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勤玲
平度市田莊鎮人民政府 山東青島 266000
我國農業經濟長期以來都是以銷售初級農產品為主,受到信息和交通限制,部分地區農產品銷量沒有達到預期。互聯網改變了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電商平臺改變了傳統的購物方式,自媒體增加了產品廣告宣傳的機會。在這種環境下,農業經濟發展也要進行創新,利用好一切互聯網資源,助力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我國傳統農業發展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首先,互聯網具有開放性特點,新型農業管理模式中的各項農業生產信息都具有公平性、透明性特點,有助于生產者明確現代農業產品市場行業在當前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為消費者在選擇過程中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最后,互聯網具有創新屬性,能夠針對最新生產技術、生產工藝進行傳播,生產者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生產技術的改革、創新,創造更多的效益。
“互聯網+”時代發展模式可以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對農產品結構進行升級與優化,完善農業內部產業類型。由于互聯網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可以保證農業工作者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及時了解市場信息,通過信息化技術來查詢相關農業數據,從而借助各種數據信息掌握農產品的市場走向,進一步提升農業工作者的種植收益。另外,還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了解政府部門對于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以及條例,并順應政策調整農產品結構,使農業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互聯網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在互聯網中包含了各行各業的信息內容,比如農業工作者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各行各業的實際內容,掌握農業的發展走向,建立較為現代化的農業發展環境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而互聯網的特殊性也能夠使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保證新技術產品的靈活有效應用,通過信息化平臺向大眾展示農業新技術產品,使農業工作者能夠及時找到與其對應的發展途徑,并以此為基礎擴大農業生產效益。
互聯網時代下各種新理念和新技術的應用必然會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改革和創新,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科學含量。過去農業經濟發展主要以小農經濟模式為主,如此很容易受地理環境、自然災害等的影響,在互聯網時代下可以實現農業經濟的產業化和一體化發展,彌補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的不足。先進生產技術的運用還能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有助于推動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
基礎建設工作是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領域。應根據地方農業發展特色,建立針對性的農業信息網站,促進農業資源信息共享。在建好農業信息網站之后,要安排專業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維護,以維持信息網站的正常運轉。同時做好各種數據的收集以及分類處理,對信息進行二次加工,保證信息的時效性。另外,農業信息網站不能獨立于社會發展,要與社會經濟接軌,積極拓展農業發展方向,降低農業宣傳過程中的成本投入。
農業經濟要實施穩步的提升,必須要以合理的農業生產布局為基礎。農業生產布局要根據地區特點因地制宜的進行設計與實施,同時重視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工作,努力建立起既符合地區農業發展的特征又不會對生產資源造成過度損壞的科學模式。促進農業生產地域資源環境實現農業協調發展的目標。對于農業生產對環境破壞較大的地區,要堅持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政策,并同時加強黑土地保護、土地沙化防治、綠色農業等工作的實施。
互聯網時代,農業經濟發展要利用互聯網資源培養新時代的農業生產者。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在不斷增加,這就會出現某些農產品相對市場過剩的情況。為了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一方面要提升產品品質,提高同行業產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產品的用途,讓農產品在非食品領域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從而增加市場份額。例如,從植物中提取色素,作為食品色素或者化妝品色素。在消費者意識到化學品對身體的影響之后,各種純天然的商品都備受青睞。例如,玉米中含有葉黃素,對眼睛非常好,如果將玉米中的葉黃素提取出來,也會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總之,互聯網時代,農民要用知識武裝自己,與時俱進,通過學習來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或者開拓農產品的其他銷路,從而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
在信息化時代,網絡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相關部門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大力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實行精細化農業管理模式,通過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綜合效益,還可以利用先進的定位技術,提高播種、施肥等各項農業活動的機械化、智能化水平。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社會發展中,互聯網技術已在很多領域得到了有效應用,推動著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為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農業是我國的支柱性產業,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相關部門必須引進信息技術,將其滲透到農業經濟發展中,形成“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為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