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曉
湖北水總水利水電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武漢 430000
隨著建筑行業施工技術的逐漸強化,建筑工程節能技術逐漸被廣泛應用于現代化的建筑項目施工過程中,能夠充分提升建筑施工和使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新型綠色節能技術能夠在建筑工程中充分節約資源,另一方面,綠色節能技術能夠減少對建筑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性影響,與周邊環境形成有機的統一體。在施工過程,充分減少傳統建筑資源的使用,推動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建筑工程節能施工技術的應用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我國能源的施工效率,減少建筑施工和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浪費,避免能源資源浪費賀生態環境污染。節能施工技術在建筑整體設計和施工中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由于新型環保材料的節能優勢更加顯著,通過充分保障環保材料的質量和規格標準,健全新型建筑環保材料的市場秩序,能夠有效及時地解決當前建筑行業節能材料緊張的問題,同時能夠有效強化建筑物結構的穩定性,提升建筑物投入使用之后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節能施工技術能夠明顯節省建筑施工的資金成本,提升建筑物投資建設的經濟回報,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建筑工程項目到社會效益提升。實際上,建筑工程的節能系統在實踐中應用非常廣泛,對于建筑行業的整體環保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建筑行業內部必須充分重視建筑工程的節能系統的建設和施工,不斷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從而更好的體現節能技術的應用價值。
建筑工程設計方案在工程整體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設計師在設計期間必須充分樹立自身環保意識,實踐過程中設計師常常出現節能技術應用不全面的現象,忽略了引進新型節能施工技術和新型環保材料。總而言之,由于建筑工程設計團隊對于綠色建筑知識和節能技術的關注不夠很充分,工程設計方案中并提現綠色建筑的建設意識,忽略了整個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才導致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時候出現的資源浪費問題。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之下,建筑工程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對于資源和能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資源應用不合理現象,對周邊環境也造成了許多破壞性影響,環境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造成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新型綠色節能技術的不足,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導致現有的建筑施工技術不能滿足環保節能的需求,無法從根本上改善環境污染到問題,能源緊張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嚴重。由于我國對于新型綠色節能技術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科研與生產投入兩個環節的銜接不連貫,建筑行業內部缺乏新型綠色節能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機制,這些問題導致了我國綠色節能技術的水平不足,主要體現為新型綠色節能技術標準匱乏、節能技術質量無法保證、設計人員節能理念不足等等。
由于我國新型綠色節能技術的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必須提升新型綠色節能技術的環境適應性,再建筑行業內部實現更高的推廣普及率,吸取過往項目的建設經驗,努力縮小現有節能技術與國外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首先,技術創新需要從節能施工的設計方案入手,在設計與規劃過程中實現節能技術的時代化創新,創建綠色節能建筑的自主知識產權,進而將其廣泛投入生產。技術創新在節能和環保方面需要改進的還有很多,建筑工程的設計施工過程中必須更加重視節能技術的應用,不能敷衍了事。建筑工程本身對周邊環境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作用,節能技術能夠在優化資源浪費的同時實現周邊環境的協調統一,從而美化建筑工程的整體外觀,充分發揮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建筑行業的綠色節能材料還很不齊備,環保節能材料的市場內部秩序較為混亂,沒有統一規范的交易規則,環保材料的質量和規格標準也得不到保障。只有健全建筑材料市場秩序,才能解決當前建筑行業節能材料緊張的問題,避免建筑施工過程中出現能耗較高的現象。面對我國建筑行業由粗放型向技術型方向轉型的現狀,我國建筑行業就必須把開發綠色節能材料當作發展的重點。隨著建筑行業內的節能施工技術逐漸完善,建筑節能材料市場也需要進一步的健全完善,新型環保建筑材料需要被深入挖掘,同時研發探索更加先進的綠色環保建筑工藝,實現建筑工程設計方案的優化提升,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更全面地考量環保節能的目標。
另一方面,新型環保節能材料的引入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核,首先材料的選擇過程必須受到重視,一方面,建筑材料本身的使用性能是根本需求,另一方面,新型材料應當具備明顯的節能環保特色,能夠避免環境污染、能耗過大的問題。保證新型建筑材料的實用性和節能性,能夠充分滿足不同階段的建筑工程節能需求,有效地降低建筑工程設計施工和實際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損耗,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潮流之下的建筑行業節能環保目標,推動建筑行業在新時代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由于建筑工程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對于資源和能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建筑行業內部必須充分重視建筑工程的節能系統的建設和施工,不斷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從而更好的體現節能技術的應用價值,實現我國建筑行業由粗放型向技術型方向轉型。首先,工程團隊內部需要建立深入人心的節能理念,實現設計方案的環保型,其次,重視新型環保節能材料的引入質量,保證節能施工技術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