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英
阜新玉龍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遼寧阜新 123000
“安全第一”是施工過程最基本的要求,施工人員的安全保障,安全生產應貫穿于施工過程全過程,做到事前有預案,事中有措施、事后有記錄,做到用安全保生產,安全保質量、安全保效益。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指管理者對生產活動行使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的職能,以保證生產過程中不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管理活動。安全管理可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進行區分,宏觀層面指國家從思想指導、機構建設、制訂法律法規等方面約束生產各方的安全行為,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政府機構。微觀層面指安全生產主體根據國家發布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來進一步規范工人和管理者的安全管理。下文將從施工單位和政府監管部門兩個角度分析建筑安全管理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1]。
首先,安全事故發生后,用科學認真的態度按照有關規定調查處理,根據施工損失及人員傷亡情況評價事故等級,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上報。其次,要準確調查事故發生的原因,分析施工安全事故的全過程,明確施工安全事故責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進一步發展,施工企業要積極配合事故調查人員或調查組的工作。最后,做好事故發生后的后續補救處理工作,以事故為例對全體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教育警示,提高全員的安全意識。
(1)對國家相關安全法律法規進行詳細研讀,對其理解進行加深,以此為根據,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安全管理制度。設立相關的安全檢查組織,設置安全管理人員,對其進行安全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并進行考核。
(2)成立監督委員會,對成員進行正規培訓,增強組員的責任感和專業能力,對工程項目的整個過程進行巡邏和監管,排查安全隱患,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巡查力度,提高員工的警惕性,使得員工在工作過程中都能保持警醒的狀態,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2]。
在施工安全管理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需要根據基坑、地下室深度、地質資料等制定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確保土石方邊坡的穩定性;針對腳手架、吊籃、安全網、洞口等,制定人員墜落的技術防范措施;針對外用電梯、井架、塔吊等垂直運輸機具的拉結要求,制定倒塌防范措施。除此之外,安全措施主要分成防止安全事故發生的措施和減少安全事故損失的技術措施。其中,防止安全事故發生的技術措施主要有消除危險源、危險物質、隔離、減少故障和失誤等。減少安全事故損失的技術措施是在事故發生后,迅速控制局面,防止事故擴大,避免引起二次事故發生,從而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如隔離、個體防護、設置薄弱環節、避難與救援等。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業主的基本需求以及監理單位安全施工的標準,配置好安全設施。安全設施一定要按照國家批準,符合標準后引入到施工現場,按照具體工藝做好建設工作,負責安全工作的人一定要對其質量進行有效檢測,并在工作過程中進行合理監督。與此同時,在施工監督過程中,一旦發現設備使用存在問題以及安全隱患,則要立即停止使用,對設備進行檢查和維修,發現問題則要及時更換或修理,定期檢測,確保設備在施工中能夠正常進行。并且維修人員在維修檢測過程中應將情況如實記錄,由專職人員簽名[3]。
現今世界,借助大數據技術,構建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系統還可以對建筑施工中安全事故發生的頻率及特點、成因等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基于這樣的原因,在實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時,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建筑安全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和智能化的方法。其次,對于施工過程中具有偶發性且專業難度高的管理難題,借用現代化技術可以進行現場3D模擬,然后有針對性的予以解決。最后,建筑施工企業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掌握時下先進的工藝技術,并根據生產要求運用更加環保安全的是建筑材料和機械設備,及時進行更新換代,增強企業的專業水準和安全管理能力進而有效增強安全管理的技術含量。
對施工一線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更應豐富培訓形式,堅持“易懂、易記、易操作”的原則,多采用實物、影像、現場參觀、親身體驗、事故分析、現實說法等生動形象和直觀的教育模式,通過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示,激發施工人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培訓效率與質量。尤其是大中型企業,要盡快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新形勢,加快安全生產教育培訓信息化建設步伐,積極推進“互聯網+安全培訓”模式。一方面培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培訓對象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進行課程選擇;另一方面,通過充分發揮網絡數據分析和統計的功能,可實現教育培訓管理、考核發證、培訓檔案查詢等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員工安全教育培訓檔案,不斷提高安全教育培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總之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問題刻不容緩,施工主體應該加大對企業施工過程的監管力度,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追加安全管理環節的資金投入,借助現代化的智能工具對企業安全問題進行管理,從根源消除企業潛在的安全隱患,降低企業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促進企業和社會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