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金正
平度市新河鎮人民政府 山東青島 266715
農業是我國三大產業之一,更是各行各業發展基礎,為其提供了基礎生產資源。農業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國家發展關注重點。在互聯網快速發展時代下,“互聯網+”成為了行業變革的重要技術支撐,構建了現代新型經濟模式[1]。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將“互聯網+”應用于技術推廣之中,能夠促進農業經濟轉型,宣傳優秀的農業種植技術、 養殖技術等,提升農民職業素養,使其成為技術型農民,提高農產品經濟價值,改變粗放型農業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發展長期處于滯后狀態,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模式滯后:我國農業仍然以“小農小戶”的種植、養殖模式為主,農民只能夠在種植、養殖中取得有限的經濟效益。
(2)技術水平不高:“精耕細作”農業種植方式很難推廣機械設備的使用,因此農業種植、養殖技術水平不高,難以實現技術突破。
(3)文化水平不高: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不高,這也就限制了其農業技術水平與農業發展思維,不利于農業發展。農業技術是農業發展滯后的核心關鍵,農民提升了農業技術,才能夠形成技術化產業模式。農業技術發展滯后,是由教育資源不均、農民文化水平不高、農業種植與養殖經驗限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農民很難實現自我技術提升。
在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立足農業產業創新、新業態培養,將保障農村經濟長效發展作為建設目標,把握現代化發展機遇,加大新興產業建設力度,整合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加強農田、水利等多方面基礎設施的修建與完善,重視科學技術作用的有效發揮,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2]。同時,有效調整產業結構,構建農業產品生產、整合、精加工、處理等一體化建設,實現農業產業鏈與價值鏈的互通及延伸,針對農產品交易主體散、小、弱、帶動作用不強的問題,與產地供銷合作社、農民合作社經濟組織合作經營,將分散的農戶、農產品經紀人組織起來,規模化地引入市場;以委托生產、訂單農業等形式,與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利益聯結機制,使產業協同的同時引入新的商業模式,通過扶貧助農、電商平臺、網絡直播等方式,解決農產品生產端和消費端雙方的需求,而且要加快農批市場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整合上下游生產信息和消費信息,并將這些流通大數據挖掘并釋放出來,為農產品全產業鏈協作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最終任務就是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達到鄉村振興快速發展的目的。
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傳統資源競爭逐漸朝著人才競爭轉變。我國嚴重缺少高素質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很少有高校設置相關專業,使得專業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十分稀缺。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人才深入了解農業生產知識,還必須具有農業經濟管理知識,掌握一定的社會學理論。由此,當下要想農業經濟管理科學化,必須注重培養專業農業經濟管理人才,以高校作為切入點,加強高校農業經濟學科建設,不斷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內容。
目前我國大量的農村土地閑置,國家經濟開展土地流轉承包責任制,讓留守于農村的農民、 企業能夠集中閑置土地,發展規模化農業經濟。發展大規模農業經濟,則需要運用現代化農業技術,積極推廣機械設備使用,農民現有的文化水平、農業技術顯然難以滿足農業發展需求。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利用“互聯網+”推廣技術,可以讓農民迅速掌握技術內容,改變其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提升農業產業經濟效益。
農業經濟發展新型模式,不能夠“單打獨斗”,而是要將現有的農業資源集合起來,構建規范化、產業化發展模式,讓農民掌握實用、有效的農業技術。目前,我國農業規范化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①氣象知識問題:農民缺乏準確的氣象知識信息,難以采取緊急農業經濟措施,導致經濟利益受損;②產品標準問題:農民發展農業經濟,依賴于當地市場,并需要遵循一定市場規則,如果農民沒有根據市場要求生產農產品,很容易導致農產品標準不統一,無法滿足采購方需求,導致農產品滯銷。技術推廣人員在推動農業規范化發展時,可以采取以下“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措施:①同氣象部門取得聯系,每日訂購局域范圍內地方氣象信息,并能夠隨時做出氣象預警,將相關信息及時推送給農民;②同其他與農產品檢驗、銷售、市場管理相關的部門開展聯合服務,為農民提供第一手的農產品標準、規格、采購市場需求、價格等動態信息,便于農民調整種植、養殖技術,控制采購價格[3]。
綜上所述,受管理模式、管理理念、過程控制等多方面要素的影響,當前農業大數據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依舊存在諸多方面的薄弱環節與不足之處,制約著農業經濟的持續優化提升。因此,有關人員應該從農業經濟管理的客觀實際需求出發,充分遵循農業大數據技術的基本規律,強化思想認識,優化應用步驟與環節,為持續不斷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取得新成就奠定基礎,為保障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