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久魁 程佳 鐘秀 胡敏潔
浙江省二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2
混凝土結構施工過程中裂縫問題頻發,一旦出現裂縫可能嚴重影響建筑物的性能,限制建筑物的后期使用。為此,要求有關人員結合混凝土裂縫實際確定造成裂縫的主要原因,并以此為前提,確定科學有效的裂縫治理方案,以促進混凝土主體結構安全性能提升,打造高質量的建筑工程。
對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混凝土是其中重要材料,其在民用建筑、交通工程建筑及水利工程建筑領域都得到了廣泛運用。混凝土自身具備良好的環保和經濟性能,且與建筑結構穩定性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為充分確保建筑整體施工的質量,要求將規范的施工流程和穩定的施工操作為首要前提,而混凝土一旦成型便具備了良好的整體強度,因而在建筑施工中實現了廣泛運用。但是,將混凝土應用于建筑工程實踐中難免發生裂縫問題。大量建筑實踐表明,可能有多種因素造成混凝土裂縫,只要存在混凝土裂縫問題,便會嚴重影響建筑的整體安全性,為此要求及時處理混凝土裂縫問題,下文將對此展開探討[1]。
在使用混凝土時,要求為其提供適應其使用標準的環境,從施工順序著手,充分確保混凝土攪拌階段質地的均勻性,同時,充分把控混凝土攪拌時間。實施混凝土澆筑,應盡量避免出現施工順序顛倒的情形,若無法在澆筑時展開對于澆筑速度的合理化控制,便可能引發嚴重的混凝土裂縫問題。同時,若混凝土振搗速度及幅度過大,也可能相應限制混凝土成型。為此,要求積極關注混凝土結構的均勻性和密實性。但是,由于實際操作流程相對繁瑣,對各環節之間配合的有效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若無法進行充分有效的時間控制,便可能相應增加混凝土裂縫的風險。
需要依據混凝土配置標準選擇材料,以充分確保材料的質量,同時,針對水泥的用量予以控制,將其用量控制在500kg/m3以內,將石灰比保持在0.4-0.6之間。若未能將混凝土混合比控制在此范圍內,則可能相應影響混凝土自身質量,帶來嚴重的混凝土裂縫問題。一般而言,如果在進行混凝土配比時所使用的水泥量過多,則可能相應降低水灰的成分含量,進而引發嚴重的水化熱問題,對后期凝固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同時,若配比過程中的水泥含量相對較少,且水灰成分過多,則可能導致水泥在成型過程中被大量水分浸泡,進而影響混凝土的抗壓性能,增加混凝土裂縫風險[2]。
能否在施工過程中針對建筑結構予以合理設計將會直接影響混凝土的狀態。若無法充分關注結構的承受能力,超出結構的實際荷載能力,則可能嚴重影響建筑結構的穩定性。以結構中斷面層區域為例,該位置的承受能力會受到一定限制,一旦超出某一指定范圍,則可能造成結構變形,進而引發混凝土裂縫問題。
結束混凝土澆筑施工操作后,要求有關人員立即開展養護工作。若相關人員無法進行及時合理的養護,未能深入落實各項養護措施,便有可能嚴重影響混凝土的性能,造成混凝土裂縫[3]。
如果混凝土結構已經發生了氧化,則可能因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使得混凝土自身結構變形,進而造成混凝土外部結構不一致。同時,由于混凝土結構表面拉力不斷提升,造成裂縫問題十分突出。如果混凝土結構發生了收縮裂縫,則裂縫通常產生于混凝土結構固化完成后15天左右。
以混凝土結構的硬化周期為例,其硬化周期可能受到來自配比的嚴重影響,導致混凝土結構自身強度相對較低。如果混凝土結構所處的施工環境十分干燥,則可能因為結構表面水分的過度蒸發而造成結構變形,進而造成混凝土結構裂縫。針對造成塑性收縮裂縫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其最主要原因在于分布不均勻且不連續。
由于水利工程自身工程量相對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混凝土施工的固結時間。同時,在混凝土實際硬化階段可能會被水化作用所影響,進而產生過度的水化熱,限制水利工程的整體結構。若施工速度相對較快,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水化熱的消散速度,使得混凝土結構的表面溫度嚴重低于內部溫度,造成較為突出的上下結構溫差。
由于混凝土自身的結構分布均勻性相對較差,使得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常常發生各類不均勻沉降問題。此外,如果在實際施工階段發現了許多不合理的模板工程設計,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沉降裂縫的發生風險。此外,由于沉陷裂縫通常呈現為穿透裂縫的形式,如果表現出寬度不均勻的質地,則可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沉降差異影響[4]。
針對混凝土的結構予以設計,要求充分利用具有中低強度性能的混凝土結構。需要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針對大范圍混凝土施工的表面予以充分控制,向其中增加一定量的鋼筋,避免因結構收縮而造成混凝土結構裂縫。采取此類方式可以有效緩解因溫度裂縫所造成的影響,讓結構整體的協調性得到充分保障。為此,要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充分關注溫度裂縫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執行后續操作,讓各個施工流程得以建立充分銜接。
實施結構設計優化,要求嚴格落實相關設計標準,按照規范化的程序開展,同時,與施工現場實際狀態相結合,建立對于建筑結構標準性的全面分析。若整體混凝土結構中表現出體積過大的問題,則可以針對沉降縫予以充分調整,以有效規避因施工縫所引起的各類不良影響,避免因熱脹冷縮而影響混凝土材料性能。要求從細節處著眼積極開展混凝土結構優化設計,高效解決建筑施工過程中的常見裂縫問題,以充分保障混凝土施工的整體質量。
首先,要求嚴格按照有關標準要求確定混凝土原料的配比,并據此采購所需的材料,在材料運送及進場全程做好材料質量控制。以砂石等原料成分為例,針對此類材料實施粉碎處理,要求充分關注有關工藝條件的需求,以充分滿足原料的質量為前提,設計出適應參數標準的原料配比。要求在建筑施工階段制定清晰的原材料審核質量檢驗報告書,同時,借助抽樣檢測的方式進行原材料檢驗,待確保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針對混凝土材料實施配置,可以向其中增加一定量高吸收率的骨料,以促進混凝土干縮性提升。若加入具有更大粒徑的骨料,則可以實現對于水泥漿用量的充分限制,以相應降低混凝土的干縮率。在混凝土之中加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可以實現對于水化熱的有效控制,將水泥及水分含量控制在相應范疇內,以充分規避混凝土成型變化等問題,避免因混凝土內部成分不均而出現裂縫,同時,可以相應降低外界環境的干擾。
增加截面面積可以起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在實際施工階段針對建筑物的結構進行混凝土外包加固處理,可以有效提升區域構件的截面積。在改變構件截面積以后,相應的鋼筋數量也會得到顯著增加,進而提升建筑整體結構的強度,使其承載性能得到充分強化。在混凝土裂縫狀態下,要求嚴格依據標準執行方可充分確保后續工藝的質量,以降低不安全因素的產生風險。采取增加截面面積的方式,其實際操作流程相對簡便,可以很好適用于不同環境,因此已經在建筑工程實踐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增加建筑區域構件的截面面積,其中涉及了不同種類的加固技術,分別為單截面及多截面加固施工等。要求與施工現場實際相結合,確定合理的施工加固方案,同時,結合配筋量的實際要求予以判定。在實際加固時,需要充分保障配筋的實際承受能力,使其得以超出混凝土的澆筑限制,進而確保澆筑全程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為此,可以在加大截面的同時適當增加配筋的數量,以確保混凝土的強度為前提,使其穩定性和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5]。
溫度也是造成混凝土裂縫問題的一個常見原因,要求將正常狀態下的建筑工程施工溫度保持在28攝氏度以內,一旦超出這一溫度限制,則可能造成混凝土裂縫問題。以夏季施工為例,由于這一季節比較炎熱,平均溫度可能達到30攝氏度以上,要求在施工過程中針對施工時間予以充分限制,盡量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施工,以免因白天溫度過高而對混凝土的狀態及使用性能造成影響。需要針對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溫度予以嚴格把控,確保混凝土在成型過程中可以處于穩定的環境狀態,進而確保施工后的整體建筑質量。
針對混凝土的溫度于嚴格管控,要求積極落實各項監測工作。在確定具體的溫度控制方案時,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選擇。①可以利用塑料薄膜進行覆蓋,以充分維持混凝土自身溫度,確保在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不會影響混凝土自身的性能;②在混凝土材料之中加入一定量的骨料成分,以充分提升其屬性,同時,在實際使用階段可以向其中摻入一定量的摻合料和增塑劑,以實現良好的水泥替代效果,降低水泥用量。③在實施混凝土攪拌時,要求針對用水量予以合理控制,充分運用碎石實現對于澆筑溫度的靈活調整,以充分降低因溫度因素而對混凝土性能所造成的影響。④實施防曬隔熱措施時,需要充分關注混凝土的密實度,避免影響其性能。
在結束混凝土施工后,要求開展定位測量工作,需要盡量避免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發生負壓過重的情形。在混凝土施工結束的一天內,只能運輸吊裝轉運某些小型材料,同時,必須做到輕拿輕放,以免對施工現場造成損壞。待施工72h后,方可陸續實施樓面模板施工等工作,以充分確保區域內的抗壓力及抗沖擊能力,以保障混凝土澆筑質量為前提,嚴格遵守有關規定要求,以免因人為失誤而造成混凝土裂縫。同時,要求嚴格把控開展混凝土澆筑工藝的具體時間。
針對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予以控制,要求結合施工現場實際確定具體的澆筑高度,通常采取分層澆筑的方法進行澆筑。在完成上層混凝土澆筑施工后,要求進行質量檢驗,待檢驗合格后,方可繼續開展下層混凝土澆筑施工。為了讓混凝土澆筑的質量得到充分保障,要求針對澆筑速度予以合理控制,以確保澆筑均勻性為前提,避免因中途停工而造成前后澆筑難以銜接。最后,在結束混凝土澆筑施工后,要求積極采取合理的保溫方式,將施工現場的溫度控制在合理范疇內。若施工現場溫度過高,則需采取必要的冷卻處理措施,以免發生混凝土裂縫[6]。
綜上所述,針對混凝土裂縫予以控制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要求有關施工人員建立對于混凝土裂縫控制工作的全面認知,積極制定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以充分確保混凝土的性能,讓整體建筑施工質量得到充分保障。為此,要求積極利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展開對于混凝土施工各個流程及環節的充分管控,以更好達成混凝土施工的預期目標,讓混凝土施工的整體質量得到充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