制度。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定期組織縣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巧家分局、縣林草局、縣供電局等單位進行聯合踏勘、選址及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產業發展用電、用水、用地、環保等問題,并指導開展好相關報件審批工作,為生豬產業重點項目開辟綠色通道;④成立巧家縣生豬養殖專家工作站,做好全縣技術服務和項目指導工作。
通過近兩年的打造,據資料統計,全縣現已在馬樹鎮小河塘基地建成12 個生豬規模養殖小區,建設模式由縣級財政整合產業投資,資金直接下達到涉及項目的12 個鄉鎮,以掛聯的12 個行政村直接委托縣教育投資公司代管,與溫氏集團聯合打造生豬代養分成模式,簽訂委托代管代建運營協議,整合涉農資金4,896.8 萬元,財政貼息貸款2,688 萬元,社會資金投入1,120 萬元,掛聯卡戶5,376 戶21,441 人。建成年出欄肥豬5,000 頭的規模養殖場12 個,年均實現村集體創收41.52 萬元(年均兌現村集體收入3.46 萬元),年均兌現卡戶純收入235.47 萬元,戶均掛聯收入438 元。全縣在建項目16 個,已在老店鎮尹武基地打造生豬規模養殖小區16 個,其中,9 個已經建成,已簽訂掛聯11 個行政村4,220 戶卡戶協議,采取“村集體+公司+卡戶”模式,由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實施,實行公開招標,確定經營、管理服務公司,由中標公司進行集中統一建設和運營;整合涉農資金4,220 萬元。項目掛聯相應村集體和卡戶,采用委托代養模式每年給予村集體和卡戶收益回報,每年已兌現村集體年收益25.2 萬元(每個村集體收入不低于2.87 萬元),年分成給卡戶179.35 萬元(每戶425 元)。另外7 個養殖小區正在建設,采取“村集體+公司+農戶”模式,計劃簽訂7 個村集體,掛聯卡戶3,910 戶,整合涉農資金3,910 萬元,每年確保村集體收入24.22 萬元(每個村集體凈收入3.46 萬元);掛聯卡戶171.26萬元,戶均純收入438 元,均能獲得穩定收益。
從實際運營效果看:①資產增值保值效果明顯。財政資金投入生豬高效規模養殖場建設所形成的固定資產歸村集體所有,運營、管理企業只有使用權。現已建成的高規格、高標準、高回報的設施農業模式初具規模,28 個集中式的大型科技養殖基地已經形成;②發展壯大充實村集體,解決卡戶增收難的目的基本達到。運營、管理企業每年支付養殖場租賃費用(收益)給村集體,村集體提取租賃費用(收益)部分的15%作為集體經濟,分別每年每個3.46 萬元、2.87 萬元;剩下的85%平均分配給掛聯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每年直接分紅438 元、425 元,確保村集體和掛聯卡戶均有持續穩定收益;③培育、發展、壯大養殖實體的目的基本達到。通過兩年的建設,會澤溫氏集團和縣級龍頭企業教育投資公司均獲得長足發展。溫氏集團依托全新打造的高效養殖基地,在市場價格高趨的環境下,已快速培育出欄2 萬余頭肥豬遠銷廣東,享受著市場高價大餐帶來的豐厚回報;縣級龍頭企業教育投資公司通過拓展公司經營范圍,在承接縣政府扶貧落地項目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壯大,公司運營能力、獲利能力、經營領域均得到大幅提高;④生豬產業快速升級、轉型預期目標達到。從發展規模養殖貢獻率上看,新建年出欄規模5,000 頭的生豬養殖場28 個,新增出欄14 萬頭,占當年全縣肥豬出欄69 萬頭(預計)的20.29%,尤其是在今年肥豬產能大幅下滑的嚴峻形勢下取得如此成績更加難能可貴。新建的28 個生豬規模養殖場均采用全歐式密閉式設計,配套現代化自動喂料、自動飲水、自動漏糞及自動環控系統等設施,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中小規模生豬健康養殖生物技術體系,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實現“人畜分離、干濕分離、集中飼養、封閉管理”目標,嚴格執行動物免疫接種、場舍消毒、無害化處理、獸藥和生物制品購進及使用、疫病診治相關的現代化標準飼養制度?,F代養豬業的示范窗口也已打造成形,正在落地開花,必將碩果累累,造福當地群眾!
據2020 年1-6 月統計,全縣生豬存欄37.97 萬頭,出欄34.16萬頭,產量32,453.1t,產值57,117.5 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27%、0.84%、6.44%、7.05%。農村產業發展不利的趨勢正在扭轉,農民增收的基礎正在夯實,至2020 年10 月,根據國家、省市確定的貧困縣退出標準和程序,經縣級自評和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審定,再經省級邀請第三方脫貧檢查考核組及市級交叉檢查考核評估組統一檢查考核評估認定,巧家縣貧困縣摘帽退出各項指標已達到驗收標準,整體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36%,實現脫貧摘帽標準,全縣成功退出貧困縣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