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勇
浙江宏超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23
在對混凝土結構工程進行施工作業的過程中,其結構的穩定性與質量會直接受到其所在施工環境的影響——尤其以環境中的溫度、濕度條件為主。在施工地區氣候條件發生激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或下降時,就會在混凝土結構內產生一定的拉應力,一旦這種拉應力超出了混凝土本身抗拉能力所可以承受的極限,就會在混凝土結構表層產生裂縫。因此,如果施工單位對施工現場環境變化情況的監測、處理不到位,例如在冬季施工時未能進行必要的保溫操作,就會留下混凝土結構開裂的隱患。
影響混凝土結構穩定性的首要因素,毋庸置疑當屬其自身的質量,而混凝土質量又與前期材料的配合比息息相關。一般來說,會將預拌混凝土的石子粒徑控制在5 至35 mm的范圍內,并且確保其含砂率達到約35%的比例,但在現實操作中,往往因為施工人員的操作不規范,導致配合比嚴重失調,進而導致混凝土結構發生開裂的不良現象。再者,在對混凝土原材料進行配制、攪拌時,往往要視情況添加一定的外加劑,此時外加劑的數量、比例控制不到位,也會引起整個混凝土質量不達標的后果[1]。
在對混凝土結構進行施工時,養護可以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大環節,養護不力也成為導致混凝土結構開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傮w來看,在結束混凝土澆筑作業后,其自身所含水分已經可以達到水泥水化反應的基本要求;但如果此時的養護措施不合理,就會造成混凝土表層水分大量流失的后果,進而使得整個混凝土結構發生塑性變形、以至于結構性開裂的現象。除此之外,許多混凝土施工作業任務都在露天環境中完成,這就加快了表層水分蒸發的速度,使其迅速收縮,進而引起混凝土結構的變形、開裂。
要想有效地減少建設項目混凝土結構中出現裂縫的可能性,可以通過改善建設項目的結構設計來實現。例如,可以在建筑設計中選擇中強度和低強度混凝土材料,以減少混凝土開裂的可能性;在建筑中,增加頂蓋表面鋼筋的數量也會增加混凝土開裂的可能性,所以可以通過有效的改進設計計劃,來阻止裂縫產生。
在施工之前,如果察覺到最近的天氣比較炎熱,那么應當提前制定施工計劃,將不容易受到溫度影響的環節提前,減少溫度對整個工程的影響。在施工時,如果恰好遇到夏季施工,那么相關的施工人員要對混凝土材料做好防曬工作和降溫工作。在運輸原材料時,也要與供應商進行溝通,可以采用遮蓋、灑水降溫的方法,將原材料的溫度控制在28龍以內保證原材料的質量。在混凝土澆筑完成之后,需要對混凝土進行保養、護理,以避免混凝土岀現裂縫。具體操作為,在澆筑結束之后,分配專業的人員對其進行護理,工作包括在混凝土澆筑面鋪設一層薄膜,并且要1天對混凝土的澆筑面進行灑水操作1-3次,此薄膜需要留置的時間為兩周左右。以此來保證混凝土的充分凝結,減少裂縫現象的發生。
混凝土是由水泥、石材、水砂、粉煤灰等經過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材料配比不當可能會引起混凝土裂縫。為了避免混凝土出現裂縫,建筑公司需要增加對混凝土材料檢測的次數,有必要在攪拌混凝土之前對其進行測試。該測試塊可以保留用于抗壓強度測試,以檢查混凝土質量。在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可根據實際情況對選定的混凝土構件進行混凝土強度試驗、抗凍性和密度試驗。此外,承包商應要求供應商提交一份質檢報告,以驗證水泥的質量,并進行隨機檢查以確保混凝土質量合格。
沉降縫是變形縫的一種重要類型,施工人員必須予以重視,并檢查沉降深度是否符合建筑物的質量標準。如果沉降深度不合格,則地基承載力不能滿足要求,這意味著建筑物的地基將不足以支撐,進而會導致建筑物建筑倒塌。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只要沉降縫深度不符合要求,就有必要在施工中對沉降縫深度進行檢測,施工不能草率進行,只有當沉降縫深度達到相關要求后,方可進行后續施工。施工方需要詳細檢查每一個過程和工作的執行情況。材料相關工作由專業質檢員安排,確保質量檢驗必須從源頭上管控。在結構變形縫的施工過程中,需要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有效地管控施工質量,以確保結構的穩定性[2]。
為確保混凝土施工作業任務高效妥善得到落實,就需要運用具有技術含量的、滿足施工要求的先進施工工藝。在施工前期準備過程中,項目部應該多次召開技術交底會,組織技術人員及施工人員反復探討施工工藝,不斷細化施工方案,通過嚴格原材料各項指標檢測及水灰配合比驗證,確保混凝土材料達到較高的質量標準;通過投入業內先進的混凝土攪拌、運輸、振搗設備,引進具有可行性的澆筑、拆模等技術,為后期大量開展混凝土施工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3]。
綜上所述,加強對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的成因與治理策略的探討,意義重大。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確導致混凝土裂縫的成因——包括氣溫影響、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不科學、后期養護不夠等等;在此基礎上提出混凝土裂縫治理以及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措施,加強混凝土材料性能控制,應用科學的混凝土施工技術,打擊混凝土施工中的不合法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