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東戰
石嘴山銀行 寧夏固原 756000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攀升和開放力度的加大,小微企業作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和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在商業銀行獲得的金融支持卻極為有限,大多數小微企業獲得資金并非易事。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和支持中小企業的融資,但是由于中小企業的財務制度不健全等因素,造成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比較突出,對銀行來說,如何實現金融政策落地和有效控制信貸風險的平衡問題,不僅直接決定了銀行及其金融部門的經營效益,而且對經濟金融發展和社會穩定也至關重要。如何提高信貸效率,有效支持小微企業發展與控制信貸風險,已成為我國中小商業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
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在資產經營中必須控制的重要風險之一,信用風險不僅會給銀行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而且會導致銀行經營質量下降,經營風險上升,嚴重的會造成銀行破產,損害老百姓和國家的利益。因此,與大多數商業銀行一樣,為了更有效地降低信貸風險,中小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控制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具體取決于商業銀行的具體信用環節:
貸款程序的關鍵是合理設置崗位與制約,既能夠實現穩健發展,也能夠有效控制經營風險,主要是解決好貸款過程中各崗位審批與操作分離的問題。為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分離,必須在審批與貸款操作程序的建立和運行中形成平衡、約束的關系。信貸管理部的職能是防止信貸權力不受約束,根據信貸業務的基本業務流程設置業務部門,如信貸管理部、授信審批部、檔案保管部和風險管理部等,做到相互獨立、相互制約。有效的貸款決策是信貸程序的目標。建立操作層面與貸款項目審批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形成相對獨立的營銷、審批和管理等相互協作制衡約束體系。
商業銀行一般設置獨立部門,不定期安排獨立人員對信貸資產進行內部檢查和審計,有效發現問題,有效防范信貸風險,降低和控制不良貸款率,保護信貸資產安全。因此,內部檢查和審計制度已成為信貸資產安全的重要防線和內容。銀行上級部門至少每季度對授信業務進行兩次審核:一次是總行內部審計部對授信資產質量的審核,一次是對貸款安全性的評估和檢查。總行審計部的職責,總行審計部負責總行信貸業務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分支機構對該系統的實施情況進行了審查和評估。專項審計部門負責信貸業務執行情況的專項審計,并直接向主管領導匯報,提出問題解決方案。
為防范信貸過程中的道德風險,各商業銀行都將信貸過程電子控制系統,作為信貸管理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立信用管理內部控制系統之前,形成了多層次的電子控制系統。風險識別和測量、風險控制、風險審計監督和風險救援期間和之后風險管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識別系統利用計算機程序對信貸業務進行檢查和評價[1]。只要操作員輸入信貸客戶指定的數據,計算機就可以根據預先設置的風險識別程序獲取客戶的貸款風險范圍和相應的貸款初步判斷,電子信貸風險控制系統要求信貸人員按照本行的具體規定進行合規操作,減少銀行信貸人員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方面的違法違規行為。
信用風險評價體系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控制的核心。商業銀行普遍建立了信用風險評估體系來降低小微企業信用風險,但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存在著理論與和實踐上念上的差距,風險評價體系的構建、完善則相對滯后,而小微企業的“信息利好”旨在獲得銀行貸款的機會;如果商業銀行只看小微企業的財務數據,難以發現問題,必須深入了解小微企業的產業動態、產品市場的發展趨勢,核心生產技術等,商業銀行未對小微企業非財務報表信息進行了解,特別是如果不對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大環境下的發展趨勢進行詳細的動態技術分析,可能忽視一些可以提前發現和預測的信用風險,從而會導致商業銀行不良信貸資產增加。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的風險控制機制較為僵化,滯后,多采用與大中型企業相同的風險控制機制。事實上,該系統不適合小微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難以反映小微企業的實際情況。中小商業銀行未建立全面準確的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機制,未對小微企業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實際控制人等進行調查了解,導致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對小微企業信用狀況監測不力、不匹配。同時,一些商業銀行在風險控制體系上投資不足,使得以前對小微企業的系統管理存在不足。
與商業銀行的小微企業風險控制機制一樣,我國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績效考核體系也與大中型企業績效考核相同。嚴格限制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不良率,對信貸服務人員實行終身責任制。這種嚴格的追責體系對銀行信貸服務人員要求太高,不利于信貸服務人員拓展新客戶、小微信貸業務,進一步影響了中小銀行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同時,由于我國小微企業經營規模與財務規范性的問題,其貸款規模相對較小,無形中增加了商業銀行的勞動力成本,降低了銀行的收入水平。商業銀行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慮,往往選擇將大部分信貸資金投資于大中型企業,這給小微企業融資帶來了困難,影響了小微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由于小微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存在一些問題,所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適合小微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評估體系,實現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的最大共贏。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部門主要是銀行風險管理部門和相關人員。在信用環境足夠好的時候,商業銀行可以很好地監控信用風險。然而,隨著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與客戶的多樣性,單純依靠信貸風險防控部門對信貸風險進行控制和監督是很困難的,這就要求商業銀行采取更多的投入,多渠道多環節的加強信用風險培訓,同時提高各相關崗位員工的風險防范意識,可以更好地降低銀行的不良資產率[2]。
不完善的評價體系會帶來更高的信息科技風險,因此商業銀行必須根據小微企業的行業現狀和自身經營狀況,完善風險評價體系。需要全面地審查其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管理行為、生產經營體系、財務狀況等,以便在進行授信之前對企業進行全面了解;貸款后,要繼續加強貸后監管工作,及時了解小微企業經營變化狀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置,完善風險管理流程,商業銀行應明確貸款管理要求和方式。商業銀行需要加大持續資金與技術投入,鏈接社會各類公開信息,完善內部數據采集系統,持續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信用評估體系。
由于小微企業自身的特點,其資金需求往往不同,商業銀行必須發展不同于大中型企業的信貸模式。這是一種適合中小企業經營和收入狀況的信貸模式。例如,在審查小微企業的活動時,銀行應使用經營信息,以小微企業的同類市場類比、利潤、稅收等作為評價指標,并據此確定貸款金額指標。同時,商業銀行應優化信貸服務業員工的績效激勵機制。將員工績效激勵與客戶數量、貸款績效等指標相結合,運用完善的信貸模式,提高員工開展信貸業務的積極性,促進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3]。
隨著我國金融業改革的深入,對商業銀行信息反饋機制的需求越來越大。商業銀行應關注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和優勢,利用信息科技技術加強小微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溝通”,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建立及時的信用風險預警機制。在出現信用風險違約時,商業銀行可以制定相應的對策,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用風險,減少銀行不必要的損失。同時,考慮到小微企業的持續發展,商業銀行應利用信息技術服務,及時與小微企業溝通,降低小微信貸帶來的信貸風險。
綜上所述,為了降低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商業銀行必須要完善小微企業風險評估體系,創新商業銀行信貸模式,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升小微企業信用創造和維護自身信譽的社會環境,優化及時反饋機制。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安全、的信用評價服務體系,以達到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