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云
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交通運輸局 浙江麗水 323600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路基施工技術、臺后填筑施工技術、路基路面排水技術等施工技術不斷涌現,這些技術作為道路工程項目施工重要技術,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和應用前景,在提高軟土路基承壓能力和穩定性、減弱軟土路基流動性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
(1)橋臺沉降。相比臺背填方路堤,橋臺構造物本身變形較小,可不作計算,橋臺沉降則為其下地基沉降。基于安全因素考慮,道路橋臺設計及施工中,對其下地基沉降與穩定性要求較高,若設計環節考慮了橋跨結構的沉降影響情況,那么,就不會出現較大程度的工后沉降,也不會有不均勻沉降出現于橋臺和臺背路堤之間。
(2)路堤下天然地基沉降。在過渡段不均勻沉降原因中,天然地基沉降是主要因素之一。在自重荷載作用下,若天然地基已完成沉降,當路堤修筑于天然地基之上,特別是由于橋涵臺背路基填土高度較大,在行車荷載和路堤填土等影響下,天然地基沉降還將持續進行,甚至會持續幾年或者十幾年,從而產生路橋不均勻沉降[1]。
(3)排水不暢。一般情況下,縫隙會存于橋涵和路堤連接處,雨水沿著縫隙不斷下滲,將會加大路面結構含水量,進而沖刷路面,最終出現臺后路堤填土流失問題。
橋頭跳車問題是道路橋梁工程過渡段的關鍵問題之一。相關部門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這就需要設置搭板作為支持,并加強對搭板設置質量的控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各種道路橋梁道路段都需要設置相應的搭板,要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明確搭板長度。通常情況下,中小型搭板長度在5-8m,大型搭板長度在8-12m,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根據道路橋梁過渡段的沉降差明確搭板長度,減少橋頭跳車問題的出現,提高搭板的抗彎能力、抗拉能力和抗形變能力,有效地解決道路橋梁過渡問題。
地基處理技術多運用在軟土地基條件下,我國幅員遼闊,路橋施工現場可能涉及較多復雜地質地區,如軟土地質區域。軟土地基處理長期以來都屬于建筑工程施工重點,路橋工程更甚之,軟土地質區域施工最易出現地基沉降問題。沉降原理如下:軟土地基壓實度較低,若處理不到位容易導致地基位移,繼而擠壓橋臺,引起橋臺位移,在連鎖反應下,路橋會遭受嚴重破壞,路橋整體質量均受到不良影響。目前存在換土法、超載預壓法等處理技術,它們能夠有效改良地基土質,還能夠提高路面承載力,防范沉降。在設計環節就應當把橋臺形式設計為樁基礎,施工中若出現異常位移問題,則應立即減輕回填料,抵抗位移。
對于道路橋梁工程項目而言,在進行施工的過程中,道路橋梁過渡段經常出現在后背區域,因此,相關施工人員需要在有效落實后臺填筑工作的前提下,充分應用臺后填筑施工技術,從而確保該技術應用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規范性。在這個過程中,相關施工人員首先充分利用石灰、水泥等施工材料,對道路橋梁過渡段進行加固和改良,確保路基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填筑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施工人員要嚴格按照填筑的相關標準和要求,對填筑尺寸和路基壓實程度進行科學控制,提高填筑的充分性和徹底性,從而實現填筑效果的全面提升。在對路基進行碾壓過程中,相關施工人員還要重視對振動碾壓方式的應用,以實現路基壓實度全面提升,從而保證后背區域承壓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做好對填筑材料的質量把關工作[2]。例如:相關施工人員可以采用試驗檢測方式,從填筑材料含水量、硬度、純凈度等參數和指標入手,對填筑材料內部的質量進行全面檢測,一旦發現填筑材料出現質量問題,要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更換,避免因填筑材料質量問題而影響道路橋梁工程項目最終施工質量和施工進度。
雨雪積聚路段的路基路面由于長時間處于雨水環境,使得該路段土壤結構遭到損壞,各類填充物結構穩定性降低,導致路基路面喪失強度和堅固性。應重視排水設施建設,加強質量控制,全面考慮道路橋梁工程沿線降雨量、地表水、地下水分布,科學設置溝槽與排水管道。而如果出現滲水不暢和積水問題,技術人員應進行實地調查,在調查報告的基礎上來設置排水溝、暗溝等,排除積水,保證道路橋梁工程建設質量[3]。科學養護路基,具體應避免原有土壤遭受到過分的破壞和過重的荷載,設置草型護坡或者墻型護坡對路基坡面進行養護,防止由于風沙等惡劣天氣或者其他因素對坡面產生影響,減少路基表層出現剝落或破裂的安全隱患。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部分企業在道路橋梁過渡段的路基路面施工工作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不能確保臺背部分、地基結構和其他區域的質量,嚴重影響過渡段路基路面的質量。因此企業在施工中必須要積極采用各種預防變形問題、提升施工質量的施工技術,積極使用搭板施工技術、結構建設技術等等,預防變形問題與其他問題的情況下,優化整合先進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