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樺
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貴州貴陽 550081
由于裝配式建筑的構件,包括混凝土構件和鋼結構構件,它們都是先在工廠按照尺寸進行生產后然后運輸到現場進行組裝。在工廠的生產是以流水線和模塊化的模式進行生產,因而更能進行質量檢測和控制,從而保證了每個組裝構件都能滿足相關標準要求,運輸到現場后又能按照模塊化進行組裝,施工責任明確,從而保證了裝配式建筑的質量穩定和結構安全性。
傳統建筑模式能耗大、利用率低,裝配式建筑結構在工廠制作,通過構件的預制可以有效解決該問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長期使用過后,所殘留的建筑材料還能二次利用,可以大幅減少對水電的消耗,前景廣闊。其次,以前的傳統施工模式中有部分鋼材因施工意外而被浪費。裝配式建筑可以提高結構零件的利用率,并帶動施工零件或配件等相關產業發展,同時解決資源過剩等問題[1]。
因為裝配式建筑結構有很大一部分工序已經完成,只需要現場的裝配及后期的工期,減少了現場澆筑、等待固化等工期,所以可以大幅降低現場的施工工期。根據實測項目,以全裝配式豬舍為例,相比傳統建造方式工期縮短了50%左右。
隨著現代工業化的來臨,體力勞動者越來越少,技術工人越來越多,而裝配式建筑正好緩解了這一社會難題,因為裝配式建筑只需要吊裝、裝配、測量等工人,不需要現場拌制砂漿、捆扎鋼筋、組裝模板等工序,減少工人的施工人數[2]。
2010年以后我國出現了明顯的勞動力短缺,以及嚴重環境污染等問題,政府意識到現澆結構面臨的相應問題,相繼出臺了大量政策,鼓勵和引導建筑向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裝配式建筑從此進入了恢復發展期。2016年以后中央及地方密集出臺了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政策,裝配式建筑進入快速發展期。2016-2018年,中央及地方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政策密集出臺。2015年11月14日住建部出臺的《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綱要要求:計劃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筑的比例50%以上。住建部于2017年3月23日發布了《“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辦法》《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管理辦法》。2017年起住建部積極推進裝配式建筑試點工作,包括示范城市30個,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195個。這些政策文件都清晰地表明,發展裝配式建筑是我國的大政方針和未來建筑發展方向[3]。
在建造過程中,能耗一直居高不下,傳統建筑施工階段的能源消耗占到整個建筑生命周期總能源消耗的23%,部分建筑占比甚至達到60%,裝配式建筑具有節能環保,質量輕質可靠,節省工期、勞動力、模板等優點,但是也伴隨著一系列的相關難題,直到現在仍然有待解決。隨著裝配式建筑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裝配日新月異。
在歷經裝配式建筑側重于規模數量發展的初期階段后,越來越需要企業尋求核心技術的創新點。通過建設、科技、工信、教育等部門加大對相關單位科研攻關的支持力度,成立專門技術研發部門、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與高校或大型設計院合作課題研究等方式,圍繞鋼結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全裝修的先進適用技術、工法工藝和產品研發等開展科研攻關,集中力量突破設計標準化及模塊化、套筒灌漿、樓板平整和坐漿、板縫質量檢測等技術瓶頸,提升成果轉化和技術集成水平。此外,我國在人工智能、物聯網領域已走在世界前沿,應加快實施智能建造、BIM管控、產業鏈整合等舉措,將信息化與裝配式建造技術深度融合,讓“科技賦能”凸顯裝配式建筑的核心競爭力及優質效益。
目前,囿于對傳統建造的直覺判斷和慣性認知,很多人缺乏對裝配式建筑概念和施工建造過程的認識和理解,對裝配式建筑的認可度有待提高。應通過行業展會、企業推廣及專家宣講會,宣傳裝配式建筑發展政策和裝配式建筑的比較優勢,提高民眾對新型裝配式建筑的認知。另外,要促進裝配式建筑企業良性發展,推行住宅精裝修試點和住宅產業化園區,并實施園區開放日供市民參觀體驗,讓民眾切實感受裝配式建筑的優勢,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要實現建筑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高素質技術技能職業化人才的供給既是需求也是保證。要通過高校、新型產業工人培訓學校或技能鑒定機構,廣泛探索訂單培養、產教聯盟、混合所有制辦學、現代學徒制等多元化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由政府主導、行業指導、校企為主體的辦學體制,嵌入教育部“1+X”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共同建成集“實踐教學+企業真實生產+社會技術服務+創新創業訓練+文化傳承”于一體的開放、共享、可示范、體系化的新型建筑產業工人培養高地。
綜上所述,隨著建筑產業邁入工業化4.0時代,作為建筑產業化推進的重要抓手,發展裝配式建筑既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也是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節能降耗,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工程質量安全水平,可有效解決勞動力成本飆升,招工難、管理難、質量控制難等問題。促進建筑業與工業化建造、數字技術、物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對發展新經濟、拉動社會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