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彪
中廣電廣播電影電視設計研究院 北京 100045
建筑行業當前的發展目標已經不僅僅是保障質量和美觀度,發呢日更加注重建筑中的生態感。尤其是公共建筑,從建筑工程的設計到后續施工都會使用大量的資源,而我國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落實時十分堅定且全面的,因此綠色建筑應運而生。公共建筑落實上述概念的方式主要以使用綠色環保材料為主,不僅不會影響工程效果,還能夠保障后續使用過程中的節能程度。
公共建筑中選擇使用綠色環保材料,能夠在控制能源消耗的同時達到保護環境和的目的[1]。與一般的建筑材料想不而言,綠色環保材料的區別在于其能夠再生,即便拆除也可以循環利用。眾所周知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量比一般的建筑工程更大,且必然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在工作中使用綠色環保材料就能夠有效避免此種現象產生。且在施工中產生的建筑垃圾也能夠經過處理再次利用,綠色環保材料早公共建筑中應用的價值就在于此,能夠有效維護生態平衡。
與普通的建筑材料相比,綠色環保材料實際能夠提升工程質量[2]。同時綠色環保材料應用普遍十分簡便,因此能明顯提升施工效率,公共建筑的規模比一般建筑更大,因此使用綠色環保材料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工,并滿足工程設計的實際要求。
公共建筑工程開發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一般情況下,此類垃圾的處理方式是就近掩埋。但實際上這樣處理會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切也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環境的恢復能力是有限的,根本不能在短時間內消耗大量建筑垃圾。但如果公共建筑使用的是綠色環保材料,則產生的建筑垃圾可以經過處理之后再次利用,且基本都是可循環再生的材料,造價也不高。不僅能有效降低公共建筑的成本投入,也能保障周邊環境不受影響。
建筑材料的選擇與實際工程質量息息相關,不僅如此還會影響到建筑后續使用的安全性。傳統的建筑材料與綠色環保材料在建筑工程中能起到的質量保障作用實際上不相上下,但部分傳統建筑材料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化學污染物,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由此可見選擇綠色節能的材料才是大勢所趨,在提高工程效率、營造安全居住環境等多個方面都能夠發揮有效作用。
采光和節能技術結合迎合綠色環保的理念并不少見,不僅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在公共建筑中的應用率和受歡迎程度也在提升。使用綠色環保材料施工,促使公共建筑利用自然光節省電能的做法十分符合節能環保理念。如:在公共建筑中使用合金材料和鋼化玻璃等反光材料結合,利用折射的原理,使建筑中的采光要求利用自然光就能夠達到。
公共建筑中常見的環保玻璃材料以泡沫玻璃、真空玻璃好低輻射鍍膜玻璃為主[3]。其中的泡沫玻璃屬于可再生產品,它的制作材料是含有玻璃的物質和廢棄玻璃材料,將上述材料與改性劑充分混合之后,再根據制作比例在其中加入促進劑,就能夠得到新型混合玻璃材料。真空玻璃在公共建筑中使用能獲得良好的保溫效果。而低輻射鍍膜玻璃則對熱流輻射具有良好的阻隔作用,可以作為功能性材料投入公共建筑使用。
一般情況下公共建筑的綠色環保墻體材料應用的是氯苯乙烯泡沫塑料,此種材料能滿足馮鞏建筑對于導熱系數和密度的要求,但使用時需要注意此材料的防火性能不強,要謹慎使用。除上述材料外,巖棉也十分常見,巖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都很高,且防火能力與聚苯乙烯泡沫正相反,性能良好。
我國屬于能源緊缺的國家,因此在建筑工程中減少能耗是行業內研究的主要課題。公共建筑的保溫工作也應順應國家環保節能的號召,提高綠色環保材料的應用率,實現公共建筑工程可持續發展。公共建筑中使用的保溫隔熱材料需要按照施工部位進行區分,具體有內外保溫材料、復合型保溫材料等。在材料成分的角度分類,也能夠分為巖棉、聚苯乙烯等多種材質類別。實際上許多傳統保溫隔熱材料經過分析成分也可以劃分到綠色環保材料的行列當中,如聚苯乙烯保溫材料,該材料不僅導熱能力強、具有耐火性、質量輕,環保特征也很明顯。若將上述材料應用到公共建筑的保溫隔熱環節當中,可以提升建筑整體防水能力,若在公共建筑的外墻使用,也能降低后續維護的難度。
公共建筑中的門窗材料需要達到保暖、通風和透光三大主要功能。具體的綠色材料選擇方式可以以某公共活動室的工程為例,管理人員為降低整個建筑的運行消耗,選擇了中空鋼化玻璃作為使用的主要門窗材料,不僅使用壽命長,還能夠起到良好的隔音效果,在后續投入使用的過程中也不會對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除上述工程案例的選擇之外,部分公共建筑還需要對門窗進行涂飾,涂飾選擇綠色環保材料是十分有必要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傳統涂料中都會發出過量的甲醛等化學物質,必然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當前在公共建筑中可以使用的綠色環保涂料有很多種,如:水性聚氨酯涂料、硅藻泥涂料等,此類涂料的特點在于成分中無異物,且0污染,能夠在切實實現綠色環保施工,維護施工和后續使用人員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能全面提升公共建筑整體質量。
綜上所述,環保綠色材料在建筑市場中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公共建筑中使用此類材料也能在節約資源的同時控制成本投入,是未來建筑工程落實的優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