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農業農村局 山東臨沂 2761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技術越來越成熟,因而需合理運用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認真執行病蟲害防治工作,從而從根本上提高玉米的總體產量,滿足農業市場方面對于玉米的需求,為人們提供健康生長的玉米,防止發生玉米病蟲害問題。
選擇適合的玉米種子,可為提高玉米高產種植技術水平提供支持,因而在選擇玉米品種過程中,相關種植人員應該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因素、地理環境因素選擇,例如:部分干旱區域種植玉米時,需選取具備抗干旱的玉米品種,以此防止受到環境因素所影響,發生玉米產量下降的情況[1]。同時需要加強玉米選種管理,認真做好玉米品種選擇相關工作,將玉米高產種植技術運用到玉米種植中,有效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在選出適合的玉米品種后,遵循玉米耕種的相關要求播種,這個過程需嚴格控制播種的時間、保證玉米質量,實際種植時考慮到天氣因素,比如:水文因素、氣候因素。因為我國地理位置復雜,玉米種植時間南方、北方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北方較南方種植的時間應延遲1個月。究其原因和南方區域為亞熱帶氣候,氣候處于濕潤的狀態,故而為加速玉米生長建議南方區域在每年3-4月播種,北方區域在每年4-5月播種,從而提高玉米的總體產量[2]。
完成玉米種植工作后,要求相關種植人員加大苗期管理力度,檢查期間若是觀察到缺苗情況應該立即作以補苗處理。待補苗后在第一時間進行澆水、施肥,以便為后期玉米苗的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支持。除此之外,應在定苗時通過種植人員預留相同大小雙株種苗,種苗的密度>設計高度約5%左右即可,中耕次數為2次,耕作深度保持在8cm左右,定苗前、后根據具體狀況實行淺耕處理,深度可控制為6cm左右,在拔苗時進行中耕深度8cm處理。此外,苗期管理期間應該嚴格控制水分、定期澆水及施肥,可根據玉米苗生長狀況調整澆灌次數、水量。
玉米花粒期管理階段,要求相關種植人員認真實行玉米補肥、灌溉、排澇等工作,如果觀察到工作中存在問題,需要及時實行中耕除草處理,借助農藥的作用防治、清理雜草,同時有效控制農藥的使用量。此外,針對早熟品類玉米來講,應在授粉后6周左右獲取;中晚熟玉米收獲時,可在授粉后7周施行。
根據玉米生長狀況編制玉米病蟲害防治機制,提高農民、種植人員方面玉米病蟲害防治的意識,這個過程需確定服務的方式、收費標準,同時獲得監管部門的支持,加強對玉米病蟲害防治的管理[3]。另外,應該及時引進病蟲害防治技術和人才,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宣傳,主要的目的為合理運用玉米高產種植技術防治病蟲害,為促進該項工作正常實施奠定基礎。
玉米種植時比較常見紅蜘蛛、蝗蟲、玉米螟等病蟲害,因此需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從而避免對玉米正常生長、總體產量造成威脅。①一般情況下,紅蜘蛛會附著于玉米葉位置,該種病蟲害會吸吮葉片的大量汁液、玉米莖稈,故而容易造成玉米種植枯萎死亡的現象;②在蝗蟲數量不多條件下,構成的危害非常小,然而如果蝗蟲的數量不斷增長,則必然會致使玉米的總產量降低。故而,需要及時清除田間雜草、深翻曬地,以便實現消除蝗蟲產卵場所的效果。除此之外,可通過生物防治技術和化學防治技術的作用處理,前者可應用殺蝗綠僵菌以低容量噴霧/大型植保器械噴霧方式防治,如果為蝗蟲微孢子蟲防治,建議通過昆蟲蛻皮抑制劑防治;后者 一般在高密度區域使用,通過20%氯蟲苯甲酰胺乳油3000倍液處理。玉米田蝗蟲選擇康寬、甲維鹽進行防治即可。③玉米螟屬于危害性較大病蟲害,其中玉米螟幼蟲會啃食玉米葉片,若處于寒冷季節玉米螟會進到莖稈,待天氣轉暖后玉米螟成蟲、繁殖,使得玉米枯死發生率增長。針對于此,則需相關種植人員加大病蟲害的防治力度,采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比方說:赤眼蜂作為玉米螟天敵,采取赤眼蜂消除玉米螟;同時利用化學方法防治病蟲害的效果也比較理想,在噴施化學藥劑時嚴格控制使用量,以便達到誘殺蟲害、促進玉米生長良好的效果,便于降低對四周環境造成的危害[4]。④大斑病為發生率較高的玉米病害,通常情況下玉米下部葉片患病,若是感染玉米葉片則會逐漸萎縮,隨著病情變化致使整片玉米地葉片死亡,而且會對玉米葉鞘和苞葉構成侵染。因此應在玉米收獲后加大機械翻耕的深度,應用磷鉀元素化肥、及時清除四周的雜草,適時播種、培育壯苗,從而提高植株抗病毒的能力。此外,建議去除根部病菌感染位置,噴灑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苯醚甲環哩水分散粒劑,一周噴灑1次、共噴灑三周。
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下,農業市場方面對于玉米的需求量不斷加大,為保證玉米的產量、質量,應該科學運用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實行相關病蟲害防治工作,可聯系具體情況選用化學方法、生物方法防治玉米病蟲害,比如常見的紅蜘蛛、蝗蟲、玉米螟、大斑病等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