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東
興隆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承德 067399
近幾年,我國一直在提倡現代化建設,對于農村地區也提出新農村建設發展,在這種趨勢下,土地資源逐漸出現稀缺狀況。但實際上大部分農村地區都有諸多宅基地處于閑置狀況,這些閑置的宅基地會導致農村土地利用率大幅下降,還可能直接影響其他政策在農村地區的落實狀況。大部分農村宅基地是因諸多影響因素才處于閑置狀況,因此,現代農村必須加強對宅基地閑置的重視度,深入分析影響因素,及時采取對策展開整治處理。
所謂農村宅基地閑置主要是指,農民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無法發揮農村宅基地的主要價值,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閑置狀況。①占而不用,這種狀況指的是農村宅基地長時間無人居住,這樣宅基地就會浪費諸多土地資源;②建而不住,這種狀況指的是農民違反國家占地規范,私自在原有建筑周圍拓展面積,但在完成建設后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1]。
對于農民而言農村宅基地屬于一種基礎保障,能夠為農民提供長期居住場所,因此,大部分農民對于農村宅基地有著一定依賴心理,當地方部門或村委會與其接觸,想要對閑置農村宅基地進行整治時,農民自然會產生抵觸心理。這種依賴在改革徹底開放以后逐漸出現下降趨勢,因我國為農村提出諸多保障政策,所以部分農民開始認為農村宅基地并沒有那么重要,但在此階段,農民依然拒絕對閑置農村宅基地進行整治,主要原因便是其認為補償保障力度不足,無法為其提供絕對的安全感,最終導致農村宅基地依然處于閑置狀態。
在農村宅基地閑置影響因素中,農村人口屬于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因為大部分青少年都會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城市,如:進城務工、上學等等,當這些青少年離開農村后,就會導致大部分農村宅基地處于閑置狀態。這種閑置狀態具備一定持續性,尤其是青少年在城市體驗到城市魅力后,就會抗拒再次回到農村,并認為農村并沒有任何發展空間與前景,最終就會導致農村宅基地長期處于閑置狀態[2]。
目前,進城務工是大部分農民群體的主要經濟渠道,通常農民都會優先選擇距離農村地點較近的城市,這樣農民還能定期回到農村查看土地狀況,如果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較近,那么農民完全可以兩頭兼顧。但如果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過遠,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后,回村次數就會直線下降,甚至平均一年只會在過年期間回村,這樣農村宅基地必然會長時間處于閑置狀態。
因地制宜在土地規劃、整治等工作中屬于核心理念,通過因地制宜能夠促使農村宅基地閑置整治工作,更加符合現代農村的發展趨勢,滿足農村地區對于農村宅基地的實際需求,因此,在對農村宅基地閑置狀況展開整治時,需要秉持因地制宜理念。
(1)收集土地狀況。在農村宅基地整治中秉持因地制宜理念時,首要任務便是確定農村宅基地的使用現狀,確定農民對于土地資源的具體使用,如果農民使用狀況違反我國土地使用標準,需要立即對其進行警告并下達相應處罰,這樣才能保證農村土地的使用狀況合理、合法。
(2)因地確定方式。在確定農村宅基地的使用狀況以后,整治人員需要根據地方習俗、特色以及發展狀況,確定農村宅基地閑置的整治方式。如果農村人口過于稀少,大部分勞動力全部前往城市務工,便可通過自愿退出方式,為農民提供全新的居住環境,這樣既能解決農民居住問題,又能解決農村宅基地閑置狀況。
目前,在對農村宅基地閑置展開整治工作時,常見方式便是占地補償,但在部分農村地區,補償保障內容存有諸多漏洞,很多農民在自愿退出農村宅基地以后,并沒有獲得相應補償,因此,有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健全農村宅基地的補償保障。
(1)融合社會保障。以往在農民群體中,土地屬于個人資產的主要部分,如果農民將閑置宅基地承包或使用權利轉讓后,就意味著放棄個人資產,雖然能夠獲取農村宅基地價值相等的補償金額,但將其與土地資源相比,無法為農民提供更多保障。對此,有關部門可以將社會保障與補償保障相互融合,并將選擇權利交給農民,如果其選擇相等金額,便可直接將補償金交給農民,如果其選擇社會保障,便可將補償金變成社會保障金,由國家定期為農民提供保障金,這樣便可促使農民保障更加全面。
(2)加快落戶速度。為了避免農民在交出農村宅基地所有權后沒有居住地點,有關部門會為其在城市之中提供居住點,但農民在搬入城市后依然屬于農民戶口,無法享受城市戶口的相應政策。對此,有關部門需要加快農民的落戶速度,只要農民選擇進城居住,有關部門立即為其變更農村戶口,這樣便可保障農民正常享受城市戶口的所有權益。
綜上所述,現代化發展屬于農村地區的真實需求,通過現代化發展可以幫助農民群體實現最大化經濟收益,但農村宅基地閑置會阻礙農村地區的現代化發展。因此,相關人員需要進一步確定保障、人口以及地點等因素對于農村宅基地造成的閑置影響,在確定影響因素后,便可秉持因地制宜理念針對農村宅基地閑置狀況進行整治,并繼續健全有關部門對于農民群體的土地補償保障制度,這樣才能實現閑置管理,避免農村宅基地處于閑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