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嘉

在互聯網時代,來自各種渠道的信息魚龍混雜,充斥于網絡。顯然,人們都知道,若信息來自可靠的信息源,則可信度較高。反之,則可信度較低。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來自可靠信息源的消息更能說服人們呢?答案似乎不言自明。但心理學研究表明,事情或許沒有這么簡單。
原來,很多研究發現,信息源可靠性的影響在一段時間后會消退,原因在于時間的流逝使得人們容易忘記信息的來源,而只保留了對信息內容的一些記憶。簡單來說,就是信息的接受者會忘記是誰提供了信息,以致信息源的可靠性與信息內容出現分離。
顯然,無論是較高信息源可靠性對信息說服力所產生的“加持”作用,還是較低信息源可靠性對信息說服力所產生的“抵消”作用,均會由于人們對信息源的淡忘而趨于消失。由此我們可推論:對于那些由可靠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其說服力是逐漸衰減的;對于那些由不可靠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其說服力是逐漸上升的。這一推論就是所謂的睡眠者效應。
為了更具體地說明什么是睡眠者效應,心理學家羅伯特·H.加斯與約翰·S.賽特在著作《說服心理學》中舉了這樣一個通俗的例子。假設有兩組人,其中第一組從一個可靠性較高的信息源那里知曉了一則消息:果蔬在運往市場之前應當先接受輻照,以殺死可能附著的細菌;第二組也看到了此則消息,不過其信息源的可靠性較低,因為該信息源在報道此消息時還附上了免責聲明,聲稱信息由一個農業產業游說組織提供。
如果研究人員及時測評兩組對果蔬接受輻照的態度,就會發現第一組的態度明顯好于第二組,畢竟他們是從可靠性更高的信息源那里獲得了信息。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情況就會發生變化——第一組的正面態度逐漸減弱,而第二組的態度變得越來越積極。原因就在于,人們忘記了信息源。對于信息究竟出自哪里,人們經常會說,“我好像在哪兒聽說過”或者“我好像在哪兒看到過”。
睡眠者效應根源于,相對于信息內容,人們更容易忘記信息來源。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對此有很多解釋,其中一種很有影響的解釋被稱為“差別衰退假說”。此假說認為,大腦在進行記憶編碼時,會將信息內容與信息來源分別編入兩種不同的記憶系統:前者被編入語義記憶系統,而后者被編入情景記憶系統。語義記憶系統中的內容以一般知識為參照,具有一定的形式結構,比較穩定,記憶提取相對容易,而情景記憶系統的內容以個人經歷為參照,以時間空間為框架,易受干擾,記憶提取相對不容易。
需指出的是,2004年的一份研究基于大量經驗證據指出,睡眠者效應或許有絕對與相對之分,其中“可靠信息源所提供信息的說服力逐漸衰減,而不可靠信息源所提供信息的說服力逐漸上升”是絕對睡眠者效應,而相對睡眠者效應是指,無論信息是由可靠信息源還是由不可靠信息源提供,說服力均逐漸衰減,但不可靠信息源所提供信息的說服力衰減得更慢。
睡眠者效應可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現象。例如,為什么一些胡編亂造的謠言竟然長期流傳,為什么企業花重金請名人為產品發布會“站臺”,雖然長期來看并沒有多大效果,等等。
(張秋偉摘自今晚網/圖沐陽)