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平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致力于建設應用型高校,培養為社會服務的應用型實踐人才。外貿與外語系國際商務專業設立經濟數學課程,旨在通過經濟數學的學習,為以后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并服務于就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數學在經濟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經濟數學作為國際商務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已經逐漸滲透到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的學習中,如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財務管理學、國際金融、項目管理等都需要用到數學知識。如果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在大一打基礎階段不能有效掌握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的相關知識,在以后的專業課學習中將面臨困難,進而阻礙學生對專業課學習熱情,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降低人才培養質量[1]。
經濟數學和專業課沒有有機結合,各自孤立存在,授課過程中缺乏對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仍舊采用傳統的黑板板書方法,較少使用數學軟件對模型、圖形進行展示,給學生直觀的印象,趣味性低、可操作性差,偏重理論教學,弱化實踐教學。
自2016年國際商務開設以來,以往經濟數學的課程由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組成,授課教師為數學專業,講授知識偏重數理基礎知識,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知識了解不足,在實際應用方面欠缺,忽視數學在經濟中的應用性[2]。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參差不齊,幾乎一半的同學高考中數學成績不及格,基本的初高中知識都無法熟練運用,導致在高等數學的教學中存在一定困難,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講解基本知識。
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中,經濟數學為80個課時,在大一上學期講授完畢,時間緊張,而傳統的經濟數學教材多為微積分知識的內容,知識量大,理論性強,對數學概念、公式推導花了很大篇幅講解,而這些理論知識在以后的專業課中用到的幾率很小,同時,學生缺少專業課中要用到的線性代數和概率論知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是教師們教學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經濟管理中的各學科之間有較強的內在聯系和邏輯性,在國際商務專業課程學習中,用到很多數學知識。如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課程,通常要將經濟問題運用數學模型表現出來,往往需要一個或幾個中間變量將幾個變量聯系起來,這種思維方法和數學中把幾個簡單函數通過中間變量變為復合函數的過程類似,比如IS-LM曲線,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價格和產出之間的關系,它是由儲蓄函數S=S(Q)、投資函數i=i(r)、貨幣供給函數、貨幣需求函數推導得出,通過函數圖像可以清晰直觀地看出兩者之間的關系。同時,在對經濟走勢做出預測時,需要運用極限的知識。
財務管理這門專業課,涉及到很多財務會計報表,其中,報表的核算需要運用相關數學知識處理,通過對財務核算結果進行分析,需要使用概率論中的概率分布、方差、協方差知識來解決單項資產的風險和報酬、證券組合的風險報酬率問題。因此,經濟數據的統計在經濟管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3]。
采用“案例驅動”的教學方法,在每一模塊進行教學時,將與國際商務專業知識相關聯的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引導廣大學生將基礎數學知識廣泛遷移運用于自己的各個專業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在各個專業領域對于基礎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1]。
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互動教學,建議增加網上互動授課的教學形式,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擴展課堂教學討論空間。線上可以利用超星平臺、騰訊課堂等網絡學習平臺將課程PPT、練習題和相關教學視頻發布在平臺上,可以通過設置學生觀看視頻的次數、時長,重復多次做練習題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在網絡平臺上,學生遇到難解的問題時,可以及時與老師交流,做到及時反饋、透徹解答。
現有的課程評價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時成績占40%,而期末卷面成績則占60%,學生的期末卷面成績所占到的比重仍然很大,進行教學改革后還需要更加注重學生過程性的評價,更加注重評價學生平時的課堂學習態度、學習能力表現,增加學生過程性學習在考核中的比重。
傳統的經濟數學把微積分放在大一上學期,安排80個課時,線性代數和概率論放在大一下學期,課時多,理論性較強且相對抽象,對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來說,理解交難且對以后的專業課學習針對性不強。經過優化后的《經濟數學》教學內容如下;其中微積分安排40課時,主要內容是導數與積分的概念與簡單計算;線性代數安排20課時,主要內容包括行列式、舉證、線性方程組的基礎理論計算;概率論安排課時為20課時,主要包括概率基本理論和初步的統計計算方法。
經濟數學是學生了解經濟管理理論、掌握經濟分析方法、處理國際商業問題、解決金融、保險和經濟等問題的重要基礎,經濟數學的改革要以經濟應用為主線,適當減少理論難點,內容方面要突出經濟應用實例和數學理論知識的有效融合,使學生在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方面獲得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基礎運算能力,增強學生對國際商業相關經濟問題初步處理的能力,為之后專業學習奠定必要的數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