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光
青島易科檢測科技有限公司 山東青島 266000
雖然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在當下,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依然嚴峻,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還沒有從根本上獲得扭轉,生態環境破壞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1)大氣環境污染嚴重:雖然我國大氣污染近些年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冬季,霧霾天還總是會出現,這跟我國長期使用燃煤有很大關系,煤炭消耗大,導致部分地區酸雨污染嚴重,尤以西南和東南部酸雨區最為突出。
(2)水環境污染呈現惡化:全國各大河流湖泊有近半數受到嚴重污染,將近90%的城市水質超標,幾千公里河段內的魚類幾乎全部滅絕,百分之五十左右的中小河流不滿足漁業水質標準,每年的污染死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四億元之多,嚴重威脅到了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利益。
(3)噪聲和固體廢棄物污染依然嚴重:城市道路噪聲污染嚴重,且很多城市呈現惡化態勢,據相關數據監測,大多數城市噪聲聲級超標,全國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在噪聲污染環境下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環境中,還存在另一大污染現象,就是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廢棄物,這些廢棄物每年都在以兩千萬噸的速度快速增長著,極大的威脅著城市居民生存健康。
(1)很多物種瀕臨滅絕:我國有著非常豐富的生物以及植物種類,然而在生態環境破壞之下,諸多動植物瀕臨滅絕,它們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生命受到威脅,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有將近五千種高等植物處于瀕危狀態,占比達百分之十五以上。
(2)植被破壞嚴重:作為生態系統重要支柱之一的森林系統近些年破壞嚴重,成熟林儲量已經大幅度減少,由于過度放牧,以及沒有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我國草原資源也出現大面積退化、沙化現象,導致風沙嚴重。
(3)土地退化嚴重:我國土地沙漠化自建國以來一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同時還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目前面積已達一百七十九萬平方公里。
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應該有相關的法律作為基礎,才能更加有效的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在我國已經頒布了一系列環境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我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一是做好立法方面的完善,要積極并大力的對有害的物質進行有效管理,并針對于這方面做好法律法規的納入;二是對生態環境的責任機制進行完善,在相關法律中要明確的規定,如果在工作中出現工作怠慢、不負責的狀況應該要承擔怎樣的后果,并在此過程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發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三是完善相關的監督制度,并嚴格的執行其權力[1]。
統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和實際分工。環境保護部門負責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的統一管理。一方面,從貫徹全新發展觀的高度,立足強化自身責任的實踐,根據環境保護的基本情況,為政府部門提供科學參考,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的出臺。深化部門溝通協調,建立多部門綜合協調機制,調動各部門力量,把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融入具體工作,以便于更好的解決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內環保部門的任務很多,具體監管壓力很大的問題。
在生態環境污染防治之中,既要注重預防,又要做好控制。把以往和現在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結合起來,嚴格控制新出現的污染項目,并對新的環境污染項目進行有效的評審,嚴格控制建設和實際運行,強調生態環境安全性的導向作用,實現環境風險全過程監測,在這樣的狀況下從初期缺乏法律監管問題中,進一步提高監管的門檻,避免生態環境污染。對于全新項目,我們從初評階段就開始介入,實現了對生態環境污染的先進監管,在項目源頭上聽取不同的意見,在這樣的狀況下才能精確減少漏洞和失誤的發生,使全新項目能夠滿足生態要求。要求項目監理對于事前、事之中、事后實施全過程的監管,將環境污染問題的監理壓力分散到各個環節中,降低事后的集中監理壓力[2]。
第一,對于生態環境保護來講,此項工作是一個長期工程,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使環保意識傳遞到每家每戶,每個人的心里,其宣傳方法上可以使用報紙、廣播、傳單以及板報等。做好生態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宣傳,然后做好相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人員的培訓,讓管理人員充分的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性,在根據實際的狀況提高管理人員,領導干部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上的運籌能力。
第二,在各個學校中進行生態環境保護課程的開始,使學生從小樹立生態保護的意識,并在學校課余時間中進行一些有關于生態保護的活動,使學生更加充分的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把生態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理念進行及時的滲透,幫助孩子從小形成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第三,在黨校或者是各個行業中進行培訓,做好環境保護內容的學習,加強領導干部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關系的能力,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得到良好的發展[3]。
總的來講,環境保護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涉及千萬人民的生活和利益,涉及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生態環境保護中需要完善各種機制,并統一調整,努力形成政府環保部門的統一監督管理,以及各企業的統一監督管理的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