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立
寧夏木谷建筑設計事務所(普通合伙) 寧夏銀川 750000
目前在建筑工程設計過程中,生態、經濟是建筑設計的首要前提,建筑工程發展過程中并不能夠僅僅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其本身的特點。綠色建筑和本土建筑在設計過程中是有一定聯系的,兩者共同的追求都是建筑與環境的有機結合,而綠色建筑更傾向于技術,希望通過綠色施工技術滿足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本土建筑則更專注于對于該地區文化和精神層面的追求,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才是未來建筑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所謂的地域文化就是指通過長時間的累積,而且在特定的區域形成的地方特色、行為方式、語言環境以及精神文明等具備特點的文化,與該地區的風俗習慣,生活環境以及價值觀念都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同時這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特點。我國的國土面積非常廣闊,南北東西跨度都很大,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也有著一定的區別,也就展現出了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而且各個地區也有著其獨特的魅力,所產生的文化也有一定的區別,形成的建筑物也有著不同的風格。在建筑實際設計過程中,應將這些特點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夠真正建立起和諧文明的生態環境,將地域文化和本地區的建筑物進行有機結合,能夠更好的凸顯建筑物的生命力,也能夠充分體現出當地的傳統文化和地域特點。由于我國的地勢非常遼闊,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文化,而且在不同的地區建筑物也有著不同的特點。例如,江南秀麗的園林和水鄉,福建的土樓等等都充分體現了不同民族的特點,由于自然環境的差異導致不同地區的建筑風格也有很大的差別,不同的城市也有著其個性化的特點。因此,在城市未來發展中,應積極將當地的地域文化與城市的發展進行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建筑物更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特點,通過這樣的方式設計出的作品,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自身,還能夠提高周圍居民對于建筑物的認同感,同時這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更能夠體現城市的品牌效應。
針對建筑物進行地域性設計,首先應重點強調場所感的營造,在不同的地區由于其特定的文化也決定了建筑物的形式,所以地域性和地域文化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通過對不同文化進行解讀,能夠找到該場所在時間空間上的特點,也就是場所的內涵,從而對建筑設計進行有效的指導。從地域性角度出發選擇更為合適的建造方式,更好的適應該地的自然資源以及地形特點,創造出更符合該地區特點的建筑物,更能夠充分表達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尊重,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1]。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還應該重點強調周圍環境和建筑物的協調發展,密切關注周圍的小環境對建筑物產生的影響。小環境與周圍的濕度、溫度等因素之間的關系非常的密切。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通過對周圍水體進行合理的設計,更有助于周圍小氣候的形成,能夠盡量節約能源的消耗,為人們帶來更加舒適的居住體驗。例如在我國北方地區,由于該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少,環境較為干燥,所以可以在建筑物周圍設計水域,通過設置花草等保水景觀能夠有效抵擋風沙,提高居住環境的舒適度,而在南方降水量相對較大,空氣中濕度也很大,所以可以對水體進行細化分區。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建筑物也將會更好地適應周圍的場地條件,其主要表現為建筑物的朝向、間距對該地區風熱光聲環境的充分利用,使用這種被動式的處理能夠有效節約能源,提高居住的舒適度,進行建筑物設計時,應向著最有力的方向開展,盡量朝南,這樣就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光,而且還能夠保證建筑物南北通透,更好的符合當地的風向特點,將自然風引入室內,以此來降低夏季室內的溫度,在南方地區夏季比較炎熱,可以使建筑物向著夏季主導風向的方向開展。而我國北方冬季比較寒冷,那么在設計朝向的時候,應盡量避開冬季的主導風向。進行建筑設計時,其形體越集中,形體系數也將會越小,與周圍環境的能量交換也會相對降低,形體越分散系數也會越大,與周圍環境之間產生的能量交換也會越強。在南方地區大多數的建筑物都是使用架空或者室外、中庭等提高建筑物的通風效果,而在北方地區由于氣溫相對較低,應盡量使用緊湊的布置。同時建筑的間距與周圍的地理環境也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在設計過程中也應該綜合這些因素進行考慮[2]。
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能夠充分體現出該地區的特點,對于建筑設計有著非常深入的影響,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將當地的地域化特點融入到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使建筑物從功能到內涵進行不同程度的轉變,也能夠加強人們對該地區文化的認同感。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通過融入更多的地域文化,能夠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例如進行民用建筑設計時,施工材料、圖式、紋樣等都應該嚴格按照該地區的地域文化進行選擇,這樣才能夠保證建筑物總體設計效果符合該地區的特點。不論是文化傳承還是創新現代化的建筑,或多或少的都會保留一定的傳統文化,進行地域化設計,能夠使建筑物向著更高層次不斷發展。隨著地域文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建筑物的外在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將當地的特點與地域文化進行結合,能夠更好的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此外,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地域文化對設計人員的思維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在實際設計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結合該地區的特點進行綜合考慮,能夠促進城市的現代化發展更好的發揚傳統文化,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歷史背景及文化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結合該地區的特點,豐富建筑文化設計內涵,使地域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3]。
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要想充分體現綠色建筑設計的技術性和經濟性,就應該充分挖掘建筑設計中可以利用的本土文化,將其應用到設計過程中,通過對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進行有機結合,全面分析可以利用的現代化技術手段,賦予現代綠色建筑本土化的特點。綠色建筑是針對可持續發展建筑的另一種表達形式,與本土建筑有著相似之處,所以在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更好的傳承和發揚本土建筑的特點,不僅僅停留于表面,更應該充分體現在建筑設計的文化和思想上,充分結合本土建筑的特點,進行綠色建筑的設計,找到符合當代建筑設計的特點,是精神文明和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行有機結合。不斷豐富綠色建筑設計的內涵。
現如今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環保的戰略理念,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也重點強調就地取材與周圍環境進行結合,切實提高建筑物的適應性,更加充分的展現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建筑設計時,可以與當地的特色產業進行結合,充分利用特色材料,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資源優勢,確保兩者能夠共同發展,另外在設計過程中還應該加大節能環保天然材料的應用力度,在使用之后還可以歸還給自然,這也是自然循環的體現,并不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過多的影響。例如,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在設計過程中就充分利用了土壤的蓄熱功能,使用這樣的方式能夠充分體現出古代人類的智慧,而且還結合了當地的特色資源。再比如,福建的土樓,也是充分利用了當地的特色材料所形成的建筑形式,既能夠滿足當地居民的實際使用需求,也充分體現了該地區的地域文化,真正實現了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加大天然材料的應用力度,也是綠色建筑設計的重要前提。
進行建筑設計時融入地域性文化其中傳統符號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藝術形式也存在極大的差異,設計人員應重點提煉陶藝、傳統繪畫等形式中所體現出的紋飾、圖案和符號,將其應用到設計過程中,包括山墻、門窗、屋頂、房檐等結構。在我國,江南園林具備很強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其造型小巧精致,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盡量保留了該地區的文化特點。蘇州園林設計過程中,窗被譽為景觀之眼,在不同的風格造型中,取景窗即能夠實現內外環境的相通相連,也能夠將所有的美景都盡收眼底,使人們產生流連忘返的感受。蘇州的拙政園和博物館雖然只有一墻之隔,在設計過程中使用了江南園林的形式,利用粉墻瓦黛以及園林中的取景窗等多種元素,將其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利用不同規格的取景窗,就能夠更加生動地展現出館內外的景色,而且還能夠與博物館內陳列的文物進行結合,使其相互襯托,在欣賞展品的同時,也能夠更加充分的感受到蘇州園林的獨特魅力。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多元化,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也形成了多元化的表現形式,特別是一些公共建筑,例如博物館、圖書館等等,這些建筑在設計過程中都應該能夠凸顯出當地的地域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體現出當地的特色,利用建筑來表達當地的文化特點。所以進行建筑設計時,需要在裝飾上設計一些具備典型意義的裝飾品,還可以通過設計圖紙來表現出建筑物自身的美感,這樣就能夠有效提高建筑物本身的層次感。針對一些公共建筑進行實際設計時,可以從細節入手利用細節來突顯出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
雙屋頂形式是由楊經文在自家的獨立式住宅設計出的生物氣候學實驗。楊經文是馬來西亞的生物環境學家、著名的建筑師,同時也是生態建筑的倡導者。通過將該地區的氣候和低能耗技術進行有機結合所創立出的生物學氣候。在馬來西亞,廟屋是當地的傳統建筑,其融入了遮雨、百葉等多種過濾設施,使用這樣的過濾形式也為雙屋頂的設計帶來了啟示,設計人員在原有的住宅屋頂上設置了一把百葉形狀的傘,在具備遮蔭效果的同時,也能夠保證自然風的進入,而且還具備了納涼通風的效果。在建筑物內部還設計有空氣通道,也是由隔柵、百葉、玻璃門所形成的,可以根據該地區的天氣狀況選擇開啟或者關閉,房屋的朝向也更好的保證了大部分的房屋都不會受到太陽的直射,而且利用了該地區的西南風特點,在配合目前的主導風向設計水池,使整個建筑物形成了自然空調系統。在該建筑物設計過程中即有效的提煉了傳統建筑的特點,有結合地域性的優勢形成的構造,更好的適應了周圍環境,并不僅僅是在形式上的簡單模仿,是一座具備現代化精神內核的傳統地域性建筑。
竹筒屋具備高密度、低層的特點,更能夠符合南方的氣候特點。現如今在廣州內仍有少量的建筑樣本,竹筒屋是一種單間建筑,其進深較大、開間小,兩者的比例為1:4-1:8不等,其寬度不超過4-5米,長度7-20米不等,呈長方形,一般會排列在狹小的街道兩側,分為中、前、后三個部分。一般前部設計為門頭廳或者大門;中部為大廳,大廳多為單層結構,廳后為房;后部設計為房、廚房或者廁所,三個部分使用天井隔開,利用廊道作為聯系。進行現代化建筑設計時,竹筒屋的一些形式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利用冷巷可以將外界的空氣引入到室內,天井拔風作為動力,這樣就能夠形成循環系統,將室內的熱風帶走,既能夠緩解當地的用地壓力,而且還能夠與炎熱的外界環境相適應,為居民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空間。
總而言之,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與地域文化進行有機結合是時代快速發展的必然需求,同時地域文化在設計過程中,也能夠更好的體現出建筑物的表象和文化內涵,使得建筑物呈現出不同的文化價值,此外,也能夠更好符合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充分融入地域文化,不僅能夠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與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相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