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源 申鐵軍
1.山西路橋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晉城 048000;2.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6
國道241省道嵐馬線汾河水庫改線工程PPP項目,對標一流,持續發力,結合企業管理實際,出臺市場開發、工程管理、資產經營等一系列綱領性指導意見,在山西省公路建設領域率先推廣。
項目起點位于嵐縣梁家莊(通過太佳高速西段嵐縣連接線接國道241),經婁煩縣,終點位于古交市梭峪鄉,順接國道241。項目路線全長56.881km,采用一級公路技術標準建設,設計速度60km/h,路基寬度20m。主要工程量:路基挖方1031.39萬m3,填方426.62萬m3,排水防護79.39萬m3;路面工程253.81萬m3;設大中橋10529m/36座,天橋576m/6座,分離立交2座;涵洞4334延米/112道;隧道5549.046m/3座;橋隧比28.27%。婁煩連接線長3.585km,采用二級公路技術標準建設,設計速度60km/h,路基寬度10m,新建涵洞6道/97m。全線共設平面交叉22處,緊急停車帶23處;服務區1處、收費站2處、超限檢測站1處、隧道管理所2處、養護工區1處,建筑總面積12101.49m2。
高度重視制度的頂層設計,把制度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和系統性工程。
聚焦管理提升,堅持問題導向,對現有制度進行“立、改、廢、釋”,重新梳理制度清單,加快補齊管理短板,重點完善和優化資金支付、成本管控、合同管理等影響制約企業經營業績的重點制度和關鍵流程,配套制定《公司部門職責手冊》,更加規范明晰項目職能定位和企業制度框架,第一次真正建立起覆蓋全面、系統規范的管理制度體系[1]。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聚焦高質量發展,緊抓變革性重塑,進一步加強制度宣貫、執行、反饋、改進、提升的全過程進位和升級,建立風險矩陣和內控體系,完善管理制度279項,優化內控核心流程85項,制定追責問責清單883條,形成嚴密細實的企業管理脈絡和制度框架,推動具有路橋特色的管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將制度建設貫穿始終,信息化建設內嵌其中,建立企業管理制度庫,深入開展12項管理提升行動,新增、修訂的制度及規范性文件共計343項,廢止制度80項,通過制度的“立改廢”,使制度執行更加有效有力。現行規章制度343項(含規范性文件),主要涵蓋公司治理、黨的建設、紀檢監督、生產經營、人力資源、資金財審、綜合管理、群團工作等8個領域。同時根據制度建設總體規劃,搭建制度清單體系,采用制度宣貫、專項考核、執行監督、信息化賦能等多種方式,努力推動制度管理體系化、規范化、標準化。
管理貴于專,而強于精。近年來,項目聚焦管理重點,堅持分類施策,突出創新創效,建立會審機制,針對性地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制度辦法。在《新戰略機遇期(2019—2022)發展規劃》指導下,為改革完善企業重大事項決策機制,制定“黨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治理規則文件清單”,出臺《戰略規劃管理辦法》、《章程管理辦法》、《規范所屬企業董事會建設的實施辦法》,推動加強黨的領導和企業法人治理相統一。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2]。制度重在執行過程中由“物理組合”產生“化學作用”,制度執行越有力、越堅決,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和發展動力就越充足、越徹底。全力抓好制度建設這項基礎性、全局性、牽引性的重點工程,用制度建設開啟企業提檔換速新局面,更好適應企業高質量、高效益、高速度發展需要,在交通事業大發展的快車道上實現彎道超車、直道沖刺和換道領跑,堅持黨建引領,深度融合,持之以恒抓黨建促發展,公司各項目突出項目黨支部建設,所有在建項目在成立項目部時,必須同步設立黨支部和群團組織,把支部建在項目上,把黨旗插在工地上,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運用好“1235工作法”,與工程項目的急難險重任務相結合、與過程創新創效相結合、與提升工程品質相結合,在質量、安全、環保、進度、效益等方面,創建提質型、創新型、強基型項目示范點,切實解決工作中的重點、痛點、難點問題,以創新創效打造過硬“戰斗堡壘”。上下要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聚力攻堅,決戰決勝,以高標準、嚴要求的實際舉措,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完成項目全年度各項目標任務。項目公司堅持“兩個一以貫之”,深入貫徹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和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瞄準健全完善具有行業特質、路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這一方向,堅持橫向覆蓋、縱向貫通原則,統籌推動制度體系建設,不斷提升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強化責任擔當、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的理念,工作中嚴格執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責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做到安全生產人人有責,安全責任層層壓實;二是堅決遏制各類責任事故、樹牢底線思維,要學會用“顯微鏡”查找隱患、用“放大鏡”治理隱患,不斷提高隱患治理排查能力;三是對標一流、強化責任、專項提升。要求各單位、項目部要清醒認識安全生產與高質量發展的因果關系,嚴格深入貫徹“責任落實、過程防控、長效保障”體系建設和“八項提升”有效實施。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發展的思想,以更加堅決的態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務實的作風,集中力量全力以赴打好安全生產“攻堅線”。圍繞安全質量環保專項提升行動,以“安全生產月、質量提升月和環保提升月”活動為載體,通過建立健全安全、環保生產責任制,加強安全、環保技術教育培訓,創新安全、環保生產宣傳工作,切實把安全環保生產工作抓緊抓好,持續筑牢安環防線。
(1)圍繞目標任務創先爭優,強化“三集中”場站建設,實現了由“小場區”到“大廠站”的關鍵轉變,通過總結、制定、落實、提升標準,提高項目生產效率,鑄造品質工程。公司堅持理念和模式創新,充分發揮試驗檢測的指導作用,全面踐行“骨頭里榨油”,讓“四新”技術、“二次加工”“三集中”“固廢資源化利用”產生疊加效應。已申請“自動降塵水泥罐”“改進型游標卡尺”等實用型專利11項;獲得“提高片石混凝土擋土墻外觀質量”“提高構造物混凝土外觀質量”兩項省質量與名牌協會QC小組三等獎;引入的“成套路面機械無人化施工”技術,為路面施工技術注入“硬核”力量,不斷強化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實現提質增效。
(2)終端市場布局的全面調研和專業分析,公司主要戰略物資(采購金額大、批量大、技術復雜、制造周期長、服務依賴強的物資)戰略合作伙伴的開發和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大宗物資主要供應商認證完成,并進入長期維系關系;區域物資集采信息化平臺的搭建,以及生態完善。加強基本制度建設,提升基層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實現制度管理標準化。確保制度制定和落實同步推進,形成用制度落實責任、用制度推動工作、用制度保證成效的良好工作局面性。推動專業化發展,為適應業務及市場需要,積極發現及開發源頭產業,把握大宗物資源頭供應。明確目標市場定位,明確的發展戰略,培養專業技術人員、豐富經驗,才會是實行供應鏈優化,實現精益求精成功的精細化、信息化管理[3]。
(3)整合原有業務,打造精益庫存控制與庫管管理系統;打造低成本物流管理系統等。完善供應鏈預測和計劃體系,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構建具有激勵性的員工激勵系統。構建和完善采購人員職業道德評判及具有激勵性的績效考核制度。持續深耕主責主業,樹立行業標桿,以“路橋特色”為抓手,激發主業活力。突出企業品牌形象,持續增強品牌親和力,通過服務窗口、微信公眾號做好現場服務以及網絡服務,繼續出臺特色服務和創新服務,滿足社會公眾對高速公路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需求;突出人才培養特色,建立“管理型”“技術型”人才庫,動態掌握人才儲備情況,同時在培養方式、氛圍、力度等方面制定相應細則,主抓履職能力、業務能力及綜合素質提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突出堵漏增收成效,全面總結“一張網”聯合稽查創新經驗,進一步大膽嘗試建立逃漏費特情模型,提高科技治逃和數據治逃水平,堅持做好宣傳和“綜合服務水平”營銷,同時不斷探尋更有效的高速公路營銷策略,努力提高通行費收入;突出路政執法力量,持續加強涉路施工管理,加大監管力度,有效保護高速公路路產路權,堅持“救援+安全+服務”的工作理念,持續深入完善專業消防隊伍建設,規范清障救援標準化管理;突出智慧養護思維,牢固樹立“科學養護”的理念,持續推行養護“四新”技術應用,建立完善養護管理激勵考核機制,促使養護管理進一步提質增效;突出隧道管理亮點,持續開展隧道提質升級活動,積極應用隧道照明及節能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推進管理型節能減排,實現開源節流,降本增效;突出服務區管理一流,深入開展“環境衛生專項整潔”活動,深化“廁所革命”,全力配合高速交警筑牢服務區“兩客一危”重點營運車輛檢查管控第二道防線,提升路警協同共治效能,繼續探索高速公路服務區危化品車輛停放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確保轄區道路交通安全形勢平穩[4]。
通過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制度體系,進一步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緊緊圍繞“對標提升”的主線,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真正做到精準施策、靶向發力。優化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促進企業科學決策、依法經營和高效運轉,堅實筑牢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