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晨
沈陽石油化工設計院有限公司 遼寧沈陽 110000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展現了城市的形象,建筑群所代表的地域文化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城市建筑風格能夠彰顯城市的精神氣質,這種氣質也傳達出地域文明。為更好地傳達城市的內涵,有必要在建筑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在保留地域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地域文化,積極培養高水平的建筑人才,充分展現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建筑設計中應用地域文化,是通過建筑對地域文化的呈現與表達。即是將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設計,通過建筑將地域文化特色呈現出來,賦予建筑獨特的地域精神面貌。將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設計,一方面能夠賦予建筑更高層次的精神功能,提高建筑整體品質,與地域文化融合的建筑,不再是單純具有使用功能的建筑物,而是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借助現代建筑的呈現,是對地域文化的一種發展與創新,對于豐富地域文化體系,完善地域文明系統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現代建筑設計師要能夠將地域文化合理應用至建筑設計中,充分展現當地建筑風格,形成具有獨特魅力的建筑體系[1]。
建筑既是彰顯建筑文化內涵的主要工具,又是凸顯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載體。在我國傳統建筑中,地域文化與建筑文化的融合體現的淋漓盡致。如北京四合院、陜西窯洞、湘西吊腳樓、客家土樓等。在地域文化與建筑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也充分凸顯出傳統文化與建筑設計之間的緊密聯系。可以說,建筑為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提供了必要的載體,而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則為建筑設計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的有機整合,不僅可以豐富建筑設計形式,推動建筑設計逐步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還能充盈建筑內涵,提升建筑價值。名勝古跡就是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型代表。
城市在開展建筑設計的時候,首先要確定的就是建筑的主題,主要指的就是文化主題,因為文化主題當中包括的內容比較多,比如說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城市的精神等等,也只有通過這種途徑才能夠確保城市的建設和城市所具有的精神文化相結合。典型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說莊惟敏設計的延安大學新校區,就充分體現了延安地區的特色,也就是優秀的紅色文化,而武漢市的辛亥革命歷史文化遺跡設計也充分的體現出了武漢人民在歷史斗爭中的精神。建筑的文化就是這樣體現出來的[2]。
因為地域環境、氣候等條件的不同,不同地域的建筑在功能性方面會有所側重,因此設計風格也有地域差異。比如我國的東北地區,地理緯度較高,冬季漫長而寒冷,降雪量較大且不易融化,堆積時間較長,因此該地域的建筑在設計時必須要考慮防寒保暖和承重能力,所以東北地域的建筑墻體較厚且堅固,屋頂坡度較大,保證足夠的承重力和保溫性能,且采光要充足,因此建筑之間的間距也相對較大,建筑整體較為分散,建筑單體較厚重。而前面提到的傣族竹樓多為上下兩層的樓房設計,是因為當地的熱帶季風氣候導致降雨量大,氣候濕潤,兩層樓房的設計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一樓用來飼養家禽不住人,二樓則更適合人們居住和生活,通風透氣且更為干燥舒適[3]。
建筑設計的過程,也就是詮釋設計語言,表達設計情懷的過程。建筑設計并非是單純意義上的仿造復制,而是在傳承和保護地域文化的基礎上,通過材料、質感與裝飾色彩等途徑,真切表達建筑語言的文化隱喻。例如,走進蘇州博物館,能夠感受到強烈的整體感。盡管博物館屬于現代化建筑,但其中仍保留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使得整體建筑與江南水鄉的文化氣韻水乳交融。總之,建筑設計中語言文化的隱喻表達,對緬懷古文化,贊揚新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重構即是重新組合構成,通過提取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符號,在打散與分解之后,將其融入到建筑設計中,使地域文化內涵以抽象的形式,表現在建筑形態當中。但是,建筑設計對地域文化的重構,不是將地域文化符號在建筑設計中進行簡單的變形與堆砌,而是追求現代建筑與地域文化的和諧統一,使建筑在具有現代感的同時,也能夠表征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在北川文化中心設計中,將北川羌族地域文化中的自然環境特征、傳統建筑形式等元素提取出來,融入到建筑屋頂設計與建筑整體形態設計中,并且運用山石砌筑的方式進行建造,將對地域傳統文化的提煉與重構以現代建筑語言表達出來,使人們充分感受到文化中心的古樸與大氣[4-5]。
在城市發展建設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融合地域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促進城市的發展,提升城市所具有的影響能力,在進行建筑物的設計過程當中,一定要體現出建筑的現代感和藝術感,通過細節展現出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