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瑾
貴陽站客運車間 貴州貴陽 550000
通過調查發現,對標準化作業存在模糊的認知,個人層面:不同工種的職工對安全的認知和危機感各不想同,部分職工尤其是安全風險較小崗位的職工認為一次的違章違紀不會導致安全事故,因為,有些崗位雖然違反了規定,但是并沒有出現安全事故,或者直接就認為標準化作業實行這么長時間,安全事故也沒有避免。這種思想直接表現就是對標準作業認識不足[1]。組織層面:業務科室收到上級檢查通報時直接轉發車間,同時提出整改要求,車間收到檢查通報后,按要求對照問題組織職工中進行傳達學習并擬定整改措施,可是仍然存在同樣問題重復發生的現象。
不少職工缺乏標準化作業意識,基本源由在于他們的思想認識上不夠重視,缺乏危機意識,普遍認為一直這樣工作,并沒有出現什么問題,因此在現場作業的時候,一直憑借自己的經驗來干活,沒有嚴格按照標準化的規定進行作業。也有職工雖然熟記標準化作業的要求,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并不遵守,為了圖省事,把作業標準化拋諸腦后。甚至有些職工即使知道沒有標準化作業可能會發生安全事故,但是心存僥幸,認為就是出了事情,也不一定會落在自己身上。對于客運崗位人員較突出的表現在科技含量較低,作業模式單一,作業中習慣成自然,主動防范意識欠缺,對潛在風險和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提前預想能力不夠,更多的是表現在風險發生過程中去制止和處置。
職工的素質高低是作業標準化水平高低的關鍵和前提,目前,很多一線年輕職工對業務知識只是停留在了解階段,認為車站的工作大多是熟練工,會干活就行;老職工對業務知識僅限于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不愿意去探究改進工作方法和提高工作效率,且觀念的陳舊和思維方式的單一,使他們很難在業務知識上下功夫學習;工種特性所至,不適應高風險工種或專業性較強工種的職工轉崗至客運崗位后,個人心態不健康,一味強調個人困難,只要照顧不愿意付出,抵觸情緒大,不愿意學習和提高。
(1)管理機制不健全,目前的檢查考核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檢查是為了發現問題,考核是為了使職工受到教育,從而改正錯誤的一種輔助手段,將考核對干部進行量化是為了增強干部對現場的管理力度,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執行者的理解偏差導致,用量化數來衡量干部管理水平的指標,出現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的現象,個別干部檢查問題不立即與職工見面,不指出錯誤所在,事后考核,既增大了車間落實責任人的工作難度,更增大了干部與職工之間對方面的矛盾。
(2)職工教育培訓機制單一。目前的職工教育培訓大多存在著對職工的考試培訓,只停留在教職工本崗位做什么、怎么做的淺層面上,而不能多方面、多層次地以崗位教育培訓帶動整體的素質教育,不僅要讓職工學會業務方面的知識,還要讓職工從思想上轉換陳舊落后的觀念,轉變舊有的工作方式、方法,從而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
(3)班組管理不到位。首先在班組長上的選拔任用上,培養周期短,工作經驗少、后備骨干力量薄弱,競爭力不大,培訓上投入不夠,管理知識培訓不系統,相互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經驗交流。其次,在班組建設方面,缺乏規范的運作機制和長效機制,使得班組在作業中不能夠形成長期規范有效的管理方式,因而班組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通過輿論宣傳為導向,使每一名職工都明確地知道,自己既是現場作業中危險源辨識的參與者和風險控制的執行者,更是現場標準化管理的最終受益者,讓每一名作業人員都知道標準化管理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嚴格的質量要求,而是為了保證每個職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證每名職工的利益不受損害,從而把標準化作業的最終目的體現到對職工的人文關懷上來,同時形成規范的工作流程。
通過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掌握標準化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加強標準化管理。建立完善的作業標準系統,最新的作業標準規范,組織有關部門深入現場作業崗位進行調研,根據實際的情況對各種作業標準進行修訂,確保現場作業標準的時效性,通過鐵路信息網絡管理系統進行發布,實現資源共享,減少作業標準不統一、作業要求有差異、作業規章更新不及時的現象,利用大數據網絡平臺,讓職工能夠隨時閱看,對照標準作業,開辟討論平臺,暢通渠道,讓職工可以發表建議,共同參與,掌握一線資料總結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做好作業標準化管理的工作。
管理層面對作業標準化的重視程度是現場作業標準化的關鍵,在實際工作中,在分析查找問題根源時,都會提到思想不重視的情況,因此如果不從標準化作業抓起,就無法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雖然鐵路一直都將保安全放在首位,作業標準化已經實行了很久,但是單位之間的成效差距依然較大,效果顯著與否,根本原因就是管理者是否真正重視作業標準化問題,如果領導都不重視這個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作業不標準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直至會造成安全事故頻繁發生。
隨著安全管理力度的不斷加大,安全第一的理念要根植人心,對職教培訓工作的要求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認識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現場作業標準化,要在職工教育培訓上下功夫,培訓既是為了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為了提高參與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
總之,任何作業標準都需要職工去執行,培訓要從技能、安全和職業道德三個方面進行,通過培訓既能提高作業人員的業務技能,又能培訓自身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當作業人員提高自身業務技能和安全意識后就能更好地掌握作業要求,同時又能有效地對各作業環節的風險進行辨識與控制,更能適應現場標準化作業的管理要求,如此才能為執行好作業標準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